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理论
经济学术语
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也译作 “前景理论”,由丹尼尔·卡内曼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提出,将心理学研究应用在经济学中,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展望理论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非理性心理因素
理论概述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 “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也作 “前景理论”,是决策论期望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利用展望理论可以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展望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卡内曼和特沃斯基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来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卡内曼教授因此获得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论内涵
在展望理论提出之前,解释人的风险决策行为的理论是期望效用函数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该理论假定人都是理性的。各人主观追求的效用函数不同、对各种可能性发生所认为的主观概率不同,导致了判断和决策的因人而异。但为保持理性,效用函数必须具有一致性(同一个结果有同样的效用),主观概率也必须满足贝叶斯定理概率论基本原理。设做某个风险决策前,人具有总财富为 W,而该决策做出后会导致 n 种可能的结果,第 i 种结果使财富变为 W + xi,发生的概率为 pi,人的总财富效用函数为 U(W)。则人会采取该决策的充要条件是 ∑i U(W + xi) pi > U(W)。效用函数 U(W) 一般假设为二阶导数小于 0 的一致性风险厌恶的形式,例如取作对数函数 U(W) = ln(W)。
而展望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发现人的决策选择取决于结果与展望(即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点,然后衡量每个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参考点。对于高于参考点的收益型结果,人们往往表现出风险厌恶,偏好确定的小收益;对于低于参考点的损失型结果,人们又表现出风险喜好,寄希望于好运气来避免损失。
另一方面,人对于概率的反应也有一些非线性,对于小概率会反应过敏,对大概率则会估计不足。这一现象导致阿莱悖论,但却是人的真实心理反应。例如:中彩票概率虽小,总有人去做发财梦;出车祸概率虽小,多数人还是愿意买保险,让保险公司盈利。期望效用对概率的依赖则总是线性的。
综上,理性人假设下的期望效用理论属于传统经济学,是规范性的经济学,教导人们应该怎样做;而展望理论则属于行为经济学,是实证性的经济学,描述人们事实上是怎样做的。
数学模型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人做决策时的效用得失函数满足 ΔU = ∑i v(xi – r) w(pi) / ∑i w(pi)。这里 xi 为第 i 种可能的收益,pi 为发生的概率,r 表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v 为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w 为概率比重函数(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价值函数曲线 v(x) 会穿过参考点 (r, 0) 并形成一个如图1的 S 型曲线。概率比重函数 w(p) 一般取作 w(p) = pα,0 < α ≤ 1,反映人对小概率的 “过敏” 程度。
价值曲线 v(x) 的不对称性表明,一个损失结果减少价值的绝对值大于获利结果增加的绝对值,也就是人有损失厌恶性(loss aversion)。这一点在期望效用理论中也能做到。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展望理论中的 ΔU 是依赖参考点 r 的,而不是考虑绝对所得(absolute wealth),所以人不是理性的。讲一个笑话:一个人下班徒步回家,跟老婆说自己是跟着一辆公交车回来的,省了两元钱。老婆回答说,怎么不跟着一辆出租车回来呢?那样能省十元钱呢。这就是参考点的影响。从理性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以后,这个模型也能考虑人对概率的非线性主观感受。
基本假设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3、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获得更为敏感。
个人选择特性
确定性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选择确定的收益。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选择“赌一把”。
损失规避: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小概率迷恋:即使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很多人还是热衷于买彩票、买保险。
参照依赖: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某一个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案例分析
确定性效应
让一个人在 (a) 收益 100 元和 (b) 有 51% 的概率收益 200 元,49% 的概率收益 0 元之间做选择,多数人会选 (a),因为可以稳得 100 元,而不愿意冒风险选择期望收益更大的 (b) 选项。
反射效应
让一个人在 (a) 损失 100 元和 (b) 有 51% 的概率损失 200 元,49% 的概率损失 0 元之间做选择,多数人会选 (b),因为对于避免 100 元的损失心存侥幸,而事实上 (b) 的期望损失更大。
损失规避
白捡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的痛苦。
参照依赖
让一个人在(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自己年收入7万元,和(b)其他同事一年挣9万元的情况下自己年收入8万元,多数人选择(a)。
有时参考点选择的不同甚至可以带来框架效应,即同样的意思用收益型结果来表述,还是用损失型结果来表述,会影响人的选择。比如有 100 个病人,用 (a)、(b) 两种治疗方案,可以将治疗结果表述为:
方案 (a) 救活 50 人;方案 (b) 有 50% 的概率全部救活,50% 的概率无人救活;也可以表述为:
方案 (a) 死去 50 人;方案 (b) 有 50% 的概率无人死去,50% 的概率全部死去。
多数人两次的选择是不一致的。因为第一种表述是以无人生还为参考点,每多救活一个人都是一种 “收益”;而第二种表述是以无人死去为参考点,每多死去一个人都是一种 “损失”。参考点选择不同改变了决策人的风险偏好,因而做出了不同选择。
基本结论
由展望理论引申出的三个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1 14:40
目录
概述
理论概述
理论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