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萨海战
普奥战争期间发生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的海战
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是普奥战争期间,普鲁士的盟友意大利王国奥地利帝国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这场首次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之间的战斗引人注目。世界各国的海军都深入细致地在战术、武备和舰船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这场战斗。铁甲舰的作用在这次海战中引起了各国重视,这场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
战争情况
1866年,意大利海军(11艘装甲舰、5艘巡航舰、3艘炮舰)和奥地利帝国海军(7艘装甲舰、6艘巡航舰、7艘炮舰、1艘战列舰)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的大海战。
海战概述
利萨海战发生于1866年7月20日,在普奥战争期间,意大利海军同奥地利帝国海军于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现南斯拉夫维斯岛)附近进行的海战。6月16日由11艘装甲舰、5艘巡航舰、3艘炮舰组成的意大利分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出海,企图用登陆的方式攻占设有防御工事,作为奥匈帝国海军基地的利萨岛(岛上有9处永备工事,11个炮兵连共88门火炮,守岛部队近3000人)。 7月18和19两日对利萨岛的进攻组织得不好,意军没有掌握有关守岛部队的必要情报,遭到了奥军的顽强抵抗。7月20日拂晓,一支由7艘装甲舰、7艘炮舰、1艘桅帆战列舰、5艘巡航舰、1艘轻巡航舰组成的奥地利舰队,在冯·特格特霍夫海军少将率领下前往支援守岛部队。奥匈帝国舰队突然发起攻击,集中炮火打击意大利舰队的中军各舰。但装甲舰之间的炮战未能奏效。于是奥匈帝国的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装甲舰撞击意大利的“意大利国王”号装甲舰,后者连同四百名舰员被击沉,从而决定了这场海战的结局。另一艘意大利军舰“角力场”号被炮火击中后起火,失去战斗力,最后爆炸。
此后,意大利舰队转入退却。意大利失败的原因是侦察很差,没有战斗计划,通信联络不好和佩尔萨诺海军上将优柔寡断
战役起因
1866年6月,普鲁士与意大利联合向奥匈帝国进攻,前者想把德意志境内各邦都划归普鲁士,后者则想克复威尼斯。意大利人在陆地上失败了,为了能在和平谈判中讨价还价,它寻求海上的胜利。意大利的海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它有12艘铁甲舰,包括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阿芳德托尔”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此外,还有16条木壳蒸汽机舰船。但是意大利的水兵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军官缺乏进取心,他们的司令官C·C·佩尔萨诺上将似乎对他的这一行一无所知。 与佩尔萨诺的十几条铁甲舰相比,奥匈帝国只有7艘铁甲舰,全部是蒸汽快速舰,但都有点陈旧了。他们的木壳舰主要有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桨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每艘木壳舰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线膛炮,事实上奥匈帝国的火力还没有意大利的一半。但是他们的不可估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舰队司令海军少将B·冯·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训练有素,既有进取心,又精通他们的专业,这些都是意大利指挥官们所缺乏的。
佩尔萨诺起初置“清剿亚得里亚海的敌人”的命令于不顾,仅仅把安科纳基地的军舰作些无谓的调动,在这期间,他没有操练那些未经训练的炮手。最终皇帝下了一道强制命令,“对敌人的要塞或舰队发起攻击,任何行动都被认为可能取得胜利”。佩尔萨诺在此命令的推动下,准备夺取利萨这一奥匈帝国小岛。
兵力对比
意大利海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拥有12艘铁甲舰,其中包括新式的“意大利”号、“迪波托加罗”二艘快速舰,以及装有炮塔的新式战舰“铅锤”号,另外还有16艘木壳蒸汽机军舰。
奥匈帝国海军仅有7艘铁甲舰,其余均为木质军舰。
战役过程
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出海,向利萨岛发起进攻。18、19日两天,意大利舰队对利萨岛进行炮击,守岛的奥地利帝国军队非常顽强,用火炮击伤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在意大利舰队准备组织再次进攻时,奥地利帝国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到了。奥地利帝国的特格特霍夫带领他的舰队远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当得知利萨遭袭时,起先他以为这仅仅是一次佯攻。他难以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这样的冒险行动,作为两栖攻击既没有突然袭击的机会也没有首先掌握制海权。意大利人全力发起攻击时,特格特霍夫向利萨驶去,到达利萨附近海域,他命令舰队做好战斗准备。意识到自己的火力处于劣势,他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型——三个“V”字型纵向排列,第一个V型由他率领的7艘铁甲舰所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第二个“V”型是木壳快速舰和一艘海防舰,由“凯撒”号领头,他把其余的小型舰船编在第三个“V”型队列中。
佩尔萨诺的舰船向利萨岸上的要塞炮台轰击了两天,也没能使岸上的88门小口径炮停止射击,而舰队伤亡很大,一艘铁甲舰失去了攻击能力,大部分弹药消耗掉了,燃料只够使用两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尔萨诺又开始了攻击。当他正轰击利萨的炮台并准备派部队登陆时,了望哨突然报告,奥地利帝国的舰队正从西北方向开来。
惊慌失措的佩尔萨诺匆忙将他的铁甲舰编成纵队从奥地利帝国的编队前方冲过去。
在这紧急时刻,佩尔萨诺竟毫无道理地把他的军旗从“意大利”号移到处于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结果在前面的3艘意大利军舰与后面的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领他的由铁甲舰组成的先锋编队穿过这个空隙,他的木制舰船则向佩尔萨诺的木制船和其余铁甲舰冲去。
这场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混战,舰船的运动部分地被烟雾所遮蔽。“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木制“凯撒”号而没能成功。“凯撒”号一发炮弹擦过“迪波托加罗”号,但自己却在对方的炮火下起火,并最终被“铅锤”号逐出战斗。与此同时,奥地利帝国海军的炮火使一艘意大利的铁甲舰船起火燃烧。
特格特霍夫的旗舰撞击“意大利”号的行动在这次战斗中最为壮观。当“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在战斗的烟雾中搜索的时候,它撞在“意大利”号的舷上,这艘意大利军舰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奥地利帝国军舰封住,当它后退时,“马克西米兰”号全速冲撞它的舷边,并使其向右舷严重倾斜,随着“马克西米兰”号慢慢地后退,“意大利”号恢复正常,接着在自己的动量和破口处涌入的数吨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倾斜。当它倾翻并沉没时,舰上缺乏训练但很有士气的水兵为他们的国王高呼万岁。
结果
“意大利”号的沉没结束了这次战斗,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由于奥匈帝国舰队有几条军舰受损并仍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没有追击。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萨的使命,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了奥地利。而佩尔萨诺则被解除了职务。 利萨海战是奥匈帝国海军的一次大胜利,彻底解了利萨之围。海战中意大利舰队遭受重创,损失了3艘铁甲舰,1000余名官兵。
主要影响
利萨海战是海上铁甲舰队间的首次交锋,这次海战对其后的海军战术起了很重要的影响,奥匈帝国舰队采用的“V”字楔形横队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在这场战役过去几十年之后的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采用了类似奥匈帝国舰队的“V”形阵迎战采用纵队的日本舰队,但海战结局则大相径庭。此外利萨海战中奥匈帝国舰队采用撞击战术屡屡奏效,于是这一古老的战术又复活了,在此之后一直到20世纪初,多数国家的军舰上都安上了撞角
利萨岛海战是蒸汽装甲舰船的首次大海战。海战证明用火炮对付用有装甲的军舰已经没有效果了,蒸汽动力的舰船具有高度机动性,它们能迅速地变换成各种战斗队行。
相关人物
威廉·冯·特格特霍夫(1827年12月23日- 1871年4月7日)奥匈帝国海军上将。利萨海战的胜利者,他所表现的创新战术以及他的无与伦比的勇气、鼓舞人心的领导才能,都显示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海军指挥官之一。
对威廉·冯·特格特霍夫的纪念:1877年在波拉(现在克罗地亚的普拉)竖立了他的纪念碑,上面写着:“勇敢战斗在赫里戈兰,光荣胜利在利萨,他使奥匈帝国海军获得了强大和不朽的声誉。”这个纪念碑因意大利1919年抢占波拉而拆除,1935年的纪念碑被转移到奥地利格拉茨 。
维也纳的特格特霍夫纪念碑于利萨战役后20年建成,纪念碑中特格豪夫的雕像高高立在如战船桅杆的立柱上,远远望去如同一个大衣架,维也纳人对这个设计并不太赞赏,戏称之为“衣架”。
2004年,他的头像出现在20欧元纪念币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14:30
目录
概述
战争情况
海战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