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舟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和水运工程专家
刘济舟(1926年7月22日—2011年8月25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滦县,中国共产党党员,土木和水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基建局局长、副局长。
人物生平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22日,刘济舟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滦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就读天津市培植小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转学至天津市树德小学;同年9月,转学至天津市私立培才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天津市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学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与苏立仁等同学共同创办天津工商学院义务夜校,任一年级教师,负责地理、自然教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现河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1953年1月,在新港工程局工作。
1950年初,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成为第一批团员。
1952年11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1月14日,由厦门市委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月—10月,任天津驻港工程公司计划科副科长。
1953年10月—1955年11月,任福建厦门市海堤工程指挥部交通部工作队队长。
1955年11月—1956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工程科工作。
1956年10月—1958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航务工程局技术科技术科副科长。
1958年9月—1959年3月,任水运规划设计院设计室副主任。
1959年4月—1964年9月,任援助越南海防造船厂中国专家组副组长。
1964年9月—2011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基建局局长、副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8月25日15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济舟主持建设了厦门海堤工程;主持领导了援助越南海防造船厂滑道、造船台和修船码头水工工程;主持日照港一期工程(10万吨级煤码头)的建设,采用了开敞式(无防波堤)方案和3300吨沉箱座底浮坞下水新工艺;组织协调了秦皇岛港煤码头三期工程的设备制造、安装与调试工作;主持了连云港散粮码头7万吨筒仓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组织领导“六五”“七五”技术攻关,其中真空预压软基加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管桩和爆炸法施工等成果已达到了中国国内先进水平,并被广泛应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刘济舟,郭大慧,武可贵.港口工程地基爆破处理技术[J].水运工程,1991(9)1—4.
[2]刘济舟,丁承显.上海港罗泾煤码头工程粉煤灰地基加固专栏,前言[J].水运工程,1995(5):21.
[3]刘济舟,司元政,郭大慧.谈粉煤灰在港口工程中的应用[J].粉煤灰,1997(6)33—35.
[4]刘济舟.努力提高水运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J].水运工程,1999(8)8—9.
[5]刘济舟.“九五”期间我国港口工程的科技发展[J].水运工程,2001(10):5—9.
[6]刘济舟.装卸工艺与管理是港口工程的龙头[C]//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论文集.2005 107—108.
[7]刘济舟.水运工程更需要监理[J].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7(10)27—28.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济舟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父亲是刘深恩,母亲是王哲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2月16日,与夏迺华订婚。
1950年2月16日,与夏迺华在天津结婚。
人物评价
刘济舟院士是中国水运工程领域的老专家,水运工程行业公认的技术权威,他以渊博的专业知识,前瞻的视野,为中国交通水运港口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水运工程》评)
刘济舟院士热爱祖国,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勤奋求实,谦虚谨慎,品德高尚,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中国工程院评)
刘济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中国水运工程献身的精神,是中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冶金专家徐匡迪评)
参考资料
刘济舟.中国工程院.
1981年刘济舟获国务院高级工程师证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2017-03-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5 16: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