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铭(1934年7月9日-2023年1月4日),男,
广东惠阳人,生于香港,笔名桑鲁卿、二残、袁无名,中国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人物生平
1934年7月,刘绍铭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惠阳。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留学,1966年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新加坡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
夏威夷大学、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任教。
与旅美学人
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份翻译工作。学贯中西,著译颇丰,尤善中西比较文学及翻译学,向来关心中外文坛动态与成就,每多评论,快人快语。刊行作品多为散文,文才辛辣坦率,行文舒徐,见解独到,富幽默感。
刘绍铭是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流派的主要发起人。1960年,刘绍铭与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李欧梵等数名台大外文系同学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在发刊词中,刘绍铭写道:“我们打算分期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术学派和潮流,批评和思想,并尽可能选择其代表作品。我们如此做并不表示我们对外国艺术的偏爱,仅为依据‘他山之石’之进步原则……我们感于旧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足以表现我们作为现代人的艺术情感。所以,我们决定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此后,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里,《现代文学》对台湾乃至华语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刘绍铭也是张爱玲的重要研究者。刘绍铭对张爱玲及其小说、散文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披露了张爱玲在香港及后来在美国的真实状况。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刘绍铭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最知名者如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他还主持翻译了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成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六七十年代夏志清曾委托在美教书的刘绍铭,帮张爱玲找工作(或客座大学)机会,因此刘教授收到不少以“绍铭:”开头的张爱玲亲笔信。
刘绍铭1970年出版的《曹禺论》,是他1966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刘绍铭曾认为曹禺剧作“浅薄”,但1980年在美国与曹禺会面后,他坦言:“如果我今天重写《曹禺论》,我对他剧作的评价,会高许多……在中国话剧史上,他实在是一代宗师。”《雷雨》发表和演出不久,就有不少论者谈及西方剧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后来刘绍铭在《〈雷雨〉所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有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对此,曹禺在晚年表达了不满,认为刘绍铭的观点根本就是说自己的剧本“都是偷人家的东西”,他批评刘的研究“缺乏说服力”。
1961年夏志清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到1970年代后期才有中文译本,由刘绍铭主持翻译,1979年先后在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繁体版。
1983年,刘绍铭翻译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1984》,他说那也是“借来的生命”,“跟认同有关,我不认同的东西就不会翻。”次年,中文版《1984》单行本正式出版,此后风靡数十年,至今都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
代表作品《旧时香港》、《文字不是东西》等,曾主持过翻译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译作有《魔桶》(马拉末)、《伙计》(马拉末)和《一九八四》(奥维尔)
逝世
2023年1月4日凌晨,刘绍铭去世,享年89岁。
同日中午,岭南大学中午向师生发电邮称,荣休教授刘绍铭离世。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对刘绍铭离世深表惋惜,并称刘绍铭是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作家,对文坛贡献良多。他在2004年退休前服务岭南大学超过十年,孜孜不倦作育英才,对他的离世深感难过。
中大出版社亦发悼文,对刘绍铭离世表示悼念。
人物评价
2000年
夏志清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感谢刘绍铭和
王德威。如果没有身边这两位朋友的鼓励催促,我今天不会来香港开会。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刘绍铭是王德威的老师。我的哥哥
夏济安,是刘绍铭的老师。我就夹在中间,我总是舅舅或叔叔。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哥哥的学生现在成为这么著名、这么多产的学者。而且是这么多年的老友。刘绍铭在美国翻译推广中国文学最有贡献。……他编译的英文版的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选集都好,又厚又漂亮。”
主要作品
著作
《曹禺论》
《二残游记》(天地图书)
《含英咀华》
《文字的再生》(天地图书)
《香港因缘》(天地图书)
《灵台书简》(三民)
《一炉烟火》(天地图书)
出版图书
主编作品
“当代散文典藏”(天地图书)
“当代小说典藏”(天地图书)
“现代散文典藏”(天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