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
句型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
句式定义
判断句分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
上古汉语判断句从西周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更显得纷繁复杂。
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是”字句中古应用已很广泛,近代更有新的发展。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
“夫执舆者为谁?”《长沮桀溺耦而耕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构成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吾乃梁人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左传·宣公三年》
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者也判断句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虎也。”《赤壁之战》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左传·宣公三年》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31 15:46
目录
概述
句式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