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Rosa rugosa Thunb.):蔷薇科、蔷薇属的
灌木;株高达2米;茎粗壮,丛生;小枝密生线毛,针刺和腺毛,有皮刺,淡黄色,被绒毛;小叶5枚,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5-4.5厘米,有尖锐锅齿,上面无毛,叶脉下陷,有褶皱,密被绒毛和腺毛,托叶大部贴生叶柄,离生部分卵形,带腺锯齿,下面被绒毛;花单生叶腋或数朵簇生;苞片卵形,边缘有腺毛,外被绒毛;萼片卵状披针形,常有羽状裂片成叶状,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密被柔毛和腺毛;花瓣紫红或白色,芳香,半重瓣至重瓣,倒卵形;花柱离生,被毛,稍伸出花萼,短于雄蕊;蔷薇果扁球形,熟时砖红色,肉质,平滑,萼片宿存。
植物学史
名称释义
R. multiflora)(拉丁语意为多花蔷薇)、月季(R. chinensis)(拉丁语意为中国蔷薇)和玫瑰(R. rugosa
在中文日常用语中,“玫瑰”已成为多种蔷薇属植物的代称,也包括品种繁多的杂交蔷薇(亦称杂交月季或杂交玫瑰),特别是来自月季和香水月季亲缘的长花期品种,具有四季开花,枝条主要向上生长与花序突出开放于植株顶部等特性。
但在生物学上,以及中国古代典籍如《
广群芳谱》、《
花镜》、《
植物名实图考》中,玫瑰指的是原产东北亚的玫瑰(Rosa rugosa)。其枝条较为柔弱软垂且多密刺,加上每年花期只有一次,因此较少用于育种,近来其主要被重视的特性为抗病性与耐寒性。
基因传播
在中国,玫瑰的自然分布区域为吉林省图们江沿岸、辽宁省庄河市和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它于18世纪作为育种亲本被引入欧洲,然后于1845年被引入美国。从此,它成为美洲的
归化植物。但在中国仍属于濒危野生植物。分布区域不断缩小1992年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2021年被列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
在栽培和育种方面,由于具有园艺和药用价值,中国已栽培了一些传统品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平阴县、北京妙峰山等中原地区。此外,甘肃省苦水区还栽培杂交种
苦水玫瑰。近几十年来,通过与
月季(Rosa chinensis)、
野蔷薇(Rosa multiflora)和
山刺玫(Rosa davurica)的杂交培育出了广泛的玫瑰(R. rugosa)新品种。由于其复杂的背景和混乱的历史,栽培的玫瑰(R. rugosa)的系统发育起源仍有待确定。
人类选择、杂交和地理隔离导致了表型和基因型的多样性。驯化类别的花色和类型各不相同。野生品种的差异远小于驯化类别,但在生长习性、叶片、刺密度和种子重量方面仍有一些小差异。在之前的研究中,驯化玫瑰(Rosa)经历了频繁的杂交和回交,其中有几种野生物种参与了早期育种。玫瑰具有抗逆环境的优势,可为玫瑰育种提供优良资源。来自起源中心的种质资源在探索和保存育种应用的遗传和表型多样性方面具有非凡的价值,因为它们决定了植物育种者开发新的优质品种的持续能力。因此,挖掘玫瑰(R. rugosa)遗传资源的基因组势在必行。
2021年,对野生玫瑰(R. rugosa)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最终组装的基因组序列大小约为407.1Mb,重叠群N50为2.8Mb,支架N50为56.6Mb。超过98%的组装基因组序列被锚定到七个假染色体(402.9Mb)。该基因组包含37,5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37,016个基因(98.68%)具有功能注释,206.67Mb(50.76%)是重复序列。先前的研究为玫瑰(R.rugosa)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形态特征
茎
玫瑰是直立
灌木,高可达2米;茎粗壮,丛生;小枝密被绒毛,并有针刺和腺毛,有直立或弯曲、淡黄色的皮刺,皮刺外被绒毛。
叶
玫瑰小叶5-9,连叶柄长5-13厘米;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5-4.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叶脉下陷,有褶皱,下面灰绿色,中脉突起,网脉明显,密被绒毛和
腺毛,有时腺毛不明显;叶柄和叶轴密被绒毛和腺毛;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卵形,边缘有带腺锯齿,下面被绒毛。花单生于叶腋,或数朵
簇生,
苞片卵形,边缘有腺毛,外被绒毛;花梗长5-225毫米,密被绒毛和腺毛;花直径4-5.5厘米;
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常有羽状裂片而扩展成叶状,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密被柔毛和腺毛。
花
玫瑰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芳香,紫红色至白色;花柱离生,被毛,稍伸出萼筒口外,比雄蕊短很多。
果实
玫瑰果扁球形,直径2-2.5厘米,砖红色,肉质,平滑,萼片宿存。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中北部和东北地区、日本、堪察加半岛、朝鲜、普里莫里和库页岛。
引入地:美国(阿拉斯加、宾夕法尼亚、肯塔基、康涅狄格、伊利诺伊、新罕布什尔、新斯科舍、俄亥俄、新泽西、纽约、马里兰州、马萨诸塞、缅因、密歇根、明尼苏达、密苏里、犹他、罗德岛、佛蒙特、弗吉尼亚、华盛顿、西弗吉尼亚和威斯康星州)、阿尔泰、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福克兰群岛、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纽芬兰、挪威、加拿大(安大略、不列颠哥伦比亚、爱德华岛、魁北克、新不伦瑞克、特拉华)、波兰、罗马尼亚、瑞典、瑞士、乌克兰和南斯拉夫。
生长习性
玫瑰适合生长在潮湿、微酸、排水良好的花园壤土中,阳光充足,部分遮荫,但也非常适合一些贫瘠的土壤,包括沙地、粘土或砾石土壤。最好的开花和抗病性通常发生在充分的阳光下。避免潮湿的土壤。良好的空气循环可促进旺盛健康的生长,有助于控制叶面病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繁殖方法
玫瑰的繁殖技术经常采用的方式有插秧技术,如绿枝插秧,利用粗壮的枝条,对其进行培养,在大棚中对其进行培养,从而能够提高玫瑰的产量。除此之外,还有露地扦插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叫做直插,这样的方式需要对其进行镀膜保温及保湿,防止水分和营养的流失。
栽培技术
土壤
土壤管理对玫瑰的种植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在选好种植地点后,需要对土地进行深翻,施肥以及除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土壤适合玫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为宜,且忌选在粘重土壤或低洼积水的地方。
光照
光照对于玫瑰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玫瑰能够正常的生长,需要给予玫瑰充足时间的光照,这样一来,玫瑰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去生长,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玫瑰的质量得到提高。对于植物而言,1天内需要最少6小时的光照,因此,在选玫瑰生长环境时,选择适宜的光照是非常重要的。
温度
温度也是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温度,适宜的温度能够让植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对于玫瑰而言,生长环境的温度不应该超过30℃,超过的话容易影响玫瑰的产量和香味,导致玫瑰的观赏性降低,而当温度超过35℃后,容易导致玫瑰生长不良,不易存活等情况。因此,为了提高玫瑰的产量,能够利用完善的技术,就需要选择适宜的温度对其进行培养。
水分
水分对于玫瑰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水分应该避免受到污染,从而能够让水资源更加适合植物的生长。不仅如此,充足的水分能够避免干旱,适合植物的生长,让玫瑰的产量得到提高。当然水分也不适宜过多,适当即可。栽种后的一个星期不需要浇水,等土壤轻微干枯后,再把土壤打湿,并且浇水要浇透,让枝条底部也能吸收到水分。大概生长24天后,枝条的顶端就会长出新的嫩芽,这时需要把植株放在散光处养护,适当的接受太阳的照射。
种植
利用栽培技术对玫瑰进行培养能够高效的提高玫瑰的产量,让玫瑰的观赏性得到提高。对玫瑰进行定植,然后浇水固定根部,将偏离正常位置的苗进行扶正,从而让玫瑰能够正常的生长。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养,这对于玫瑰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施肥
对玫瑰进行种植后,需要对其进行施肥,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玫瑰在种植过程中,即使采用了先进并且合理的种植技术,也容易导致玫瑰的生长受到影响。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在对玫瑰进行合理的种植技术后,需要对其进行施肥管理,应该选取合适的肥料,这样才能够提高玫瑰的产量。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对肥料进行定量管理,避免出现太多或太少的情况,只有适当量的肥料才能够让玫瑰生长的更加合理,观赏性及产量都会得到提高。
修剪
玫瑰的修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必要的操作之一,通过对植物进行修剪,能够让植物的营养更加合理的被其进行吸收,避免出现根部吸收不到营养的情况,不仅如此,通过修剪管理,还能够让植物进行合理的光合作用,从而让植物能够正常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修剪管理的重要性。在对玫瑰进行修剪时,首先应该进行折枝,让植物的营养能够得到平均分配。其次,注意修剪的时间,不应该过于频繁,而是应该根据玫瑰的生长速度以及影响成分是否充足而制定修剪的时间。最后,对玫瑰进行修剪后,玫瑰会迅速的长出水枝,在对其进行修剪,粗壮的作为切花枝,而小的作为营养枝,从而让玫瑰能够正常的生长。
病虫防治
病虫除害处理对于玫瑰的种植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玫瑰进行种植后,玫瑰的生长容易受到病虫的影响,从而导致玫瑰的生长受到影响,从而降低玫瑰的产量。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病虫除害管理,比如定期的喷洒除虫药剂,除虫药剂也应该根据病虫以及环境的不同对其进行喷洒,并且根据外界环境的不同对病虫进行管理,从而确保了玫瑰生长的环境,提高玫瑰的质量和其观赏性。
玫瑰易受多种疾病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黑斑病、白粉病、锈病和玫瑰花斑。虽然良好的栽培措施是疾病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但通常需要在整个生长季节定期施用预防性杀菌剂,特别是在湿度大、有白粉病的气候条件下的夏季降雨量不稳定的地区。潜在的昆虫问题包括蚜虫、甲虫、蛀虫、鳞片虫、蓟马、玫瑰蠓、叶蝉和蜘蛛螨。
下级分类
主要变型种
近种区别
保护现状
由于数量稀少,经济价值高以及过度采挖或砍伐,玫瑰于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2021年8月7日版二级。2021年,玫瑰被列为中国Ⅱ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行气解郁,和直,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测,跌扑伤痛。
食用价值
玫瑰的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蔗糖、枸橼酸、苹果酸及胡萝卜素等。
工业原料
鲜花可以蒸制芳香油,油的主要成分为左旋香芳醇,含量最高可达千分之六,供食用及化妆品用,花瓣可以制饼馅、玫瑰酒、玫瑰糖浆,干制后可以泡茶,种子含油约14%。
观赏价值
可做树篱(由于有大量尖锐的刺而无法穿透),可做干花标本,种植在河岸、农舍花园、沙土、海滩沙丘用于侵蚀控制。
玫瑰对海边的盐雾和风暴也有极强的耐受性,通常是第一个植种在海岸的灌木。它广泛用于园林绿化,相对坚韧且无故障。抗病性强,维护量小,适合大面积种植;它的耐盐性使其适合在需要定期用盐除冰的道路旁种植。
物种危害
危害特性
玫瑰(Rosa rugosa)在欧洲的许多地方被归化,在某些栖息地被认为是入侵物种,特别是在北欧的海岸。该物种于1796年首次从日本引入英国,然后于1845年引入德国。这是这种花首次出现在欧洲大陆。1875年,玫瑰在丹麦出现,然后于1918年在瑞典被发现。到2001年,该花卉品种已在61个欧洲国家繁殖。尽管它原产于中国,但该花的野生物种由于种群数量的显著下降,它已被列为濒危物种。由于鸟类和动物食用灌木丛中的浆果,以及人们购买玫瑰并将其带到海外,该物种得以传播。它可以胜过本地植物群,从而威胁生物多样性。在德国北部的
叙尔特岛上,它的产量非常丰富,因此被称为“叙尔特玫瑰”。
在美国的某些州,玫瑰被认为是有害物种。玫瑰于1845年首次引入北美。第一份关于它在远离其种植地的地方归化的报道于1899年发生在楠塔基特岛(Nantucket Island),并在1911年迅速传播。到1920年,这种玫瑰已在楠塔基特和
康涅狄格十年后,据说它正在“迅速泛滥”,玫瑰在新英格兰的整个海岸以及东北部和太平洋西北部的分散地点都归化了。
防治方法
病害有锈病,通常在四季温暖多雨或多雾的地区年份发生,夏孢子终年生存,发病较重。可于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根据病情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黄多带天牛和蔷薇三节叶蜂。黄多带天牛为害应抓住化蛹、羽化及爬出蛹室的时期及时防治,进行根际培土、除草和更新修剪,增加抵抗力,并注意保护天敌广喙蝽、蚂蚁和蟋蟀;冬季翻动植株周围的土,可灭部分越冬蔷薇三节叶蜂虫源,8月上旬,叶蜂幼虫幼龄期,可喷2.5%敌杀死2000倍液或25%天幼脲Ⅲ号1x10-4防治。
植物文化
玫瑰是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重要灵感之一,涉及玫瑰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玫瑰早已超越植物学的领域,成为一个内涵繁复的文化符号。
在西方,“玫瑰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研究人员在古希腊的建筑装饰、钱币和
克里特岛的壁画中,都发现了用玫瑰花作为主题的设计。在一些古希腊诗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赋予了玫瑰神话色彩,说玫瑰是由爱神和丰饶神的血液变成的,是诸神的馈赠。罗马帝国时期,玫瑰象征崇高的道德以及对功勋的奖励。但到了罗马帝国的衰败时期,玫瑰则成了罪恶的象征,成为让许多豪门显贵倾家荡产的奢侈品。19世纪,欧洲贵族社会中会用一枝银制的玫瑰作为爱情的象征,传递这枝爱情信物的人被称为“玫瑰骑士”。直到现代社会,情人节互送玫瑰表达爱意已固化成一种场景。
玫瑰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历史笔记小说集《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的乐游苑中就栽有“玫瑰树”。在中国玫瑰之乡山东省平阴县,早在唐朝当地就有翠屏山僧人种植玫瑰的传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刻绘有玫瑰花瓣、枝叶、花蕾等纹饰图案的陶器等文物。考古学家
苏秉琦先生曾提出:“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畔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其中,“华山玫瑰”指的是仰韶文化在华山脚下的一个支系,能够体现它的重要特征的文物,其中之一是绘有一枝玫瑰花图案的彩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