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黄芩
小檗科小檗属植物
刺黄芩(Berberis polyantha Hemsl.)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常绿小灌木。老茎表面灰色,木质横断为淡黄绿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革质,坚硬,斜披针形,叶缘具尖齿,叶背面无蜡状白粉;秋天,茎顶开总状花序,果熟时黑色,多浆汁。刺黄芩采收期为夏秋季。
形态特征
半常绿灌木,高一般1.5-2米,可达4.5米。老枝灰褐色,具槽和稀疏疣点;茎刺通常单生,偶三分叉,长1-3厘米。叶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0.8-4.5厘米,宽0.5-1.7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楔形,上面亮暗绿色,中脉扁平或凹陷,背面淡绿色,不被白粉,中脉隆起,两面网脉细密,显著隆起,叶缘平展,每边具3-10刺齿,有时全缘;叶近无柄。圆锥花序具30-100朵花,分枝多而钭升,长6-14厘米,包括总梗长0.3-2厘米,无毛;花梗长2-4毫米,无毛;苞片长1.5-2.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三角形,长1-1.5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3.5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急尖,内萼片倒卵形,长4.5-6.5毫米,宽2.5-3毫米;花瓣倒卵形,长3.5-4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锐裂,裂片急尖,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分离的长圆形腺体;雄蕊长约3毫米,药隔延伸,先端钝形;胚珠2枚,近无柄。浆果狭卵形,长7-8毫米,直径3-4毫米,暗红色或暗红棕色,顶端具长达1.5毫米的宿存花柱,被白粉。种子紫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法
刺黄芩以扦插的方式繁殖。
主要价值
川西地区民间用作黄连代用品,用根煮水吃去火,或用于洗眼治眼病等。刺黄芩性寒,味苦;主治清热解毒、泻火燥湿、湿热痢疾、目赤肿痛、痈肿疮毒。因刺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泄惹;故可用于治疗高热不退、肺热咳嗽、湿热痢疾疮疡等症。
产地生境
产于四川、西藏。生于向阳山坡、灌丛中、路边、林缘、草坡、林中或河谷两岸。海拔2000-36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附近。刺黄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不耐碱,较耐旱,怕水涝,在干燥的空气中生长不良。
参考资料
刺黄花.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6 19: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