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亦称“老年文化”。晚辈从长辈处习得的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首先提出。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们笃信前辈的过去就是自己的未来。老一代必须也能够向年轻一代传授基本生存技能、对生活价值的理解、规范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观念等。在社会稳定、人们缺乏批判的自我意识时,前喻文化得以传递。
1970年,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就在《代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
后喻文化。要而言之,前喻文化指的是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后喻文化则倒过来,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并喻文化是指不管什么年纪都要一起学习。
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是数千年以前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事实上也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分缓慢。人们根本不可能设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辈、祖辈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眼里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
因此,老人是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当然更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标准。老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朴的是非观念。与此相连,就构成了前喻文化能够得以保持的两个基本条件: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人们都把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视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纵向、单向、封闭的
文化传递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反叛和变革的可能。
随着“
90后”崛起,“后喻文化”成为重要势力,开始占据主导。代表着过去的老一辈彻底丧失了,因为他们从年轻人的领地里再也找不到可以重复过往经验的土壤。年轻人通过对过去的反叛建立起了面向未来的新的标准,因此两代人关系的重构只能通过对话来实现。
然而,要使这种对话开始并不容易。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只有当
年轻人和老年人真正认识到有一条深深的、新的、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的代沟存在的事实,交流才能够重新建立。只有成年人认为自己需要内省,需要用自己青年时代的所作所为来理解眼前的年轻人,交流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