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党,专指沉溺于
网络购物的人群,以女生居多。这些人每日游荡于各大
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
秒拍、购物。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结果往往是看似
货比三家精打细算,实际上买回了大量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的浪费。这类人自己在冷静之后也会意识到问题所在,甚至有痛定思痛、剁手明志的冲动,但购物瘾一犯即把决心忘得一干二净,故而得名。
词语起源
据考证,最早的剁手党应为
金庸名著《
射雕英雄传》中的
北丐大侠
洪七公,此人是位食神级的美食家。洪大侠应该视武学如生命,可要是遇到美食,那就连命都不要了。终于有一次因为贪吃误事,铸成了大错。自己痛定思痛,一发狠剁掉自己右手食指发誓要悔改。结果誓也发了,手指也剁了,对美食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孜孜不倦。
虽然洪七公剁手指是为了对美食的追求,但移用形容狂热购物党应亦为合适,故洪七公应被算作是最早的剁手党。
2015年12月,《
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
流行语”,剁手党排第八。
成因分析
在心理学上,“剁手党”这一表现可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强迫性购物是一种
功能紊乱的
消费行为,这类人群失去了对购物行为的控制,持续过度地购物。在日常生活中,强迫性购物者一方面拼命地想购物,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冲动的购物行为感到后悔失望,从而更强烈地继续购物。一般他们在购物前会有很不快乐的紧张压力,购物时这种压力会得到瞬间发泄,心情会变得舒畅、轻松和愉悦,但事后又会感到苦恼和后悔。他们在购物上的开支往往超过他们的经济能力和预算,给自己和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
负面影响。同时,强迫性购物者大多数承受着
情绪障碍的折磨,他们渴望减少无法控制的购物行为的频率。
在美国
精神病治疗协会的诊断手册
DSM-IV-TR中,将强迫性购物归结为“
冲动控制障碍”(Disorders of Impulse Control)的一种。虽然对这一症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特征:
●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购物时,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购买的必要性;
●习惯通过购物的方式去安慰自己、奖励自己,以获得满足;
●与购物情境相关的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
购买欲望;
●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跟亲人朋友撒谎;
●很多购买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过;
●每次买完以后内心都有后悔、内疚等痛苦的体验,但依然还是无法停止购物行为;
●因购物问题造成
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
其中,强迫性购物必须具备三个
核心特征:①无法抵抗的购买冲动②个人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无法停下来③持续性的购物行为已经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害。
强迫性购物似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很多
数据都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贪食症)、
酒精依赖、抑郁、
强迫症等问题。这说明,购物跟进食、饮酒、
强迫行为、情绪低落一样,都是表面的症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被处理。
在过去,人们对
成瘾有两个常见的认识。一个是认为毒品、酒精或者那些让人上瘾的物质本身是邪恶的,它们让人失去理智,无法摆脱。而购物也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是因为商家的各种“引诱”和“轰炸”,以及整个社会
消费主义风气横行,导致人们“买买买”;另一个认识会认为是那些上瘾的人本身意志不够坚定或者过于贪婪,经不起诱惑,因此很多成瘾治疗都带有惩罚性的意味,切断成瘾者获得那些成瘾物质的来源,甚至将他们隔离起来进行教育。
而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关于成瘾的研究,这个实验打破了我们以往对成瘾的认识。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放了两瓶水,一瓶水里边有
可卡因,一瓶是普通的清水。老鼠喝了一点清水,也喝了一点有可卡因的水,然后觉得可卡因的水好像让它感觉更好,于是它就不断地去喝带有可卡因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它因药物过量而死亡。这个证据跟人们以往的认识相一致。
但是几十年后有个
加拿大的科学家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也是用这种老鼠,用这样的笼子,只不过笼子里不只是一只老鼠,而是一大群老鼠,而且他还在笼子里为老鼠设计了一个游乐园,有各种各样老鼠喜欢玩的东西在里面。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的老鼠在里面一起玩得很欢乐,几乎没有
老鼠会去喝带有有可卡因的水。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人成瘾?
当我们把老鼠世界改变为人类世界,当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且有各种娱乐生活可供选择时,原来让我们成瘾的东西似乎就失去了魔力。
所以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药物或行为本身蕴含的东西让人成瘾,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让人成瘾。孤独、无价值感、不被认可、抑郁等等,都会让人通过
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去寻求安慰。强迫性购物也是如此。
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群特点
等级划分
按照对购物剁手党的狂热不同,一般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500元/月以下:勤俭持家型;
500~5000元/月:普通青年型;
5000~1万元/月:铺张浪费型;
实验验证
并非每个人都是缺乏
自制力的
购物狂。有项实验清楚地解释了大脑的“叫停机制”:研究人员给了26位志愿者一些钱,并向他们展示了包括
歌帝梵巧克力和《哈利·波特》丛书在内的多种商品。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发现,他们的脑部反应有其顺序:当他们看到心仪物品时,深藏在大脑中央的
伏隔核功能区便兴奋起来,而另一个功能区
脑岛也会同时开始运转,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败兴,整个过程中,如果有太多血液流经脑岛,就会令大脑认为这桩买卖不合算,从而放弃下手。
不过,千万别高兴得太早!
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阿恩斯顿认为,如果
多巴胺分泌过量,大脑就会听任伏隔核肆意妄为。
避免方式
对于强迫性购物这一现象,需要去了解购物者本身的处境和内心世界。通过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购物的依赖。以下是几种需要关注的心理状况。
他们是否缺乏被认可?
强迫性购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
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追求。那些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常常感到自己距离“理想自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因此,可以尝试为他们创造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及时地肯定他们的成长和贡献,让他们慢慢提升自我的价值感,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是否孤独不快乐?
孤独是
成瘾行为的有力催化剂。关系是人类毕生追求的东西,当人们无法通过跟其他人建立关系来获得满足时,便只能转向物质,与物质建立关系。所以强迫性购物在那些深居简出、很少跟人打交道的“
御宅族”的身上十分常见,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也常常通过购物来填满
孤独感。因此对于强迫性购物者,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融入群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们是否焦虑担忧?
在压力和应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焦虑、紧张甚至愤怒的情绪无法通过恰当的渠道得以表达,人们有时便会通过买东西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释放压力,安慰自己。但购物的暂时缓解作用消退后,那些情绪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而原来让人焦虑的来源也依然无法逃避,于是有部分人就陷入了购物狂热与焦虑自责的恶性循环中。
因此,对于这部分强迫性购物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负性情绪的识别和处理能力,通过运动、与朋友的倾诉等积极的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去面对和处理眼前的压力事件。
选购建议
慎购
1、内衣、鞋子。看上去漂亮,但尺寸完全不合适,或穿着不舒服。很多漂亮的内衣质量并不好,穿几天一下水就走形了。
2、保健品、
中成药、
药妆等。如曾有一款中药类的去眼睛下方
脂肪粒的眼膏,配小药丸吃,用了半个月根本没效果,还拉肚子,最后不得不丢掉。厂家却辩称,这是个人体质不同所致,中药材质要长期用才见效。
3、大牌包。大牌包包最好不要在
网上代购,一方面是因为仿品做工都很真,专卖店也不会提供鉴真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代购也省不了多少钱。
4、特价折扣商品。如按箱、件购买的便宜货,商家一般要求不退换。结果买回来后发现根本用不完,只好眼睁睁看着过期。还有些拿回来就发现破损、污浊。
5、满额免邮产品。曾有网友在“满288元免邮”的诱惑下,每次为了省10元邮费,都会消费到288元以上,结果买了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
宜购
1、机票、门票、酒店。在网上订选择面大,折扣返现多。遇到活动,订机票还可以送住宿,为公司节省开支。曾有公司组织香港旅游,从过关巴士到
迪士尼门票、酒店住宿全都是在
淘宝上一手搞定的,卖家还赠送当地通话卡,大家都非常满意。
2、
特色餐饮。当地特色餐饮很多爆满,在网上提前预订,不仅可以解决订不到位的后顾之忧,还有机会参加团购享受优惠。
3、生活、办公用品。网上样式多,比价又方便,送货上门,比很多
实体店买起来还划算。
4、电器。一款韩国
原装进口蒸脸机,价格为1200元。一般只有美容院才有,消费一次就是好几百。而购买后在家里蒸,几次就把钱省回来了。吹风、
豆浆机等小型家电,网上牌子又多,价格也比商场便宜。
5、
家装材料(软装、
硬装)。装修房子,在网上选购全套家具、灯具、五金件、
洗浴用品往往价格公道。据悉是,花6800元订到一套
实木浴室柜,某知名实体家具城同款却要15000多元。
现实事件
2012年11月22日,江苏
苏州一女子因网购产生家庭矛盾,刀砍自己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