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判断句与
叙述句的区别。
从战国末期开始,
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
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
语气词“也”煞尾。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
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
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
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
叙述句。
构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
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
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
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
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
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左传·宣公三年》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曹公,
豺狼虎也。”《赤壁之战》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