刘廷波,广东海丰人,革命活动家、
棉兰侨领;1926年至1927年入读陆丰县第一中学,成为校长林铁史(真实身份是陆丰县委书记)重点培养的革命人才,最早被派到潮汕地区领导革命活动,是潮阳县井都上店乡农民协会创始人;1927年4月至10月参加了
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被任命为陆丰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陆丰县宣传部长、陆丰县长,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往印尼避难,任棉兰惠州会馆主席、养中学校校长。
人物经历
刘廷波(1909~1978),字木深,广东海丰人。出身于商读世家,崇拜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少时学过拳术击技,1926年,入读陆丰县第一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通晓国语、粤语、客家、潮汕、福佬五种语言,刘廷波以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到
潮汕地区组建农民协会,传播革命火种,培养革命骨干,宣传发动劳苦大众参加农会,壮大革命力量和范围,在潮汕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足迹。
1927年,刘廷波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海
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被任命为
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县长。1928年3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海陆丰,刘廷波带领农民武装誓死力敌,终因兵力众寡悬殊,起义队伍被打散,刘廷波转入山区,继续坚持战斗。
1929年,刘廷波定居印度尼西亚,出任养中学校校长和
棉兰惠州会馆主席等职,期间团结爱国华侨,增进中国、印尼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赢得了两国人民的赞誉;195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刘廷波受“庆祝建国十周年筹备委员会”邀请,由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给刘廷波送来请柬,成为观礼贵宾。1978年,刘廷波因病医治无效,在印尼棉兰市逝世,享年69岁。
生平考证
作者:刘延庆
[按语]: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笔者本着慎重和负责任的态度来考证,不敢毫无根据地杜撰历史,而是力图通过查阅史料、走访耆老等手段挖掘史实真相;刘廷波同志在历史上毁誉参半,本文也没有对他进行歌功颂德、为尊者讳,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廷波;当年席卷整个粤东地区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距今将近一个世纪,因此笔者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来写作;由于手上资料有限,没有达到尽善尽美,欢迎读者朋友们提供刘廷波的历史资料,请发我的邮箱。谢谢!
书香门第的叛逆子 农民运动的带头人
刘廷波,字木深,广东海丰人,生于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于1928年当上广东
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的县长,虽然在其故乡
公平镇,至今流传着刘廷波县长的传说,但是2010年距离1928年,已经整整82个春秋了,历史的年轮渐行渐远,刘廷波的生平真相,淹没在漫漫的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于是笔者走访了海丰公平和陆丰东海等地的耆老,试图还原刘廷波的生平事迹。
刘廷波幼年出生在海丰县公平墟新厝一户地主人家,父亲认定他长大是朝廷的栋梁,就取名为廷波,其家庭在他出世的三、四代前就已经发迹,祖辈们早就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光耀门庭了,他的曾祖父刘政喜,字诏文,是国子监生,号称成均进士;祖父刘华丽,字元章,号金水,例授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其父刘尧羲虽然从事米业生意,也是秀才出身,母亲蔡氏是公平墟太平围蔡姓人家的大家闺秀,温柔贤慧,知书达理,对小廷波的影响极深;殷实的家境,祖辈们闪亮的光环,使得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刘廷波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刘廷波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生活在动乱变革年代的他还在新厝义盛馆学习武术,清末民国年间,海丰公平和
陆丰大安之间是友好墟镇,逢年过节,互派文艺团体进行表演慰问,有一年的春节,义盛武馆又循旧例,往
陆丰大安“舞虎狮”(即麒麟舞,海陆丰民间统称为“舞虎狮”)拜年庆贺,刘廷波也是同行的队员;海陆丰民风强悍、尚勇好斗,武馆遍布各个村庄,习武之风盛行,根据往年的经验,路上有习武之人阻挡要求比武的,因此耽误了行程,所以刘廷波回到家里,偷拿祖父的玉质印章,盖在“虎狮帖”(拜年帖)上,印章上阴刻有“贡生刘元章”字样,以彰显武馆的地位;贡生虽是功名,不但有贡生官服穿,有贡银发外,到了地方衙门也还可以受到礼遇,而不必像一般平头百姓那样磕头跪拜县令,而且海陆丰地区贡生和进士一样稀少,虽是前清的,却一样受用;刘廷波偷印章的事,还是被父亲知道了,结果就是被打了一顿 。
在中共广东省委和海
陆丰县委的领导下,1927年5月1日、9月7日和10月底,海陆丰连续举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起义,刘廷波参与了海陆丰三次农民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成功后,党组织准备派他在公平区开展革命工作,他说:“公平是我的家乡,我按照政策办事的话,得罪人,无法开展工作;如果我不按照政策办事,党交代我的任务没办法完成”。所以他要求派往别处,组织经过研究,认为他坚守原则,可以委以重任,所以将刘廷波派到
陆丰做县长,当时的陆丰的县委书记是张威,苏维埃政府主席是
林铁史,后来张、林均被捕,处酷刑。
192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东江特委书记的彭湃在
陆丰主持干部会议,宣布对刘廷波的任命,并讨论陆丰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1月13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刘廷波在工农兵代表的欢呼呐喊声中,走马上任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县长,他发动农民群众收缴地主的地契、租簿、账册予以焚毁,把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杀却,几千年来受到压迫、欺凌的陆丰农民,开天辟地第一次翻身做了主人,彻底结束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刘廷波在
陆丰逮捕处决了那些昔日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土匪、恶霸,为人民除害,广大群众拍手称快,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当时革命政权不稳固,刘廷波在陆丰瞒名没瞒姓,并且说北方话即普通话,陆丰人以为他是南昌起义部队第十一军军长叶挺的部将(注:南昌起义失败后,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余部1300多人到达陆丰,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其前身隶属北伐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并谣传他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的团长,认为他是从南昌派来的南下干部,所以陆丰人对他的情况一无所知;虽然不甚了解,不过刘廷波在陆丰做的事,老百姓看在眼里,他们对刘廷波的评价颇高,说他“穿着官阀装,却有一颗中山心。”(身穿官阀装,怀揣中山心)。
1928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东省政府主席的
李济琛,调派陈济棠、邓彦华、黄旭初三个师,兵分四路围剿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六师师长黄旭初,由
五华、紫金而入海丰,大军28日到达
公平墟北边山地,猛烈的与农军交战,战况惨烈,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工农兵死的死,伤的伤,大多数的革命同志潜逃了,情况一片溃乱;激战过后,公平新厝革命同乡藏无可藏,因此四人同行,相约来陆丰投靠刘廷波,他们匆忙赶路,来到县政府门口,向门卫打听刘廷波,门卫回答说没有此人,四人觉得奇怪,他明明是来陆丰做县长的,怎么没有此人呢?因此在门口等候,过了一会,刘廷波从办公室出来小便,被他们看见,他们高声叫喊刘廷波的名字,引他出来门口,刘廷波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们不要声张,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问明事由,并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在会上刘廷波对四人一一作了介绍,请他们通报海丰的战况,并加强了对敌军的防范部署,最后让他们返回海丰打探消息, 并发放了一定的金钱,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经费。
1928年2月29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率领3000兵将取道揭西县,首先击破
陆丰河田(今
陆河县河田镇)和大安的防线,朝
陆丰县城长途奔袭而来,刘廷波和其他领导,率领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即广州暴动后教导团、警卫团、黄埔特务营各一部集合而成,兵力一千一百人,枪枝千零数十枝)及赤卫队进行顽强的抵抗,战斗了半日,卒因子弹缺乏及众寡不敌,大败而逃。此役
陆丰共阵亡及被俘虏者共约百余人,枪亦被收缴百枝左右,此时陆丰各级领导和农军农民眼见国民党大军开到,并战败守城起义部队,均极惊恐,大都逃散乡村或上山躲藏。
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党内中有不少叛徒和动摇分子,以出卖陆丰主要领导人谋求饶恕和富贵的,刘廷波受叛徒出卖,国民政府悬赏500大洋(1大洋约等于现在300元,500大洋约等于现在十五万元)对他进行通缉,因此他逃到公平韭菜坑村(今属
平东镇辖地)等地躲藏。
在韭菜坑并不敢住进村民家中,怕连累村民,而是在山上挖一个山洞藏进去,并且用树枝遮掩洞口,村民去地里干活,就带多一份干粮给他吃;白天躲在山洞里,只有傍晚或晚上才能出来活动,有一天的傍晚,藏了一整天的刘廷波终于可以出来活动筋骨了,他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对山鸡在打斗,他许久没曾开枪,就拿这山鸡来试枪法,他拿出驳壳枪对准山鸡,“砰”,刺耳的枪声一响,就在山里回响,传到了驻守公平东北部的一支国民党连队那里去,在这里只有他们有枪,这开枪之人定是共产党无疑了,所以连队气势汹汹出发,朝发出枪声的村庄而来,他们将整个韭菜坑包围起来,把村民集中到村前的晒谷场,领头的说“你们村藏有共产党,刚才的枪声已经暴露了目标,现在把他交出来,饶你们无罪,如果等我们把他搜出来的话,拿你们一起治罪”。村民说刚才是鞭炮声,不是枪声。领头的下令,逐家逐户搜查,并没有发现可疑人员,加上天黑,也就收兵了。
1929年3月的一天晚上,月黑天高,刘廷波位于
公平墟新厝前街的家里,前后门已经上锁,刘尧羲夫妇在各自的房间睡着了,突然有道黑影翻过院墙,来到他母亲蔡氏的床头,蔡氏在睡梦中听到动静,惊问来人是谁,来人说道:“母亲,是我”。来的正是刘廷波,他是来和母亲辞行的,因为他在国内已经无处藏身了,因此和其他革命同志结伴往印度尼西亚避难,他拜别了母亲,就在月色中仓促起程了;或许大家感到疑惑,刘廷波为什么不跟父亲辞行呢?在其父刘尧羲眼中,刘廷波是逆子,他的革命是先从自家革起的,他效法彭湃龙舌埔烧田契,也将自家的田契和土地分给了佃农和雇农,父亲没少受他的气,刘廷波虽贵为县长,却没少挨父亲的打骂,所以他自己闯出祸事,不敢被父亲知道。
刘廷波在公平墟南边的妈宫溪上了小渔船,经长沙湾出海,往香港方向开去,刘廷波在香港短暂停留后,他到了印度尼西亚,辗转来到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定居,他娶妻周甘妹(城东镇泌涛园人),生有一子名叫刘维新,刘廷波在养中学校任校长,华人慕其盛名,推选他任棉兰惠州会馆(今称鹅城慈善基金会)的主席,他为为联络同乡和帮助困难乡亲,以及华人和瓜哇人、马来人等族群的交流和融会,做了非凡的贡献;他虽然远在海外,仍时刻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并殷切期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国庆,国庆前夕,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给刘廷波送来一封金光闪闪的邀请函,敦请他回国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庆;刘廷波因为当年受党内叛徒出卖,致其险些被国民政府杀害,而流落异乡,所以不愿回来,将邀请的名额让给了他当年的战友张云飞(棉兰侨领),并委托他北京观礼后,回海丰公平墟探望他的父母亲。1978年刘廷波因病在印尼棉兰市逝世,终年69岁。刘廷波葬在棉兰市北部的华人墓区,墓碑座南面北, 他身为炎黄子孙,虽然埋在异国土地上,墓碑的方向永远地朝向了祖国大陆,朝向了家乡故土。
[后记]:说起
陆丰近代革命史,世人只知东海的张威,而不知公平的刘廷波;张威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光辉形象永载史册,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刘廷波同志为革命隐姓埋名、九死一生,连遭叛徒出卖陷害,因为他在革命低潮避难于海外,其人其事也便在这块他战斗过的土地上烟消云散了;基于此,海陆丰史界专家学者对刘廷波的史实,一直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刘廷波的事迹史籍多无记载,但绝非凭空虚构的;两个当时地位相当的历史人物,因为各自下场不同,历史的待遇天壤之别,值得深思。
刘廷波虽然只做了四个月的陆丰县长,犹如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历史的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但他和他的革命同志们,成功地创建了被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誉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他身为历史的推动者,值得后人肯定和铭记,他应该回到大家的视线内,让更多的学者去了解和研究他,刘廷波的事业轰轰烈烈,我们不能让他默默无闻!
1927年的海陆丰大地,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这一年,仅陆丰一县,像走马灯一样轮换了十任县长(曾如松、宋存礼、陈权、张文俊、陈权、刘廷波、钟维汉、肖觉、李紫阁、彭元璋),这在和平年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年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存在的时间10天或4个月不等,党组织的建设不完善,专门记录事件起因、人物、结果的人是欠缺的,随着革命同志阵亡的陈亡,出洋的出洋,好多事情湮没在无声无息之中,1928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没阵亡没出洋仍健在的革命同志,受到国民党的屠杀,整个海陆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摧残与迫害如影随形,白色恐怖过后,革命同志所剩无几,当年的往事再无人记得清,纵然记得,也是残缺不全的片段,代表不了历史的全部。1927年,跟随彭湃参加武装起义,仅海陆丰本地就牺牲了4万多名烈士,这些烈士中有些没能留下姓名,甚至连子女也没有;其时也因为苏维埃政权失败,有5000多名革命人士,飘洋过海往异国他乡避难,最终定居于异国,因为中共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原因,至死都没能回过祖国;这两批革命先驱,从此就被人彻底遗忘了,但千真万确在历史上做出过贡献,这点是勿庸置疑的,虽然被人所遗忘,但绝对不是子虚乌有,否定、置疑他们的贡献,甚至存在,就是否定海陆丰武装起义这段历史,不能因为遗忘,无记载,就抹杀他们,寄望以后有更多的史料档案,将深藏的历史曝光出来,挖掘出来,让学者秉董狐之笔,还本来史实真相于他们。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作者:罗绮园。
[2]《海陆丰革命史料》第一辑,作者:叶佐能、谢乾生。
[3]《海丰县志》,200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4]《革命旧址西林庵文化史》,《羊城晚报》。
[5]《农运证章价弥珍》,《汕头日报》。
来源:《中国军政在线》
农运证章价弥珍
农运证章价弥珍
记者:郑生
在大革命时期潮阳县井都上店乡农民协会旧址西林庵,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一枚农民协会证章。该证章为铜质,呈圆形,直径3.1厘米,厚度约2厘米 ,中央铸着十二角星,边缘缺了一小角。该证章正面为凸纹,背面为平面,正上方的边缘刻写着“广东省潮阳县农民协会会员证章”字样,证章的下方边缘刻着一张犁及一根犁绳。这枚会员证章,成了当年上店乡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证据,十分珍贵。
西林庵位于潮阳县
井都镇上店乡(今
潮南区井都镇上南村)北侧,明朝洪武廿二年(公元1389年)又邑人、河南开封府南阳县令郑有武拓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这里曾是潮人、江西抚川通判郑广文早年的读书处。后该庵被倭寇所毁。清朝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邑人武举郑瑄筹资复建。清朝光绪年间,乡人有集资重修。两次修建的碑记现仍保存在庵内。
据西林庵庵主郑世远居士介绍:1926年,革命先驱刘廷波受上级委派来到井都上店乡组建农民协会。刘廷波的革命行动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烈响应,当即有200多人农民兄弟报名参加。就这样,“上店乡农民协会”于西林庵内宣告成立,选举郑锦秋为农会主席。
农民协会一成立就举行示威游行,当时年仅19岁的农会会员郑振耀高举“犁头”大旗冲在队伍最前头,农会主席郑锦秋带领农民自卫队队员们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等革命口号,声势浩大,威震匪心。国民党井都联团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当即派并围剿游行队伍,并放火焚烧农民自卫队队部(西林庵厢房)及农民协会会址(西林庵后库)。
1937年底,中共党员姚念(井都古埕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突尼斯特命全权大使)回家乡组织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期间曾寄宿于西林庵。次年,中共党员教师郑亦凡(井都神山人)以教书为掩护,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此后,西林庵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络站。1997年,革命旧址西林庵被原潮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物点虽经郑世远居士主持重修,但因庵址主体建筑低矮,光线极其不足,已遭白蚁为害,几乎成为危房。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及早加以重视,拨款予以维修,让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汕头日报》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04版:潮 风
按:2001年7月8日,汕头特区晚报有相同报道,题目是《金狮蓝寺闪金光》,记者也是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