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电感
功率电感
贴片电感(Chip inductors),又称为功率电感大电流电感和表面贴装高功率电感。具有小型化,高品质,高能量储存和低电阻等特性。
简介
一般电子线路中的电感是空心线圈,或带有磁芯的线圈,只能通过较小的电流,承受较低的电压;而功率电感也有空心线圈的,也有带磁芯的,主要特点是用粗导线绕制,可承受数十安,数百,数千,甚至于数万安。
功率贴片电感是分带磁罩和不带磁罩两种,主要由磁芯和铜线组成。 在电路中主要起滤波振荡作用。
分类
片式电感器主要有4种类型,即绕线型、叠层型、编织型和薄膜片式电感器。常用的是绕线式和叠层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传统绕线电感器小型 化的产物;后者则采用多层印刷技术和叠层生产工艺制作,体积比绕线型片式电感器还要小,是电感元件领域重点开发的产品。
绕线型
它的特点是电感量范围广(mH~H),电感量精度高,损耗小(即Q大),容许电流大、制作工艺继承性强、简单、成本低等,但不足之处是在进一步小型化方 面受到限制。陶瓷为芯的绕线型片电感器在这样高的频率能够保持稳定的电感量和相当高的Q值,因而在高频回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TDK的NL系列电感为绕线型,0.01~100uH,精度5%,高Q值,可以满足一般需求。
NLC型 适用于电源电路,额定电流可达300mA;NLV型为 高Q值,环保(再造塑料),可与NL互换;NLFC 有磁屏,适用于电源线。
叠层型
它具有良好的磁屏蔽性、烧结密度高、机械强度好。不足之处是合格率低、成本高、电感量较小、Q值低。
它与绕线片式电感器相比有诸多优点:尺寸小,有利于电路的小型化,磁路封闭,不会干扰周围的元器件,也不会受临近元器件的干扰,有利于元器件的高密度安装;一体化结构,可靠性高;耐热性、可焊性好;形状规整,适合于自动化表面安装生产。
TDK的MLK型电感,尺寸小,可焊性好,有磁屏,采用高密度设计,单片式结构,可靠性高;MLG型的感值小,采用高频陶瓷,适用于高频电路;MLK型工作频率12GHz,高Q,低感值(1n~22nH)
薄膜片式
具有在微波频段保持高Q、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小体积的特性。其内电极集中于同一层面,磁场分布集中,能确保装贴后的器件参数变化不大,在100MHz以上呈现良好的频率特性。
编织型
特点是在1MHz下的单位体积电感量比其它片式电感器大、体积小、容易安装在基片上。用作功率处理的微型磁性元件
特性特点
特性
1、表面贴装高功率电感。
2、具有小型化,高品质,高能量储存和低电阻之特性。
3、主要应用在电脑显示板卡,笔记本电脑,脉冲记忆程序设计,以及DC-DC转换器上。
4、可提供卷轴包装适用于表面自动贴装。
特点
1、平底表面适合表面贴装。
2、优异的端面强度良好之焊锡性。
3、具有较高Q值,低阻抗之特点。
4、 低漏磁,低直电阻,耐大电流之特点。
5、可提供编带包装,便于自动化装配。
主要产品
功率电感模压电感一体成型电感、磁胶电感、叠层电感、贴片电感、功率电感、电感器、可调电感、片式电感、大功率电感、大电流电感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PDA、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网络通信、显卡、液晶背光源、电源模块、汽车电子、安防产品、办公自动化、家庭电器、对讲机、电子玩具、运动器材及医疗仪器等。
选择原则
为便携式电源应用选择电感,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三点是:尺寸大小、尺寸大小,第三还是尺寸大小。移动电话的电路板面积十分紧俏珍贵,随着MP3 播放器、电视和视频等各种功能被增加到电话中时,尤其如此。功能增加也将增加电池的电流消耗量。因此,以前一直由线性调节器供电或直接连接到电池上的模块需要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实现更高效率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采用磁性降压转换器。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这时需要一个电感。
电感的主要规格除尺寸大小外,还有开关频率下的电感值、线圈的直流阻抗(DCR)、额定饱和电流、额定rms电流、交流阻抗(ESR)以及Q因子。根据应用的不同,电感类型的选择――屏蔽式或非屏蔽式――也是很重要的。
类似于电容中的直流偏置,厂商A的2.2μH电感可能与厂商B的完全不同。在相关温度范围内电感值与直流电流的关系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曲线,必需向厂商索取。在这条曲线上可以查到额定饱和电流(ISAT)。ISAT一般定义为电感值降量为额定值的30[[%]]时的直流电流。某些电感生产商没有规定ISAT。他们可能只给出了温度高于环境温度40℃时的直流电流。
知识拓展
常识
使用铁粉芯,它们供应更好温度稳定性并且相对于其他可选磁芯成本更低。贴片电感的外形能在必要时供应灵活性与可变性,但是成本更高。高磁通磁环通常见于滤波电感而不是电源变换电路。另一种性能折衷能在电感电流,电感电压(引脚14到引脚16)与输出电压纹波典型波形中看到。运用电感量较小fdv0620-0.47μh电感产生较高峰值电流,输出电压纹波低于18mv峰峰值。
贴片电感产生纹波峰峰值刚超过12mv。峰值电流对输出电容充电并且供应负载电流。在电容上会流入与流出较大电流,这将产生较高输出电压纹波。贴片电感多用于电源滤波回路, 电感是储能元件侧重,于抑止传导性干扰;贴片电感在电子设备的 PCB 板电路中会大量使用感性元件和EMI滤波器元件。在谐振电路中,电感必须具 有高Q,窄的电感偏差,稳定的温度系数,才能达到谐振电路窄带,低的频率温度漂移 的要求。高Q电路具有尖锐的谐振峰值。
作用
贴片电感 是用绝缘导线绕制而成的电磁感应元件。属于常用的电感元件。贴片电感的作用:通直流阻交流这是简单的说法,对交流信号进行隔离,滤波或与电容器,电阻器等组成谐振电路.调谐与选频电感的作用: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可组成LC调谐电路。贴片电感在电路中的任何电流,会产生磁场,磁场的磁通量又作用于电路上。
当贴片电感通过的电流变化时,贴片电感中产生的直流电压势将阻止电流的变化。当通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增大时,电感线圈产生的自感电动势与电当通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电流方向相同,阻止电流的减小,同时释放出存储的能量,以补偿电流的减小。流方向相反,阻止电流的增加,同时将一部分电能转化成磁场能存储于电感之中;因此经电感滤波后,不但负载电流及电压的脉动减小,波形变得平滑,而且整流二极管的导通角增大。
屏蔽贴片电感与一般的贴片电感作用不一样,一般的贴片电感在电路中是不带屏蔽的,使用起来了在电路中电感起不到想要的效果,屏蔽贴片电感能够屏蔽掉一些电路中电流的不稳定性,很好的起到阻隔的作用,屏蔽电感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将带正电导体包围起来,在屏蔽体的内侧将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的负电荷,外侧出现与带电导体等量的正电荷,如果将金属屏蔽体接地,则外侧的正电荷将流入大地,外侧将不会有电场存在,即带正电导体的电场被屏蔽在金属屏蔽体内。
屏蔽电感在电路中还起到了耦合的作用,屏蔽贴片电感为降低交变电场对敏感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电感可以在干扰源和敏感电路之间设置导电性好的金属屏蔽体,并将金属屏蔽体接地。交变电场对敏感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大小取决于交变电场电压、耦合电容和金属屏蔽体接地电阻之积。只要设法使金属屏蔽体良好接地,就能使交变电场对敏感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变得很小。电场屏蔽以反射为主,因此屏蔽体的厚度不必过大,而以结构强度为主要考虑因素。
属性
贴片电感是闭合回路的一种属性。当贴片电感的线圈通过电流后,贴片电感在线圈中形成磁场感应,感应磁场又会产生感应电流来抵制通过线圈中的电流。贴片电感在电路中起到的作用是在通过非稳恒电流时产生变化的磁场,而这个磁场又会反过来影响电流,贴片电感在电源回路中串如电感,电感对直流是直通的,对高频脉冲是高阻的,所以起到通直流阻交流脉冲的作用。
电阻用来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容用来隔直流通交流, 电感用来阻高频通低频的,另一方面电容和电感都是储能元件,所以在电路中还有滤波作用。贴片电感在电路中具有阻止交流电通过而让直流电顺利通过的特性。电感的特性是通直流、阻交流,频率越高,线圈阻抗越大。电感器在电路中经常和电容一起工作
应用场合
射频(RF)和无线通讯,信息技术设备,雷达检波器,汽车电子,蜂窝电话,寻呼机,音频设备,PDAs(个人数字助理),无线遥控系统以及低压供电模块等。
结构组成
贴片电感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当电流经过导线时,导线的四周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场,并在处于这个电磁场中的导线产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我们将这个作用称为电磁感应。为了增强电磁感应,人们常将绝缘的导线绕成一定圈数的线圈,我们将这个线圈称为电感线圈或电感器,简称为电感。
感抗
贴片电感的感抗XL,感抗XL在电感元件参数表上一般查不到,但它与电感量、电感元件的分类品质因数Q等参数密切相关,在分析电路中也经常需要用到,故这里专门作些介绍。前已述及,由于电感线圈的自感电势总是阻止线圈中电流变化,故线圈对交流电有阻力作用,阻力大小就用感抗XL来表示。不难看出,线圈通过低频电流时XL小。通过直流电时XL为零,仅线圈的直流电阻起阻力作用,因电阻:—般很小,所以近似短路。通过高频电流时XL大,若L也大,则近似开路。线圈的此种特性正好与电容相反,所以利用电感元件和电容器就可以组成各种高频、中频和低频滤波器,以及调谐回路、选频回路和阻流圈电路等等。
注意事项
1、电感使用的场合潮湿与干燥、环境温度的高低、高频或低频环境、要让电感表现的是感性,还是阻抗特性等,都要注意。
2、电感的频率特性
在低频时,贴片电感一般呈现电感特性,既只起蓄能,滤高频的特性。 但在高频时,它的阻抗特性表现的很明显。有耗能发热,感性效应降低等现象。不同的电感的高频特性都不一样。
3、电感设计要承受的大电流,及相应的发热情况。
4、使用磁环时,对照上面的磁环部分,找出对应的l值,对应材料的使用范围。
5、注意导线(漆包线、纱包或裸导线),常用的漆包线。要找出最适合的线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2 15: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