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法尔(Serge Lifar,1905年4月2日~1986年12月15日 ),法国著名芭蕾演员、编导、舞蹈教学者。他的作品常常采用抽象隐喻的手法,注重舞蹈的造型性,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的芭蕾舞演员。
利法尔,1905年4月2日生于
乌克兰的
基辅,原籍俄国,是一个俄国公务员的儿子,起初是基辅军校的学生,并经历了
布尔什维克的改革以及连绵的战乱。
之后,从1921年起,利法尔便向 尼金斯卡娅 和 E·切凯蒂 学习舞蹈,因被
芭蕾舞的美丽和热情深深吸引,便开始积极编舞,1923年在俄国芭蕾舞团工作时顺利成为该团的首席舞蹈员。同年移居
法国。
在C.П. 佳吉列夫 芭蕾舞团时期,曾主演《
火鸟》、《牧神的午后》、《彼得·鲁什卡》等舞剧。他的表演属古典风格,技艺高超,表演细腻,擅长抒情。1929年 主演《浪子》(G·巴兰钦 编导)博得很大声誉。同年自己编出第一部舞剧《列那狐的故事》。
1930~1944年,1947~1959年,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编导和教师。1932年,获教授称号。1947年创办巴黎舞蹈研究所。1955年起在巴黎索尔邦大学讲授舞蹈史和舞蹈理论。1959年退出舞台,开始全心致力于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的研究。
利法尔对法国芭蕾复兴贡献巨大,多次对引领了法国芭蕾舞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成为剧目丰富、实力雄厚的欧洲舞蹈团体之一。他一生排演过200多部舞剧和歌剧插舞,其中包括《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1929)、《夜》(1930)、《牧神的午后》(1 935)、《火鸟》(1953)、《黑桃皇后》(1960)。他称自己的作品是“
新古典主义芭蕾”。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
圣经》、古典文学名著和诗歌,常常采用抽象隐喻的表现手法,舞蹈设计注重造型性。他提高了男子舞蹈在芭蕾中的地位,要求演员掌握哑剧表演技巧,并用音乐联系起来。
此外,利法尔出版了许多关于芭蕾舞理论以及舞蹈史的书籍。如:《舞蹈宣言》(1935)、《论舞蹈》(1952)、《古典舞蹈与编舞艺术》(1965)和《芭蕾史》(1966)。
1986年12月15日卒于瑞士的
洛桑,并葬于俄国公墓的Sainte-Geneviève-des-Bois。
另外值得敬佩的是,利法尔在二战期间收留了许多犹太舞蹈家,以及一些囚于
纳粹集中营的青少年,为和平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29年 主演《浪子》(G. 巴兰钦 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