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里亚内战
1989年查尔斯·泰勒等指挥的战争
利比里亚内战,是发生于1989年至2003年的战争。内战导致20多万人死亡,超过100万人沦为难民。
战争背景
美国解放的奴隶移民至利比里亚,于1847年建立了共和国。此后,其子孙领导着原有的住民。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济每况愈下,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反抗频繁。1980年,原住民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军士长率领士兵发动政变,结束了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身为克兰人,多伊打压吉奥人和马诺族人,而与曼丁哥人合作,本土族群间的矛盾激化。多伊政权统治期间专断腐败,扶植大量本族亲信,排斥异己,贪赃枉法,聚敛私财,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多伊时期的利比里亚与邻国关系恶化,各邻国向利比里亚反对派提供资助。美国政府也逐渐减少对利比里亚的援助,并不断对其施压。
战争过程
多伊时期
出身于美裔利比里亚人家庭的查尔斯·泰勒曾在多伊政府中任职,因挪用公款被追查而出逃,之后在科特迪瓦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1989年12月24日,泰勒率领“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从科特迪瓦攻入利比里亚宁巴州东北部地区,内战爆发。该组织宣称实现族群政治平等,致力于推翻多伊政权,吸引了长期被多伊压制的吉奥人与马诺人的支持,该组织也从成立之初的100人猛增至1990年6月的5000人。
1990年4月,“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击溃宁巴州政府军,5月控制了除首都蒙罗维亚以外的利比里亚其他地区,并于7月初发动了对蒙罗维亚的进攻,至此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握了内战的主动权。在“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内部,泰勒独占着几乎所有政治资源的分配权,并有意加强自身实力,挤压吉奥人的利益空间。1990年7月,在普林斯·约翰逊(Prince Johnson)的领导下,吉奥人退出“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另组“利比里亚独立全国爱国阵线”(简称“独立阵线”)。“独立阵线”很快占领了蒙罗维亚的部分核心街区,成为打击多伊政权的先锋部队,同时它还与“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公开争夺资源并发生冲突。
1990年8月初,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举行会议,决定组建以利比里亚流亡人士阿莫斯·索耶(Amos Sawyer)为首的利比里亚临时国务委员会,并派出一支3000人的西非多国维和部队赴利比里亚敦促各派停火。多伊政府、“独立阵线”均欢迎维和部队进驻,而“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表示反对,指责维和部队为“占领军”。8月底,维和部队与“独立阵线”合作,共同打击“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并成功进驻蒙罗维亚,扶持起以索耶为首的临时政府。9月初,多伊被“独立阵线”处死,其残余势力在迪格斯少校(Major Digges)率领下仍负隅顽抗。
1990年11月底,在西非多国斡旋下,交战各方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签署停火协定,初步就权力分配问题达成共识,从而缓和了冲突,各派都赢得了喘息之机。12月,交战方签署《班珠尔协议》,重组临时政府,增加各派在政府中的代表。
各方混战
1991年1月,“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蒙罗维亚附近的加尔恩加(Gbarnga)独自组建“全国爱国重建联合政府”,泰勒自封为首脑,引起其他派别的不满,冲突再次爆发。5月,前多伊政权的支持者罗利·西基(Lori Hickey)组建了以克兰人与曼丁哥人为主体的、针对“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的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联合解放运动”(简称“尤利姆”)。9月,“尤利姆”从塞拉利昂的基地攻入利比里亚西北部地区,同“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发生激烈冲突,战局陷入胶着。西共体随即介入调停,1991年10月,交战各派经讨价还价在科特迪瓦首都亚穆苏克罗签署停火协议。协议规定将利比里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西共体,并在西共体监督下举行大选。
虽然签署了停火协议,但泰勒并无和解诚意,寻衅再次挑起冲突。西共体为迫使其放下武器,于1992年4月开始在“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实际控制区部署维和部队,双方发生交火。5月,六名塞内加尔籍维和士兵在冲突中战死,维和部队被迫撤回蒙罗维亚。为采取主动,泰勒在1992年10月发动“章鱼行动”进攻蒙罗维亚郊区的西非维和部队驻地,并包围首都。西共体放弃此前的中立立场,重整部队,武装多伊前政府军,并公开联合“尤利姆”展开反攻;同时还辅以大规模轰炸,对“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施压。此外,西共体还对“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控制区域实施封锁,阻止任何货品甚至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该地区。“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渐处于不利局面,泰勒开始尝试与西共体进行谈判。
1993年7月,“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签署《科托努协议》。协议规定,300名联合国驻利观察员与4000名西非各国军队(不含维和部队)负责监督“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的裁军情况;同时将建立全国过渡政府取代之前的临时政府。但泰勒要求联合国先行驻军,以防西非维和部队的攻击;临时政府则坚持解除武装与派驻维和部队同时进行。双方僵持不下,原定于8月24日成立的国务委员会只得推迟。1994年3月联合国驻利比里亚观察团开始部署,国务委员会随即于3月7日成立,包括“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内的各派才着手解除武装。
1994年9月15日,多伊时期的军队参谋长查尔斯·朱鲁率100多名士兵发动政变,并一度占领总统府,后西共体维和部队击败了政变部队,朱鲁被捕。
1994年3月,“尤利姆”分裂为由克兰人罗斯福·约翰逊(Roosevelt Johnson)、曼丁哥人阿里·克罗马(Ali Kromah)领导的各派。9月,“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尤利姆-克罗马派”及临时政府在加纳阿科松博再次签署和平协议。协议规定,停火后三方均应在国务委员会中有自己的代表。1995年8月,三方签署了内战爆发以来的第十三个和平协议《阿布贾和平协议》,规定各派武装一律解散并转化为合法政党,通过竞选参与国家事务。这一协议成为此后实现利比里亚全国和解的重要依据。在1997年7月的总统选举中,由“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转化的“利比里亚全国爱国党”候选人查尔斯·泰勒以75%的得票率赢得大选。
在各方和谈过程中,各方对峙与局部冲突也并未停止,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在“尤利姆”不同派别之间,“尤利姆-约翰逊派”与西共体维和部队之间以及“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与其他各派间冲突频发,蒙罗维亚街区的枪战时断时续。1996年4月,不断升级的冲突甚至波及各国驻利使馆与人道主义救援组织。西共体不得不于1996年11月通过建立非军事区以隔离冲突各方。
泰勒时期
泰勒上台后,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泰勒及其亲信牢牢掌控着政府核心部门,铲除异己力量。大批“尤利姆-克罗马派”中的曼丁哥人在压力下不得不逃至几内亚。1998年9月,泰勒手下的安全部门“反恐小组”袭击了“尤利姆-约翰逊派”在首都的总部,后者进行反击,随即爆发大规模巷战。300多人在交火中丧生,“尤利姆-约翰逊派”被击败,其首领罗斯福·约翰逊逃往尼日利亚避难,大量克兰人难民涌入几内亚与科特迪瓦。反对党在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袭扰。
2000年1月,在几内亚总统兰萨纳·孔戴的支持下,利比里亚人塞古·科纳(Sekou Conneh)组建了吸纳多支反对力量的“利比里亚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8月,“利民联”从几内亚攻入利比里亚境内,并夺取洛法州首府沃因贾马。泰勒进行反击,其军队不仅击败了“利民联”武装,而且还攻占了几内亚边境的城镇。在孔戴的支持下,“利民联”与泰勒政府军展开了长期拉锯战,几内亚军队也介入其中。
泰勒长期支持塞拉利昂内战中的反政府武装“革命联合阵线”以换取“血钻”,且在西非地区四面树敌。2001年3月,联合国决定对利比里亚实施经济制裁与贸易禁运。泰勒的政府军由于断绝了军火补给,力量受到削弱;而获得外界援助的“利民联”在冲突中逐渐占据优势。2001年下半年,“利民联”先后攻占利比里亚北部的塔布曼堡与克雷等重镇,随后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逼近蒙罗维亚。到2003年3月,“利民联”已控制全国13个州中的10个,势力扩及全国2/3的地区。
由“尤利姆-克罗马派”前成员托马斯·尼梅利(Thomas Yaya Nimely)组建的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也在科特迪瓦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并趁泰勒政权与“利民联”混战之际,自科特迪瓦攻入利比里亚境内并夺取大吉德州首府绥德鲁。2003年3月,“利比里亚民主运动”已控制利比里亚南方大部分地区。8月,它又夺取第二大城市布坎南
利比里亚局势的恶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2003年6月17日,在西共体和联合国利比里亚国际联络小组的斡旋下,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领导人在加纳签署了一项同意在30天内成立临时政府以及泰勒在未来30天内下台的停火协议。协议签署后,泰勒又要求在新的联合政府中拥有位置,遭到“利民联”的反对。6月23日,“利民联”武装向首都发动新的进攻,并25日攻占了市中心。7月4日,泰勒宣布同意下台,条件是必须先在利比里亚部署国际维和部队。18日,“利民联”向蒙罗维亚发动新一轮攻势,遭到政府军顽强抵抗。持续两周的冲突造成1000多人死亡,20多万人流离失所。25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下令在利比里亚海岸部署美国部队。美国国防部宣布派遣4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水手前往地中海,准备在利比里亚执行救援、维和行动。31日,西共体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紧急首脑会议,宣布将于8月4日派遣维和部队前往利比里亚。8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97号决议,授权在利比里亚部署多国部队。2日,泰勒宣布他将于8月11日正式交出权力并将遵守承诺,离开利比里亚,流亡去了尼日利亚。原副总统摩西·布拉接任临时政府总统。
2003年8月18日,两大反政府武装与过渡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最终和平协议,结束内战。
战后
2003年8月21日,各方推举利比里亚行动党领袖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利比里亚联合人民党领袖约翰逊担任过渡政府的正副主席。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建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的决议。10月初,取代驻利尼日利亚军队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开始监督冲突各派裁军。10月14日,利比里亚全国过渡政府正式成立。
2003年12月,安理会通过第1521号决议,决定对泰勒等涉嫌破坏利和平与稳定的个人实行旅行限制。2004年3月,安理会通过第1532号决议,决定冻结泰勒及其前政府官员的资产。
根据和平协议,利比里亚于2005年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因首轮总统选举没有候选人得票过半,11月8日,得票率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乔治·维阿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进行第二轮角逐,瑟利夫最终胜出。2006年1月,瑟正式宣誓就职,成为利第23任总统,乃至非洲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
2009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903号决议,决定延长针对利比里亚的部分制裁措施。根据决议,安理会将继续对涉嫌破坏利比里亚和平与稳定的个人以及前总统泰勒政府时期的部分政府官员实行旅行限制,要求所有国家采取必要措施,拒绝上述人员入境或过境。安理会还决定调整对利比里亚的武器禁运措施,要求各国不得向利非政府实体和个人提供军火和军事援助,但强调武器禁运措施的对象不包括利比里亚政府。安理会还敦促利比里亚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履行冻结泰勒及其他前政府官员资产的相关义务。
参考资料
利比里亚国情系列之二: 历 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利比里亚共和国大使馆.2018-05-3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3 13:57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