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9、1996年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冰川变化与水资源、冰川灾害、全球变化等研究。曾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一部,合作专著多部。
社会任职
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世界冰川编目专家工作组成员。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及Journal of Arid Land编委。
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冰冻圈与水循环)
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陆面数据同化、陆面定量遥感、寒旱区遥感、寒旱区地理信息系统、地学e-science)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寒区冻融灾害、风沙灾害与防沙工程、冰川灾害与防治、积雪灾害与防治)
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趋势及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2003-2005)。
2、中国科学院
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地区冰川冻土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2005-200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冰川作用区融雪径流过程及其影响研究(2006-2008)。
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西部冰川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方法研究(2006-2009)。
5、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2007-2011)。
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喜马拉雅山北坡冰碛湖溃决风险评价与典型分析(2009-2012)。
7、中国科学院
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天山冰冻圈与环境研究(2010-2013)。
8、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高亚洲现代冰川的时空变化特征、水文效应及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2010-2014)。
9、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冰川-冰碛湖耦合关系及对冰碛湖溃决机理影响研究(2010-2013)。
10、2012-2015,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
学术研究
在冰川物质平衡方面开展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利用中亚长期冰川物质平衡监测资料,探讨了近数十年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特征;在冰川变化监测方面应用遥感和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西部山区代表性区域自小冰期及近数十年来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区域冰川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面以冰川变化监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冰川储量估算方法和度日物质平衡模型,评估了塔里木河流域近50年来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方面以黄河源为典型区,综合气候、水文、冰雪冻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评估了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曾获2002年度和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甘肃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5名。
获得荣誉
参与的“中国天山公路风吹雪研究与大型创新防治工程”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西部冰雪现代过程研究”获2007年度甘肃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冰川分布与资源调查”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