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熏心(拼音:lì yù xūn xī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
汉语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
黄庭坚《
赠别李次翁》。
成语出处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利欲熏(薰)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
成语故事
杨国忠本是蜀中(今四川)无赖,好酗酒,嗜赌博,家产都被他挥霍殆尽,以致不得不四处乞食,同族姻亲因而对其极为鄙视。情急之下,已及而立之年的杨国忠遂投身行伍,希冀用自己的性命作赌注,以博得一官半职,但他一直郁不得志。
杨贵妃的得宠终于为他的出人头地提供了契机,凭借与贵妃的同宗关系,加上自己钻营有术,杨国忠在官场上可谓春风得意,由一个不齿于乡里、见弃于上官的市井无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杨国忠为满足自己的权势欲望,兼领四十余职,所有机要事务均须听其独断。对那些有才华而不肯为其所用的官吏,他就千方百计予以排挤、铲除。京兆尹李岘因不愿听命于他而被罗织罪名,贬谪长沙。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杨国忠还大施欺下罔上的伎俩。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阴雨连绵,许多地方水灾严重。杨国忠却遍地搜求长得丰茂的稼禾献给皇上,说:“雨水虽多,但对庄稼并没有损害。”扶风太守
房琯上奏章陈述所部水灾情形,杨国忠就指使御史予以弹劾。在杨国忠的高压下,朝野上下再也没有人敢谈论灾情,就连玄宗极为亲信的
高力士也不敢言说。
在生活上,杨国忠则极尽奢华。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大肆收受贿赂,家中所积压的上等缣帛竟多达三千万匹。他曾对宾客们说:“我原是寒素人家出身,因与贵妃沾亲之故而有今天这番景象。但想来以后终究不会有好名声,所以不如干脆来个及时行乐。”为使子孙后代也能像自己那样享尽荣华富贵,杨国忠还凭借手中权势竭力为他们谋取功名。其子
杨暄学业荒陋,举明经未获通过。礼部侍郎
达奚珣因畏惧杨国忠的权势,派其子达奚抚将事情婉转告诉杨国忠。杨国忠满以为杨暄肯定能中选,不禁面有喜色。谁知达奚抚对杨国忠说:“家父让我转告大人,你儿子考试不及格,但也不敢让他落选。”杨国忠听后勃然大怒,声色俱厉地说:“我儿子何愁不能富贵,怎能容得你们这些鼠辈出卖。”说后扬鞭策马而去。达奚抚深感恐惧,马上给父亲写信说:“杨国忠仗势凌人,实在令人扼腕长叹,哪能与其论是非曲直呢!”遂把杨暄置于上等科第。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安禄山在
范阳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次年,安禄山军攻破潼关,进逼长安。
唐玄宗于是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慌忙逃窜。逃到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兵变,杨国忠父子被乱军杀死,结束了卑鄙无耻的一生。
成语寓意
俗话说“
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杨国忠一般,在名利面前有着太多禁不住诱惑的人。他们忘记了追求的根本,在错误的道路上愈陷愈深,最后弄得身败名裂,得不偿失。孔子有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名利面前,要拥有自持的精神,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若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他的人生就误入歧途,精神世界也变得黑暗而又扭曲。
追求应得的物质利益是上进心的表现。“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场,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走完这几十年的历程,要想不单调的活着,总该有所追求。求名并非坏事,有了名誉感的人就会多一份进取的动力。但人们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力量终归有限,当凌云壮志和非分之想相互碰撞时,应该保持理智,量力而行,切莫走到利欲熏心的悬崖边。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所有的恶果,都要自己来承担。
成语用法
“利欲熏心”形容被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可作谓语、定语、分句,多用语书面语,含贬义。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己丑馆选》:“三十至四十,利欲熏心,趋避著念,官欲高,门欲大。”
清·
曹雪芹《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
清·
石玉昆《
三侠五义》:“他也不想想人家原是许过的,他却是要图谋人家的。可见这恶贼利欲熏心。”
清·
李汝珍《
镜花缘》:“故凡进此阵内,为其蛊惑,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无不
心荡神迷,因而失据。”
民国·
冯玉祥《我的生活》:“袁世凯利欲熏心,背叛民国,人民无不切齿痛恨。”
成语辨析
【同】“利欲熏心”和“唯利是图”均有贪图财利之意。
【异】①“利欲熏心”中的“利”除物质利益外,还包括名利、权势等。“唯利是图”中的“利”一般只指钱财。②“利欲熏心”强调贪图名利的欲望迷了心窍,“唯利是图”只强调贪图钱财,没有迷了心窍的意思。③“唯利是图”常修饰表示“思想”“品质”“本质”的一类名词,而“利欲熏心”不能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