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教-6(代号:HAIG CJ-6,工厂代号:PT6,英文:Nanchang CJ-6,中文命名:雏鹰),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自行研制的
螺旋桨初级教练机。该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57年,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320厂)仿制的苏联
雅克-18初级教练机已交付空军200多架。但随着中国空军的装备更新,部队大量使用前三点起落架的
米格-15等战斗机。空军感到,雅克-18采用后三点起落架,与采用前三点的乌米格-15喷气教练机相差太远,从雅克-18直上喷气高级教练机有困难。加之雅克-18是骨架蒙布结构,飞行设备很落后。因此,从空军训练体制上,要求改进雅克-18或者重新设计一种初级教练机,以便与
歼教-1、乌米格-15等喷气教练机衔接。而且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无法采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
1957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打样设计,并进入工程详图设计。为了适应空军发展需要,中国机械工业部四局(简称:机械部四局)提出研制一种性能超过雅克-18的全金属结构的前三点起落架螺旋桨初级教练机。
研制进程
1957年12月,机械部四局与空军联合批准了初教-6飞机的
设计任务书。初教-6的总体设计开始是在沈阳飞机第一设计室进行。接受任务之后,
徐舜寿责成总体组,
林家骅为该型号的主管设计师,着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到1957年9月,随着歼教-1打样工作的完成,有更多的设计师参加了初级教练机的设计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设计计算和
风洞试验,到1958年4月,完成了方案论证、总体布置、性能计算、风洞试验、结构和系统初步设计并在沈阳飞机厂制成1:1的木质样机。当时的“初教-1”方案采用平直梯形下单翼,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取掉雅克-18难看的大机头,选用了
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道里斯-Б”(Doris-B)气冷式V形发动机和与其配套的V-411型木质螺旋桨。因此,早期的设计机头扁平,前视界好,外形比较美观。
1958年4月,苏联雅克设计局主任设计师马尔道文和
安东诺夫设计局斯米尔诺夫等专家参加了样机审查,马尔道文特别提醒中国的设计师们要注意防止翼尖失速,为此中国设计师在机翼设计上一反雅克-18采用单一CLARK-YH翼型的办法,而在中翼采用升阻性能好的NACA230一系列翼型,而在外翼采用失速性能好的NACA44系列翼型,并增加了几何扭转。经风洞试验证实,失速多发生在中翼。
1958年5月,空军和机械部四局共同对木质样机和初步设计进行审查,进一步明确了战术技术要求,同时,四局领导考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112厂)正忙于生产歼-5飞机和准备试制歼教-1喷气教练机,打算将初教-6飞机研制工作转给南昌飞机制造厂(320厂)。当时的320厂已经试制过初教-5和运-5两个机种,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有能力进行初教-6飞机的试制。为此,320厂厂长
王实先和设计科科长
高镇宁去沈阳看过样机之后,表示愿意接受这项任务。于是,四局正式决定将初教-6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交给320厂。当时,第一设计室打样设计基本完成,为了做好交接工作,派出屠基达、林家骅等20余人于6月初抵达320厂。四局任命320厂高镇宁为这个型号的主管设计师,
屠基达、林家骅为副主管设计师,各设计组组长也由两厂的同志共同担任。沈阳飞机设计室派出屠基达、林家骅等20余名设计人员去南昌支援。320厂在厂长
冯安国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初教-6试制,立即成立飞机设计室,任命高镇宁为飞机主管设计师,屠基达、林家骅为副主管设计师,设计试制工作进展很快。
由于原选用的捷克发动机和螺旋桨,不能如期提供,首次试飞的原型机只好改用国产140马力的М-11ФР发动机。 由于М-11ФР发动机是星形气冷式
活塞发动机,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道里斯-Б” 气冷
V型发动机外形上有很大不同,而装了М-11ФР发动机的飞机机头不得不重新设计,又变成了大机头,因而飞机性能比原设计状态大幅度下降。这种改型被称作“红专502M”。
为适应试制工作的需要,工厂在总工程师苏敏领导下成立了试制领导小组,由副总工程师冯旭以及主管设计、生产、工艺的领导组成,同时成立制造车间。设计室直接负责该项目的设计人员集中到车间办公,仅用两个星期就完成初装,七昼夜完成总装,试飞准备工作仅一天。初教-6第01号机于1958年7月进行静力试验和起落架落振试验。
初教-6教练机第02号机于1958年7月27日,由试飞员吕茂繁、何银喜驾驶在南昌飞上蓝天。初教-6试飞中最关键的科目——尾旋试飞,由国家鉴定试飞员黄肇濂进行。他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飞过多个国家的飞机,总飞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他在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空战时,曾在已进入尾旋的飞机上脱险。
1958年9月,按照四局的指示,320厂试制的第02、03两架“红专502 M”教练机要参加国庆节通过天安门的检阅飞行。320厂派
何文治带领两架原型机飞往北京。后因飞机尚未设计定型,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取消了参加检阅飞行的计划。但在国庆节后,红专502M和歼教-1在南苑机场进行展览,并为中央军委一些领导同志做了飞行表演。
1958年底,捷克斯洛伐克的“道里斯-Б”发动机和V41螺旋桨到货,原型机04架又改装上捷克斯洛伐克发动机进行试飞。试飞后发现这种民用发动机最大转速时飞机无法进入大速度飞行,尤其是不能倒飞,这时,人们才醒悟到在总体设计时忽略了飞机、发动机和螺旋桨的匹配问题,加之发动机起动困难,腐损严重等质量问题,显然继续用“道里斯-Б”发动机作为初级教练机的动力装置是不适合的,但一时没有其他的发动机和螺旋桨可供选用,所以原型机无法完成余下的试飞科目而停飞。几个设计员在苏联专家斯米尔诺夫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了螺旋桨,但在当时无处生产,因此初教-6飞机的研制工作搁浅,原来的扁机头方案也就此寿终正寝。
在试飞遇到困难的时候,是继续设计,还是从苏联引进雅克-18А飞机,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然而,此时空军急需补充新型教练机。1960年1月,机械部四局与空军工程部协议提出,安排仿制雅克-18А飞机,这种飞机是雅克-18У的改进型,装有一台Аи-14Р发动机,起落架也从后三点式变成前三点式。1960年3月5日,四局给320厂下达了试制雅克-18А的任务,320厂党委几次提出要总结经验,要把原来的研制计划坚持下去,决定同时进行两种飞机的试制,工厂的支持使新教练机研制工作得以延续。叶绪仑成为攻关小组的负责人。
1959年8月,研制方提出了新教练机的改进方案,改用Аи-14Р发动机和В350-Д35螺旋桨。1960年7月,经过重新总体布置、风洞试验和改装设计并补充静力试验合格后,改装后的第04架飞机于1959年7月18日又飞上蓝天,试飞员为黄肇濂。在320厂完成试飞之后,四局提请国家定型委员会进行鉴定试飞。1959年8月20日,改装后的第04架飞机转往六院八所(中国航空研究院试飞所)进行飞行性能试飞。至1961年1月,六院八所对试验批04号飞机进行了飞行性能、操纵性、安定性、尾旋性能、机动性能的试飞,共飞行82架次、55小时33分。1959年12月28日,空军和四局对飞机性能作了初步鉴定。试飞结果表明,飞机的主要性能未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但比雅克-18的性能要好。通过试飞,人们还发现试验型号的飞机存在气缸头温度过低,滑油系统散热性能不好,左、右油箱耗油不均,空中飞行有右偏航等四个主要问题,提出了使用维护方面的127条改进意见。1960年底,320厂针对存在的技术问题,重新部署了设计室的力量,叶绪仑继续任主管设计师,并新增马启绿、刘治新、刘正庆三人为副主管设计师,集中近120人组成各专业组,根据原型机04架试飞鉴定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定型飞机的设计,接下来制定了飞机试制方案。
1961年初,320厂开始对初教-6飞机进行了改进设计。主管设计者为冯旭、高镇宁、何永钧、叶绪仑等。改进的主要方案是:在机身1号框前加一斜框,除去发动机罩上起落架收放缺口;减少前起落架罩角;重新设计滑油散热器并改变安装位置;调整垂尾和飞机横、纵向重心,减少襟翼面积等。
1961年4月到10月,六院八所又对改进设计后的三架飞机进行了鉴定试飞,第02号飞机进行性能试飞和电气、仪表试飞,第03号飞机主要进行四大故障的技术改进措施和无线电设备试飞,第04号飞机主要进行飞行性能包线试飞。至1961年10月15日试飞全部结束,共飞行了1800架次、612小时27分。试飞结果证明:设计更改后,气缸头温度过低和滑油散热不良的故障已经排除;右偏和耗油不均的问题原因已找到,解决措施已落实;飞机的飞行性能和使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和改善;长期使用过程中未发现重大问题;飞机、发动机、各种设备及系统工作基本正常可靠。空军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两位试飞员黄肇濂和初善东,完成了全部试飞科目,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在进行科研试飞的同时,从1961年4月5日开始,按空军军校部编写的使用试飞提纲先后于第02、04号飞机上组织了飞行,共完成了航线、空域、编队、仪表、航行及攻击等飞行科目,飞了1519架次、363小时24分。使用试飞表明:初教-6飞机是比较优良的初级教练机。它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具有符合直上高级教练机的操纵特点。
机械部四局于1961年1月8日向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上报了《关于生产初级教练机选型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宜选用初教-6飞机的意见,1961年1月16日,空军副司令员
常乾坤主持召开了选型座淡会。会议肯定了初教-6飞机的研制工作,认为应优先安排,但仍倾向于两种飞机(初教-6、雅克-18)同时研制。
1961年2月10日,机械部四局接到航总字第97号文件通知,国防科委和空军党委已决定初教-6飞机为初级教练机的试制机型。
1961年9月初,聂荣臻同志视察六院八所,观看了初教-6飞机试飞表演。
1961年9月21日,空军和四局联合组成技术小组对初教-6飞机进行技术审查。
定型批飞机的设计工作在1961年5月基本完成, 1961年9月,定型批01架总装完毕,1961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320厂按四局与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批准的静力试验提纲,对定型批第01架飞机十个部件,三个系统进行了69项静力试验。在全机破坏试验以后,又对主起落架、前起落架、发动机架、垂直尾翼、水平尾翼、副翼、座舱罩等七个部件进行了破坏试验,结果全部合格。
1961年11月9日至24日,国家鉴定委员会试飞小组对定型批第02架飞机进行了鉴定试飞。试飞员为黄肇濂、初善东、张贵成、孟凯。他们试飞了飞机操纵性、安定性、
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最大爬升率、航程、起飞滑跑距离、着陆滑跑距离、尾旋性能、特技性能、复飞性能、过载飞行等十一个课目,还检查了指挥电台、罗盘的工作性能。试飞结论是:“初教-6飞机是一种比较优良的初级教练机。该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并具有直上高级教练机——乌米格飞机的操纵特点”,“可以交部队实际使用”。同时还指出存在着陆动作复杂、飞机较重、载油量较少、高空操纵性变差等问题,需要改进。
1961年12月15~16日,以
曹里怀为主任委员,常乾坤、
薛少卿、
唐延杰为副主任委员的国家鉴定委员会在320厂对初教-6飞机进行了设计定型鉴定和成批生产条件的审查,并于1961年12月19日向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上报了《关于初教6飞机设计试制鉴定报告》,提出:“飞机设计试制是成功的,它能保证质量和飞行安全,基本上是一种好飞机,能适应空、海军航空学校初级飞行训练的要求。因此,同意定型并投入成批生产。”1961年12月18日,320厂召开“庆祝红专-502型飞机制造成功大会”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为飞机表演剪彩,并在庆祝大会上讲了话。江西省邵式平省长、
第三机械工业部(即航空工业部,简称:三机部)薛少卿副部长、海军航空兵赵汇川副司令员出席了大会并讲话。
1962年1月5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根据试飞结果,发出“17号文А”批准红专502飞机定型,投入成批生产,装备空军部队使用。初教-6飞机研制共历时四年半,耗资246万元。
1961年12月28日,第一批三架飞机交付部队使用。初教-6定型试飞之后,根据部队提出的意见(总共有127条),320厂又做了部分设计改进。到1963年9月20日,螺旋桨等14项配套成品已全部可以国内解决,初教-6飞机从此成为完全中国设计制造的飞机。
1970年,初教-6从320厂转到512厂生产,后来512厂又并入320厂。到2004年年底,各型总共生产2400多架,仍在继续生产,最低单机成本为7.74万元(1970年价格)。
1962年在空军航校开展初教-6飞机的第一批实验教学。中国空军使用初教-6教练机后四十多年,没有因初教-6质量问题造成重大事故。实践证明,初教-6飞机的设计是成功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
初教-6飞机是装有
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动力装置的串列双座初级教练机,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并成批生产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初教-6能在土跑道或草地机场起降,主要供空、海军航校训练新飞行员,用于各种飞行科目的初级训练,与高级教练机的训练飞行相衔接。1957年10月,该机设计之初,被称为初教-1型,代号102号机。1958年8月,首次试飞后又改称为“红专502”教练机。1961年12月,第一批该型飞机装备部队时,重新命名为“61式”初级教练机;196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统一飞机命名时,最后定名为初教-6型飞机,简称初教-6。
1979年,初教-6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第一个机种,获得国家质量金奖,现已生产交付了2000多架。
2019年2月28日,初教6飞机TC/PC(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颁发活动在南昌瑶湖机场举行。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进行军转民的飞机型号——初教6飞机正式进入国内民用航空市场。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机翼:全金属双梁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三段。中央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与中央翼为可拆卸式连接。右外翼装有空速管。机翼后缘装有普通襟翼和副翼,外翼上反角7°。
机身:头部设置
发动机舱,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整个机身为
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外型光滑。
尾翼:由
水平安定面、升降舵、
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半收放支柱设计,向后收入前机身内。主起落架为半摇臂设计,向内收入中央翼的起落架舱。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机场起降,采用中压轮胎,主轮采用无源刹车。
座舱: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前舱为学员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飞机和发动机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与特种设备。起落架的收放,后舱可以控制前舱。
操纵系统:采用软式、硬式和混合式三种传动形式。 副翼操纵为硬式,方向舵操纵为软式。升降舵操纵为混合式,升降舵调整片为钢索操纵。
特设:飞机上装有BG-12-1A高度表、BK-450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LTC-l陀螺磁罗盘、LC-2磁罗盘、发动机转速表等
飞行仪表,JT-2 A机内通话器
直流发电机、蓄电瓶等电气设备,CT-l超短波电台、WL-5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
布局结构
初教-6基本上是初教-5的改型。外观上最大的改进是后三点起落架改为前三点起落架。初教-6机头根据安装发动机的要求,设计为梁式承力结构,外面有发动机罩。其余部分为硬壳结构。整个机身为全金属结构,外形光滑。采用全金属双梁下单翼,分为中央翼、左、右外翼3段。中央翼梁与机身固定在一起,外翼、中央翼为可拆卸连接。根部翼型为NACA23016,中、外翼连接处翼型为NACA23015.2,翼梢翼型为NACA4412。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都是普通梁、桁、肋结构。方向舵和升降舵都有调整片。
初教-6的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舱盖由前风挡、前活动舱盖、中固定舱盖及后活动舱盖组成。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
动力系统
初教-6飞机为了改善飞机驾驶员前方的视界,必须砍掉初教-5机头凸起碍事的发动机冷却口。为此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Doris-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后来由于捷克方面不能按时提供选定的发动机,因此试飞原型机上只能采用国产爱姆-11(M-11)发动机及其配套螺旋桨。但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使用该型发动机与其配套的螺旋桨不能变距,因而很多空中机动动作无法完成,最后改用苏制AI-14P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发动机的排烟罩过于暴露,加之驻训初教-6的机场多为草地机场,发生了多起因排烟罩吸进细小颗粒物,而使发动机火花塞堵塞导致空中停车事件,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解决。
初教-6装一台株洲发动机厂(331厂)生产的活塞-6星形气冷9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60马力,转速为2350转/分;额定功率为220马力,转速为2050转/分。发动机重199千克,巡航耗油率(165马力,1860转/分)为210~255克/马力·小时。后期生产的初教-6甲型装一台活塞-6甲发动机。活塞-6甲发动机起飞功率为285马力(2350转/分),额定功率为270马力(2250转),额定功率耗油率为255~270克/马力·小时,发动机重200千克。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由保定550厂生产。活塞-6(HS-6)发动机实际上是苏联AI-14P发动机的仿制品,于1962年6月4日通过国家鉴定,除安装于生产型的初教-6外,活塞-6发动机还用在哈飞的
运-11上。由活塞-6改进的活塞-6丙发动机也应用于701号及延安2号试验型
小型直升机上。初教-6作为一种低速
螺旋桨飞机,没有采用什么特殊技术,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易于操纵,其起飞滑跑距离仅280米,着陆滑跑距离350米。另外,初教-6运行费用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初级教练和运动航空用途。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系列型号
初教-1原型机:装一台捷克斯洛伐克“道里斯—Б”V型气冷活塞发动机。
红专502M原型机 :装一台М-11ФР星形气冷活塞发动机。
初教-6原型机:装一台Аи-14Р发动机,共制造了5架。
初教-6生产型:装一台活塞-6(HS-6)型发动机,最初投入成批生产的型别。
初教-6甲型:装一台提高功率的活塞-6甲(HS-6A)型发动机。
1963年1月15日, 320厂设计室和株洲331厂设计科共同提出发动机加大马力的改型设想,并在四局主持下对发动机的改型方案进行了论证和协调。1961年9月11日,三机部四局以“(63)四计密字第1297号文”下达了改型任务。1961年10月14日,三机部批准了320厂飞机改型计划,开始改装设计。经过两厂共同努力,于1964年9月28日分别在331厂和320厂完成了改型的活塞6甲(当时叫604-1)发动机和飞机换装活塞6甲发动机的全部地面和飞行鉴定试验。试飞员为孙立庆。试飞结果表明,改型发动机和原型发动机相比,提高了额定转速,发动机最大功率由260马力加大到285马力;额定功率由220马力加大到270马力;发动机外廓尺寸和飞机重量均不变,飞机最大平飞速度增加了10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提高了1.6米/秒,缩短时间30%左右;实用升限提高了一千多米;航程增加40千米;垂直飞行和特技飞行掉高度的现象有较大改善。这种改型飞机后来被命名为初教-6甲,由于这种飞机的优点显著,1965年初,从第18批开始,初教-6飞机全部按甲型机大量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
初教-6高原型:由于初教-6飞机装用的活塞-6甲发动机高空性能差,不能满足高原地区使用需要。1965年初,320厂提出了加装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方案,1967年初,改装出一架试验机进行了地面和
飞行试验。至1967年9月,共飞行39架次、30小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动机汽缸头温度较高,影响飞行性能。后因十年动乱影响,改型工作停止。
加装武器
初教-6乙型:
1964年9月5日,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以(64)科一字第220号文提出在初教-6飞机上加装武器系统的要求。1964年10月17日,320厂以“(64)厂设吴密字第424号文”上报改型设计方案。改进方案是:在机上加装两挺ШКАс7.62毫米
航空机枪,配弹120~180发;改装可悬挂10~25千克炸弹的ВД2-48炸弹挂架三具以及瞄准具和照相枪。
1965年初,完成了两架飞机改装,并交空军强击航空兵部队试飞,1965年6月,完成了鉴定试飞。1965年10月21日,320厂、驻厂军代表室以“(65)厂技联密字第347号文”上报了加装军械系统的鉴定报告。改进后的初教-6飞机重量增加113千克,阻力也略有增加。1966年共生产了10架飞机交部队使用。
农用飞机
“海燕” (初教6丙型)
以初教-6为基础改型设计的多用途民用飞机。该机为单人驾驶,其它性能与结构与初教-6飞机相同。装喷洒设备后,可进行农林喷洒作业,也可进行空中摄影或巡查。该机于1985年5月开始设计改装,1985年8月17日首飞。“海燕”飞机,是洪都飞机工业公司(简称:洪都航空,原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初教-6基础上研制的农业多用途专业飞机。1958年8月首次试飞,1962年1月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1979年荣获国家质量金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生产二千余架。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在原型机基础上又研制了多种型别。飞行员经过在海燕螺旋桨飞机初级训练达到要求后,将进入喷气教练机进行高一级训练,为适应用户的需要,洪都航空正在对海燕螺旋桨飞机上的设备进行改装,电台采用新型的123电台,无线电罗盘采用新研制的WL-5B,机内通话采用口边送话,增加故障模拟、加温系统等,以满足现代飞行训练要求。
海燕螺旋桨飞机除用于飞行员训练外,澳大利亚、美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空俱乐部看中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将该机用于航空俱乐部成员的飞行训练。因此美国民用航空界里流行的所谓的“初教-6”其实都是海燕飞机的说法。
海燕飞机为全金属
硬壳式结构,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机翼后缘装有襟翼和副翼: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支柱式,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上起落,主轮可制动;装置一台活塞-6星形冷气9缸活塞发动机,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飞机上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
海燕飞机在训练体制中主要用于飞行员筛选、初级训练和作为航空俱乐部表演机,是各类飞行员入门的必经机型。该机具有优良的飞行性能和操纵品质,能进行特技飞行。此外,飞机性能价格比优、经久耐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能在土跑道上起降等。这些特点构成了海燕飞机在初级教练机领域强大的竞争优势。
该机除在国内使用外,还出口十多个国家,深受用户好评。“海燕”可按用户要求,改装成A、B、C三种型别。海燕B型为纯农业机,用于喷洒农药、施肥、播种、森林灭火等。最低作业高度可达1.5米,最小作业速度155千米/小时,喷洒宽度达30米。C型为巡逻观测机,用于空中巡逻、渔情探测、渔政管理、护林防火、防汛指挥、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等。为延长续航时间,在中翼前缘左右各装一个容积为50升的燃油箱。A型为多用途机,兼有B、C两型机的特点。此外“海燕”还可改装成空中游览机。“海燕”能在土跑道或草地上起飞降落。洪都航空经技术改造后,具备年产60架海燕飞机的能力,主要用户是航校、俱乐部和出口给国外私人用户。
出口国外
初教-6从1963年开始,出口到许多国家:如阿尔巴尼亚、孟加拉、柬埔寨、朝鲜、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到1996年年底止,共生产海燕飞机各型飞机2000余架,其中出口200架左右。
初教-6甲(CJ-6A)出口具体情况是:向阿尔巴尼亚出口了 15 架 ,孟加拉国 35 架,北朝鲜 50 多架,赞比亚 12 架,向坦桑尼亚和柬埔寨出口的数量不详;2002 年中,斯里兰卡为该国空军购买了 10 架 CJ-6A。
现仍在少量生产,并有新型号如 CJ-6G。该型进行了一些有实效的改进:提高了发动机功率,加大油箱容量,安装西方航电设备,加强机身结构,有了更重的起飞重量和更有效的液压刹车。
40多年过去了,初教-6飞机仍在国内外不同飞行部门服役。国外航空界从中国买走了大批退役初教-6作为飞行表演用机。这些飞机被喷涂得光彩夺目,成为国际航空节上的“明星”。国外飞行员对初教-6评价:“虽然是初级教练机,却使人有在战斗机上的飞行感觉”。
服役动态
外销出口
2008年9月11日新华网报道,缅甸方面和国际采购商在江西洪都集团公司完成了20架“初教六”飞机的各项验收工作,并签署了验收证明书。这标志着洪都集团正式交付缅甸20架“初教六”飞机。
据洪都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交付缅甸的20架“初教六”飞机的产品技术状态与国内交付的一致,但对飞机的航电系统进行了升级。据悉,这是近年来洪都集团“初教六”飞机单批次出口数量最大的一笔订单。
“初教六”飞机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并批量生产的第一种飞机,广泛使用于空军、民航的飞行学院及各运动航校,被誉为“培养飞行员的摇篮”,在国外俱乐部也很受欢迎。1979年,“初教六”飞机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初教六”飞机已经累积生产销售了2600余架。
2018年5月15日,洪都公司交付
斯里兰卡空军的数架初教6飞机用户验收仪式在江西南昌举行,标志着初教6将再次飞出国门,在“一带一路”上绽放洪都的光芒。
装备空军
2012年9月1日,中国空军航空大学第54期飞行学员开学典礼暨吉林长春第二届航空节飞行表演在长春大房身机场举行。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两支“学院派”飞行表演队给观众上演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飞行表演。
中国学院派飞行表演队——“天之翼”飞行表演队驾驶初教-6飞机突破历史,飞出高难度动作。
2012年11月13日新华网报道:中国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谢洪指出,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初级教练机,初教-6已为中国空军培养了一万多名飞行员。然而,随着三代机日益成为部队主战装备,服役50多年的初教-6在航空理论、操纵习惯养成等方面,向后续机型的正向迁移作用在逐渐减小。谢洪介绍,在飞行员新的培养模式中,初教-6不再担负一个完整的训练阶段,而是前移到学历教育期间,用于对飞行学员进行筛选和适应性训练。飞行训练时间也由最初的110小时压缩到了70小时。
试航取证
初教-6作为中国第一个“军转民”的飞机型号近日完成适航取证,进入国内民用航空市场。初教-6开放购买的消息一出,一些国内外飞行爱好者就已经跃跃欲试。
相关新闻
2023年1月5日,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初教-6破开寒风,直刺苍穹,开启了航空工业洪都新年第一飞,也拉开了2023年生产试飞任务的序幕。
总体评价
初教-6是中国第一架自己设计、制造的螺旋桨初级教练机。该机研制成功、装备部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已从仿制发展到了自行设计飞机的新阶段。初教6系列飞机为中国成功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飞行员,堪称中国飞行员的摇篮。同时初教6以其良好的操纵性和出色的安全性受到广大航空爱好者的喜爱,在欧美航空俱乐部很受欢迎。初教-6飞机还出口到
阿尔巴尼亚、
孟加拉、
柬埔寨、
朝鲜、
坦桑尼亚和
赞比亚等国,出口量超过200架。(“新华网”评)
初教-6教练机曾于1979年荣获中国国家质量金质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机种。(“华夏经纬”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