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曰:“
赵州石桥甚工,磨砻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
长虹饮涧。”(
中华书局1979年版《隋唐嘉话·朝野佥载》P119页)按照张鷟对赵州桥的描写,“初日出云”和“
长虹饮涧”两种景象的“起点”都是地平线。人们欣赏这两种
自然景观,其视觉是平视而非仰视,同人们欣赏赵州桥的视线是完全吻合的,达到了
喻体和本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历史资料
“初月”是指月牙儿,月牙儿都是从中天现出的,并非从地平线上升起。“初日出云”地平线切去大约半个太阳,露出大约半个太阳,正与赵州桥的形象相似。而初月则是斜挂在中天,地平线也无法对其切割。因此,用“初月”比喻拱桥远不如用“初日”比喻拱桥形象。另外,仰视“初月”的视觉也不符合人们欣赏拱桥的视觉。所以说,无论是从典籍记载,还是从描写情理来看,“初日出云”应该是正确的。它与“
长虹饮涧”的景象是互为补充、互为衬托的。这一点也在后代的诗文中得到了印证。如宋代
苏轼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诗之二描写长拱桥曰:“
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
长虹饮涧
苌渱饮涧
长虹饮涧
【原文】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
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
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⑥。自西望东则见⑦;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⑧,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⑨山而去⑩。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⑾云:“虹乃雨中日影也,
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之卷二十一》)
【注释】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
④霁:雨后初晴。
⑤扣:同“叩”,靠近。
⑥绡觳:丝绸和纱的代称。
⑦见:同“现”,出现。
⑧铄:同“烁”,闪烁。
⑨逾:向,跨越。
⑩去:离去。⑾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翻译】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薄纱。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却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
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通假字】
“铄”通 烁 ,意思是 闪烁 。
“见”通 现 ,意思是 出现 。
“扣”通 叩 ,意思是 靠近 。
有关诗句
唐朝张骛《朝野佥载》:“
赵州桥望之如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原因
因为下完雨后空气中充满了水气,当阳光一照,空气中的水发生折射,便出现了彩虹。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型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彩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色就淡,也比较宽。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可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才能见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阵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彩虹其实并非出现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它是观察者看见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看起来的所在位置,会随著观察者而改变。当观察者看到彩虹时,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阳的相反方向。彩虹的拱以内的中央,其实是被水滴反射,放大了的太阳影像。所以彩虹以内的天空比彩虹以外的要亮。彩虹拱形的正中心位置,刚好是观察者头部影子的方向,虹的本身则在观察者头部的影子与眼睛一线以上40°至42°的位置。因此当太阳在空中高于42度时,彩虹的位置将在地平线以下而不可见。这亦是为甚么彩虹很少在中午出现的原因。
彩虹由一端至另一端,横跨84°。以一般的35mm照相机,需要焦距为19mm以下的
广角镜头才可以用单格把整条彩虹拍下。倘若在飞机上,会看见彩虹是原整的圆形而不是拱形,而圆形彩虹的正中心则是飞机行进的方向。
晚虹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在月光强烈的晚上可能出现。由于人类视觉在晚间低光线的情况下难以分办颜色,故此晚虹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
双彩虹很多时候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外边出现同心,但较暗的
副虹(又称霓)。
副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当阳光经过水滴时,它会被折射、反射后再折射出来。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缐,便形成我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霓的颜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于每次反射均会损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较弱。两次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以
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射,
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
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以有时不被
肉眼察觉而已。苏格兰上空的
双重彩虹1307年时
欧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对阳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尔在1637年发现水滴的大小不会影响光线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来进行实验,得出水对光的折射指数,用数学证明彩虹的主虹是水点内的反射造成,而
副虹则是两次反射造成。他准确计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释彩虹的七彩颜色。后来
牛顿以玻璃菱镜展示把太阳光散射成彩色之后,关于彩虹的形成的光学原理全部被发现。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