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考入
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王瑞江教授,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1998年3月考入文化部主办、
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2000年12月毕业。
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演出百余场。如: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型歌舞晚会《
祖国颂》、全国艺术院校展演周《民族音乐会》专场、纪念人民的儿子邓小平大型音乐朗诵会《在大海中永生》、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沈阳音乐周、广西国际民歌节、
大连国际音乐周等大型演出活动。并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余国家演出讲学活动。
2001年在沈阳举办了《“心韵”男高音歌唱家刘辉独唱音乐会》和《男高音歌唱家刘辉歌唱艺术研讨会》。同年,由中央电视台《
音画时尚》栏目举办了《“献给母亲的歌”男高音歌唱家刘辉个人演唱会》。
2004年参加美国印第安娜州举办的中国文化周、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足球杯比赛庆祝演出等;多次录制CD、
DVD个人专辑。如:《喜喜喜》、《
三次到你家》、《
一湾湾流水》等;
2005年4月6日在上海
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辉独唱音乐会》。同年6月15日应
意大利罗马市政府的邀请,在罗马、贝尔尼尼宫举办《来自中国的声音。男高音歌唱家刘辉独唱音乐会》。同年9月8日在中华剧场主演了由白玮编剧、
徐占海、
王萃作曲的
清唱剧《遮不住的青山》,并担任该剧艺术总监制,曾多次担任全国重要声乐比赛的评委。
2015年6月1日,携沈阳音乐学院的众多名师做客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与热爱音乐的小读者及其家长们进行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同年6月6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
音乐厅举行了“为你骄傲 心歌飞扬”刘辉教授教学三十年师生音乐会。他个人演唱了极有
民族风格的
东北民歌《
丢戒指》、
山西民歌《割莜麦》,创作歌曲《明天我为你骄傲》,
电影插曲《怀念战友》,歌曲《橄榄树》等作品。同年10月,在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抗战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上演唱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
2017年11月14日,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全院干部大会上,辽宁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赵建华宣布省委决定并讲话。省委决定,
季惠斌同志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辉同志不再担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
二十余年来,刘辉所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人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大奖。如近年来:张全、穆喜斌,分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二、三等奖;
沈德鹏在2003年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
民族声乐比赛二等奖,同年又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新人新作比赛三等奖,
张静获2003年全军声乐比赛二等奖、
史玉学获三等奖,张静获全国
MTV十佳新人奖;史玉学获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九、十届优秀歌手奖,2004年6月沈德鹏、
伊泓远分获第十一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辽宁省赛区选拔赛金、银奖,董礼2004年获第二届
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专业组银奖等。
2015年6月6日,在
沈阳盛京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为你骄傲 心歌飞扬”刘辉教授教学三十年师生音乐会。本场音乐会是
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
艺术交流展的开篇乐章,是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博士生导师刘辉教授从教三十周年的纪念性演出,亦是对刘辉教授任教的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三十周年的献礼。这场音乐会精彩华美,具有较强的
民族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刘辉教授的24位学生演出了各具特色的
独唱、
二重唱、歌剧片断、女声小合唱、合唱等。从这些学生的演唱中,可以看出刘辉教授的教学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质发挥所长,他们的演唱都有很强的艺术个性,绝不雷同。比如这场音乐会中的独唱,沈德鹏演唱的《来香巴拉看太阳》舒展大气,王东超演唱的《不能尽孝愧对娘》厚重感人,谭世超演唱的《阿妹出嫁》甜美娇俏,
王志昕演唱的《哥哥撑排走丹江》流丽优美,李优演唱的《辉煌》激情震撼,张全演唱的《亲亲的老百姓》情真意切,张静演唱的《飞天》华丽飘逸,史玉学演唱的《山水醉了咱赫哲人》亮丽欢欣,董礼演唱的《梅兰芳》雍容媚丽,
王晰演唱的《
野百合也有春天》低沉神秘,伊鸿远演唱的《
五洲人民齐欢笑》嘹亮澄明。
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
金铁霖,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王次炤,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等专家、学者以及全国民族声乐界的知名人士共一千余人欣赏了音乐会。
刘辉教授演唱民歌时,行腔圆润,风格浓郁;演唱创作歌曲时,声音舒缓,情感饱满;演唱通俗作品时,语气亲切,真挚感人。几乎每首作品都给观众以一种独有的欣赏体验,这其中,有辉煌华丽、情感震撼的史诗般音乐呈现,有风韵淳厚、色彩绚丽的
民族民间音乐展现,也有诙谐活泼、精妙鲜活的小品式音乐表现。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带给观众以艺术的感动和情感上的震撼,使观众在音乐会现场体味到源自于民族、民间、民俗等多种音乐交融而产生的艺术享受,营造了一种融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地域、传统与创新的音乐对话(中国
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