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
北宋赵恒诗作
《劝学诗》是北宋赵恒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也被称为《劝学文》《劝学歌》或《勉学歌》,元朝初期蒙学读本《古文真宝大全》将其置于开篇第一文。此诗表示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人。它以其精简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远而富有启示性的道理:读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也是通往成功和满足的桥梁。它鼓励人们珍视知识,追求智慧,用读书来丰富精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
作品原文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1。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2。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3。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4。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5。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富家翁不用买好的田地,书中自有充足的粮食。
安居乐业不用去建设房屋,书中自有黄金做的屋子。
娶妻不要担忧不是一段好的姻缘,书中自有美貌的女子。
出门不要怨恨无人跟随,书中自然有如簇的车马。
男儿如果要实现平生的志向,那就要在窗前勤快地学习六经。
作者简介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创作背景
宋代“取士不问家世”, “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报考,并且唯以考试成绩论取舍,这对彻底结束隋唐以来“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亦即士族垄断科举的局面,提供了最大可能,若能实现十之八九,就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宋真宗本就嗜好文学,在位期间屡御制诗文赐臣下。据《宋史·真宗本纪》,某日他召近臣观御制文辞,似不无炫耀地表白说:“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于此。”其实,写通俗诗文也是宋真宗所爱,他的《恤民歌》等未留传下来的文字,想必也与《劝学诗》一样通俗易懂。宋真宗屡诏劝学,但劝学文字见于正史者不多。除了《劝学诗》,宋真宗还有一《劝学谕》被收入《传家宝》二集卷五《时习编》三集,内容大意和风格与《劝学诗》酷相仿佛,由此亦可再窥真宗劝学之心真意切。
创作过程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廖寅认为,《劝学诗》不是由某一位作者一次性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很多人长时期共同完成的。《劝学诗》定型前,《劝学诗》中的某些句子先已各自形成,并各自在民间传播。而且,传播的各种版本中,既有“诗”的形式,也有“文”的形式,这也是明明是《劝学诗》,同时又称为《劝学文》的原因。因为所有这些句子都是讲述同一个主题,即下层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追求荣华富贵,在长期的流传中,这些句子逐渐整合起来,大致在宋末元初才形成完整的《劝学诗》,并归附于宋真宗。不能说宋真宗的《劝学文》激励着天下的庶民和士人去读书应举,从而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同时演变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民谣。真实的逻辑是相反的:宋真宗所推行的科举改革使得《劝学诗》所呈现的图景成为现实,这些图景自然会成为士人,尤其是下层士人的真切感受,于是逐渐产生了描写《劝学诗》某些片断图景的诗文和民谣,这些诗文和民谣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整合,最终汇聚成了《劝学诗》这样一幅完整的下层士人梦想图;因为宋真宗的独特身份和对于科举制度的独特贡献,这一由许许多多无名士人集体创作的作品,其作者的“最佳人选”无疑是宋真宗。
作品影响
作为君临天下的一代帝王,宋真宗用最诱人的语言来宣扬读书给人带来的物质利益,这对天下士子和青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量。由于是皇帝所作,此诗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常常被人们拿来当作鼓励青少年读书的理由。此诗深刻影响了自宋以来一代一代的读书人,尤其是下层读书人,宋元以来戏曲、小说中的读书人形象,无论是出于励志,还是出于批判,著者多喜引这首诗以为读书人之警戒。
作品评价
南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劝学文》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曰:‘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自斯言一入于胸中,未得志之时已萌贪饕;既得志之后,咨其掊克,惟以金多为荣,不以行秽为辱,屡玷白简,恬然自如,虽有清议,置之不恤。然司白简持清议者,又未必非若人也。毋怪乎玩视典宪为具文,一切置廉耻于扫地,气习日胜,若根天真,惟知肥家庇族而已,亦不知其为蠢国害民也,得非蔽锢于劝学文而然耶?是固不可不深责贪饕之徒,亦不可不归咎于劝学文有以误之也。”
明代·戚继光(对蒙学教材将《劝学诗》置于篇首深恶痛绝):“不知所编者何意?开端即劝学文数首,其一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文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呜呼!捍外诱而全真纯大易,独于蒙时加省焉。童蒙之年,正善恶未定之闲,何等时也,便教之以淫、以利、以势。此等言语一入胸中,便是沦洽骨髓的病痛。一味只于声色势利上钻求之,而望其壮长学做圣贤,吁!亦难矣!心术之坏,莫非此篇为之作俑也。”(《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明代·金堡:“古之《劝学文》,云有千钟粟。玉女颜如花,贮之黄金屋。父兄教子弟,见闻缠积毒。以此失人理,亡身终灭国。”(《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何忠礼:“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率先赤裸裸地将利禄作为劝学手段的人,则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至此,科举已成为封建社会里对士人影响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事业,由此直接推动了两宋文化的大普及”。(《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版本流变
有宋一代没有《劝学诗》与宋真宗有关联的任何记载,但宋亡不久,《劝学诗(文)》却莫名其妙地被归到了宋真宗名下。根据现存史料,表面上最早将《劝学诗》归于宋真宗的是黄仲元。他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即宋亡十七后写的《学稼轩记》中说,“不倡书中有粟之高谈”,后有一小注:“‘书中自有千钟粟’,真宗《劝学歌》”。但此则史料容易误导人,黄仲元的《学稼轩记》本无注,小注乃其后人黄敬甫(号木斋)所增入。黄敬甫乃明朝人,其时,《劝学诗》早已归到宋真宗名下,所以才作此小注。《劝学诗》首次完整出现,并首次真正归到宋真宗名下的乃黄坚选编的《古文真宝》。《古文真宝》前集卷一称此诗为《真宗皇帝劝学文》,内容仅一句不同,“书中有女颜如玉”变成了“书中自有颜如玉”。词条的原文,引自坊间本《绘图解人颐》卷一。此诗流传很多版本,字词略有差异,但大义基本一致。元朝初期蒙学读本《古文真宝大全》将其置于开篇第一文。周德昌主编的《北宋教育论著选》、苗春德主编的《宋代教育史》分别根据这两个版本收录了此诗。网友转帖的内容比较混乱,毋可轻信。
相关争议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认为:“有人就质疑作者是否宋真宗,认为自晚唐古风诗兴起,文人写诗多有讲究,皇帝写打油诗,实在太降低‘自尊’,还以《全宋诗》并未在宋真宗名下收录此诗为据。……但据史实推断,否认作者是宋真宗,无足够根据。相反的,包括宋真宗在内,宋人针对蒙童教育撰写通俗易懂诗文蔚成风气的例证,倒是颇多。”
早在1979年,戏曲史家钱南扬先生在对南戏《张协状元》作校注时,就断定《勉学歌》绝非赵恒所作,但囿于校注的体例,钱氏并未对此结论作详细的申述。正因为只是小小的一个注,钱氏的结论未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钱南扬先生在对南戏《张协状元》作校注时,断定《勉学歌》绝非赵恒所作,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李之彦《东谷所见》对《劝学文》持批判性的态度。因为,如果《勉学歌》真是出自赵恒之手,作为臣子,“李氏就不敢这样严厉地批判了”。
到1990年,李启明先生发表专文《宋真宗〈劝学诗〉新论》,分析了这首诗所体现的深刻社会变革,阐述了这首诗的积极社会作用,但没有丝毫怀疑这首诗的真伪性,显然是没有注意到钱氏的论断。天禧三年(1019年报),宋真宗先后作《学书歌》和《劝学吟》赐予皇太子,李启明直接将《劝学诗》等同于《劝学吟》,说“真宗的劝学诗,是在改革大业基本就绪的天禧年间写就的”。但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廖寅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宋真宗即使想写《劝学诗》以劝天下士子,也绝不可能写这种诗以劝皇太子。无论是千钟粟、黄金屋,还是颜如玉、如簇之车马,对皇太子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至于该诗的作者,绝大多数人认为《劝学诗》是宋真宗的佳作。即使是学术界,大多数的学者也同样相信这首诗出自宋真宗之手,并以之来透视宋代社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1:0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