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诗作
《别老母》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作。此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全诗没有雕琢的语言,跳动在其间的是诗人无处安措的心灵,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出言吐语,情在笔先,语未竟而情已不可堪,结句臻至惨境,感慨凄凉。
作品原文
别老母⑴
搴帷拜母河梁去⑵,白发愁看泪眼枯⑶。
惨惨柴门风雪夜⑷,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老母:作者生母屠氏为作者父亲之继室,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没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守节时年三十三。黄怀孝《节孝屠孺人传》:“仰事俯育,孺人一身任之。高淳公官故贫,不能给,孺人昼夜纺织,与两兄共一灯,机声、书声常达旦也。”
⑵搴(qiān)帷(wéi):揭起帷幕。搴,揭起。帏与慈连用,作“慈帏”。清人张青选有“人帽拜大母”之句。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旧题李陵《与苏武三首》其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⑶枯(kū):干涸。
⑷惨惨:昏暗貌。柴门风雪夜:此化用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柴木做的门,借指贫寒之家。
白话译文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心生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创作背景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黄景仁出游,至嘉兴,再游安徽,客居太平知府沈业富署中。《别老母》《别内》《幼女》《老仆》俱作于此次临行之际。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
首句“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含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白发愁看泪眼枯”紧承首句而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耽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全诗没有雕琢的语言,跳动在其间的是诗人无处安措的心灵,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他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名家点评
清·朱珪《念奴娇·题黄仲则词后》:“呕出一腔心血。”
近代·瞿秋白饿乡纪程》:“不由得想起我与父亲远别,重逢的时节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现代·蔡义江《绝句三百首》:“看似寻常,却又刻苦铭心。”
现代·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丧父,十六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从此屡应乡试不中。二十七岁时赴北京,次年应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后授为候补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诗负盛名,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08:0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