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削器从中国
旧石器时代早期至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南、北广大区域,呈现出一种广布性的文化现象。进入文明史时期后,,仍可见该文化遗迹。刮削器在中国定型早,分布时间长。通过对中国史前史和文明史早期的考察,发现刮削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传统之一。刮削器之文化传统,表现出我国史前史和文明史紧密衔接、一脉相承的演变历史,也反映出我们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某些文化渊源。
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概述
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刮削器大多出土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昂昂溪文化遗址和齐齐哈尔西北侧的碾子山区,距今5000-7000年。嫩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得本地的原始先民以原始渔猎经济为主,于是刮削器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本地刮削器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域的原始文化中的同类器型,这一点从各地出土刮削器的比例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本地刮削器形态丰富,功能全面。本地刮削器的器型大体分圆形和三角形两类,圆形类的有弧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边缘刮削器、宽身圆头刮削器、两端圆头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具体的形态;三角形类的有直刃刮削器、三角形小刮削器、凹刃刮削器、高脊刮削器等具体的形态。本地刮削器材质独特,本地特产优质玉髓、燧石等是主要原料。其制作工艺十分独特,是在一般性的打制基础之上经过精细的压制法或琢制法而成的。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使得刮削器成为本地细石器文化中的代表器型之一,不但在本地原始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因为突出的审美倾向而成为原始美术生发的宝贵样本。
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刮削器的制作工艺
1.打制法
打制法又包括摔击法和砸击法(也称锤击法)等。以打制法制成的刮削器,长89mm、宽59mm、厚22mm。该石器较为特殊,是将加工了数件石器之后最终剩下的石核经进一步改造而成的。其顶端还保留了操作台面最初的状态,虽历经数千年其石料外皮的痕迹依然明显。从该石器侧面几处大的打击面可以看出被打下的石片(称石叶)也是做刮削器用的。而且该器作为石核还保留了压制的痕迹,在其侧面正中间至上而下有一道明显的压制痕迹,可见是为获得一条细长的石叶而进行的。如该石器一样,本地域的刮削器多为玛瑙玉髓材质,该石器就是绿玉髓材质。
2.压制法
本地刮削器的加工方法很少有单纯的打制法的,都是在打制的基础上再施以压制或琢制,以求更加精细,本地的细石器文化正源于此。压制法主要针对密度硬度很高的石材。玛瑙、玉髓、燧石之类的石材都要用压制法进行加工,进行压制的工具是鹿角一类,其硬度虽不如玉石但便于手握而且韧性好(每次使用都要消耗一些)取杠杆原理。压制法是北方草原石器文化所特有的制作方法。压制石器,长21mm、宽18.5mm、厚5.5mm,燧石材质。在打制之后将较平缓的一侧磨制成便于操作的程度,另一侧凸凹严重的则通过压制法进行深入加工。压制之后的凹槽十分适合单手捏握,非常顺手,与现代所谓人机工程学对器物加工的要求在客观上相契合。
3.琢制法(也称碰砧法)
相对压制法不同的是琢制法主要针对压制之后的石器对刃部进行小修小补和深入加工,或者针对硬度相对略低一点的石材。琢制石器,长21mm、宽20mm、厚11mm,绿玉髓材质。从石核上打制下来,再压制修形,最后用琢制法针对刃口进行完善。最终刃口如同锯齿一样,在切割鱼肉的时候更为方便,同时也可以做切割器使用。由于嫩江流域地质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制作方法较之其他地区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细致加工时,往往得到的也是较为精致和锋利的石器。在齐齐哈尔碾子山区许多打制刮削器和工艺相对粗糙的压制刮削器同时出现,与压制琢制较为细致精密的刮削器在一起,体现了本地石器文化分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现代刮削器
套管刮削是下入带有
套管刮削器的管柱,刮削套管内壁,清除套管内壁上的水泥、硬蜡、盐垢及炮眼毛刺等杂物的作业。套管刮削的目的是使套管内壁光滑畅通,为顺利下入其它下井工具清除障碍。
套管刮削工具
常用的
套管刮削器有二种,一种是胶筒式刮削器,一种是弹簧式刮削器。
刮削前的准备
1.准备井史资料,查清历次施工情况。
2.根据套管内径,准备相应的套管刮削器。
3.按施工设计组配管柱。管柱的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油管(或钻杆)、刮削器。
刮削程序及技术要求
1.下管柱要平稳,要控制下入速度为20~30m/min,下到距设计要求刮削井段以上50m时,下放管柱的速度控制在5~10m/min。在设计刮削井段以上2m开泵循环,循环正常后,一边顺管柱螺纹旋转方向转动管柱,一边缓慢下放管柱,然后再上提管柱反复多次刮削,直到管柱下放时悬重正常为止。
2.动管柱缓慢下放,反复活动管柱到悬重正常再继续下管柱。
3.管柱下到设计刮削深度后,打入井筒容积1.2~1.5倍的热水彻底清除井筒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