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1925年10月出生于湖南湘潭,中医学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资深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25年10月,刘志明出生于湖南湘潭。
1940年9月,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8年,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
1987年,在泰国曼谷主持中国医疗队工作。
1989年,率团赴日参加中日医药学术交流会议。
1990年,获批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
2014年,入选第二届“国医大师”。
2020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志明在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中,提出冠心病的发生首当责之于年老正气亏虚,其中尤以肾元匮乏为要,此为本病发生肇始之因。他在临床中发现,冠心病为年老体弱者多见,其发病年龄与中医学肾元始衰的时间相吻合。提出冠心病的发病首当责之于年老正气亏虚,其中尤以肾元匮乏为要,此为本病发生肇始之因。肾亏又可致虚、寒、痰、瘀诸邪丛生,加重病情,最终发展成为危重之症。故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补肾”“通阳”“祛邪”三法结合治疗,并据此创制出通阳滋肾之方药。
刘志明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是在临床上确定心肾阳气虚弱为其病机关键,拟定“通阳活血”为该病治疗法,然后与其科研团队揭示出通阳活血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机理,并研制出方药—强心复脉颗粒。
刘志明先后领导了“中医治疗乙型脑炎”“防治血吸虫病”“中医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等多项全国性医疗工作。
截至2015年7月,刘志明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其主要论著有《中医内科学简编》《中医学》《刘志明医案精解》《中华中医昆仑•刘志明卷》《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
截至2019年5月,刘志明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
截至2019年5月,刘志明已主持或指导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项课题14项。
刘志明指出,现代科技并非为西医学所专用,中医学亦可将现代科学有机融入其中,以此来作为望、闻、问、切的延伸。若借助西医的先进诊查仪器及实验室设备,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弥补中医直观感觉的不足,提高中医疗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进行微观辨证,丰富中医的辨证依据辨证内容。此外,还可根据治疗前后检查结果的改善情况,为中医疗效的判定提供量化指标,打破传统中医仅凭症状、体征进行疗效的评价,为中医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
人才培养
1954年,刘志明参加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工作。
1956年,刘志明编写了中国第一本中医教科书《中医内科学简编》;20世纪80年代,支持中医函授教育,参与燕京函授医学院的教育工作,并主编医学专业函授教材《中医学》。
截至2015年7月,刘志明已指导培养毕业研究生20余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志明出生于湖南湘潭的医学世家,他的祖上都是当地名医。刘志明从小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医名著,11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每况愈下,以致母亲无力供刘志明读书。但他坚持自学,日夜不辍。14岁拜当地温病学家杨香谷为师。他家学深厚,天资聪颖,又承名家衣钵,加之勤奋刻苦,三年师满,学有所成,自此悬壶济世,踏上漫漫医途。
刘志明的女儿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刘如秀。
人物评价
“他,师承名医,善施经方,医治温病,学古用今,从誉满三湘到蜚声全国,始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心怀大爱,将仁者之心,遍洒数十载的行医路,他一生谦逊求索用毕生光阴,诠释大医精诚。让我们向医德双馨的泰斗们致敬。”(“生命之尊奖”组委会颁奖词)
“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从师承名医到独立行医,从悬壶三湘到名扬全国,从名满杏林到桃李满园,刘志明用他的智慧赤诚和辛勤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谓刘志明八十余载中医之路的完美诠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评)
“刘志明精研医经,博览群书,学识丰富。”(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