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农业
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的农业类型
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
基本介绍
在世界范围内,功能性农产品(或者食品)与饮料极受欢迎,究其原因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搞清或基本搞清了许多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份以及种种疾病的发生与膳食的相互关系,使得通过改善膳食条件和发挥食品本身的生理调节功能而达到提高人类健康的目的成为可能。其次,高龄化社会的形成、各种老年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少年儿童成人病的增加尤其引起人们的恐慌。第三,营养学知识的普及和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水平的提高,花更多的钱来购买相对昂贵的功能性食用品成为自觉行动,于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殊营养消费群。
功能性农产品(食品)一词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名词,在我国轻工业中长期发展纲要有关“食品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中曾提出“调整食品工业和产业结构,开发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工程食品等各类新型农产品” ,也提出了“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 ”这一概念,说明了它是未来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之一。
概念
我国的定义:功能性农产品(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它的范围包括:增强人体体质(增强免疫能力,激活淋巴系统等)的食品;防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便秘和肿瘤等)的食品;恢复健康(控制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集、调节造血功能等)的食品;调节身体节律(神经中枢、神经末稍、摄取与吸收功能等)的食品和延缓衰老的食品,具有上述特点的食品,都属于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
西方的定义: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欧洲分部的一个由欧洲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采用如下功能食品定义:“一种食用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有足够营养效果,能够改善健康状况或减少患病几率,即可被称为功能性食用品。”
日本的定义:功能性农产品和食品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日本厚生省提出的定义是:功能食品是具有与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等有关功能因子,经过设计加工,对生物体有明显调整功能的食品。
虽然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在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它应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包括:食物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有营养还要保证安全;修饰属性,也就是具备色、香、味,能使人产生食欲;功能属性,也就是对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良好调节作用。功能属性是一般食品所不具备的特性,而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正是这三个属性的完美体现和科学结合。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性食品应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
1、首先是食物,由通常使用的原料或成分构成,并以通常的形态与方法摄取。
2、属于人们日常摄取的食物。
3、应标记有关的调节功能。
据此,那些添加非食品原料或非食品成分(如各种中草药和药效成分)而生产的食品,不属于功能性食品范畴。
如果一种功能农产品或功能食品有特殊的生理效应,它的主要成分是常量营养素;如果一种功能食品更多的是作为日常膳食补充剂摄入,它的基本成分是微量营养素。功能食品也能以如下食品成分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些是有一定营养功能,但却不是人体所必需的成分的食品(如某些低聚糖);另一些甚至是什么营养价值也没有的食品(如活微生物和植物化学品)。实际上真正既能补充营养元素(如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又兼具享受功能的是我们每日的膳食,它既能调解消费者的身体机能,又能减少他们患病的危险。
关于“功能农产品和功能性食品”的提法,虽尚未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但这强调食品的第三功能这一观点却已为全世界所共识。欧美国家所通称的“健康食品”或“营养食品”和中国俗称的“保健食品”,就其所特指的含义与内容均与“功能农产品或功能性食品”相同或相似。虽然1990年11月14日日本厚生省提出将“功能性食品”改称为“特定保健用食品”,但因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已普遍接受了“功能农产品和功能性食品”这一提法,而对一直沿用至今的“保健食品”这个通俗称谓则从未给出明确和严格的定义。加之,前一段时期又因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使得部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产生诸多误解和看法。所以我这里仍使用“功能农产品和功能性食品”这一名词,欧美国家对功能性食品这一提法也表示赞许。
中国曾一度流行“疗效食品”这种提法,然而对这个名词也从未下过明确的定义。从市场上宣称为“疗效食品”的产品看,大多都添加了非食品原料或成分,主要是中草药或其浸出液。因此,不应视之为是“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的另一种称谓,而应将之排除在功能性食品范畴外。
功能食品与药品有着严格的区别,不能认为功能食品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中间产品或加药产品。
功能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在于:
1、药品是用来治病的,而功能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功能食品重在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生理节律,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以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
2、功能食品要达到现代病理学上的基本无毒或无毒水平,在正常摄入范围内不能带来任何毒副作用。而作为药品,则允许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存在,
3、功能食品无需医生处方,没有严格计量的限制,可按机体的正常需要自由摄入。
分类
根据功能农产品食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功能性食用品,或称为日常保健用食用品。它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健康消费群(诸如婴儿、老年人和学生等)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而设计的,旨在促进生长发育或维持活力与精力,强调其成分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和调节生理节律的工程化食用品。对于老年日常功能性食用品来说,应符合“四足四低”的要求,四足是指足够的蛋白质、足够的膳食纤维、足量的维生素和足量的矿物元素;四低是指低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钠。对婴儿健康活泼地生长,补充γ-亚麻酸免疫球蛋白质的婴儿食品(特别是婴儿调制奶粉)就属于这类食品。对于学生日常功能性食品来说,其基本要求是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促进大脑能以旺盛的精力应付紧张的学习和考试。
另一类是特种功能性食品,或称为特定保健用食品。它着眼于某些特殊消费群(如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病患者、便秘患者和肥症者等)的特殊身体状况,强调食品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方面的调节功能,以解决所面临的“健康与医疗”问题。现阶段,全世界在这方面所热衷研究的课题包括抗衰老食品、抗肿瘤食品、防痴呆食品、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心血管病患者专用食品、老年护发食品和护肤食品等。
从上述分类来看功能食品介于食品、药品之间。
发展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提出不过30年的历史,但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时各国已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摆脱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对食品的要求更高,食品的摄入不仅仅是为了摄入必需的营养素维持生存,而且还要求食品同时具有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此外,由于全球普遍出现了由于营养过剩而产生的所谓富裕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肿瘤、脑萃中,危害着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因此,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如日本厚生省提出了变药物保健为食物保健的新思路,并修改了药品管理的一些新规定,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过去是否认农产品的功能作用的,但后来在科学事实的证明下,FDA在1987年承认农产品可强调与健康的关系,并修改了“食品标签管理条例”的提案,1988年FDA最后制定法规,确定了健康食品的六项审查标准:
①真实性。说白了就是必须是真的。
②具有作用范围。如植物活性硒可以提高人体机能和抵抗力,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你说成对白血病有疗效就不行了。
③医学、营养学原则一致。其实用量和方法必须同时符合医学和营养学。
④有参考文献。
⑤有营养标签。营养物质含量是多少必须明示。
⑥一致认可明确了某些食物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并能减轻某些疾病的发生,如:钙与骨质疏松;硒与癌症;硒与重金属中毒;食物纤维与癌症;脂质与癌症;脂质与心脏病;盐与高血压;等等。故此从美国FDA的态度可以看出强调食品有益人体健康,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功能一定要以科学试验为依据,在经过严格的试验后方可在标签上说明。
总的来讲,各国对功能农产品和食品持谨慎态度。而纵观功能食品的发展历史,它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也可分为三代产品:
第一阶段的功能食品主要是各类强化食品,这是最原始的功能食品,仅根据食品中各类营养素或所强化的营养素的功能来推断该类食品的功能,没有经过任何实验予以验证,我国的多数功能食品均属于此种。而日、美已将此类列入一般食品之中。
第二阶段功能食品,经过人体和动物试验证明它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相当于日、美等国强调的真实性、科学性。我国存在少数此代食品。
第三阶段功能食品,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和动物试验证明它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还需明确具有该项功能的功能因子(或有效成分)的结构及其含量,并且要求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的稳定的形态。
欧美、日本等国都在大力发展第三代功能食品,我国尚未见到自己研制、开发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富硒农产品和富硒食品属于此类。
功能食品是未来高端食品的发展方向:由于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作用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不少人认为21世纪将是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世纪。
初步认识
硒是一种较为珍稀的微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4号元素。自硒被发现以来,人们对硒的认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30年,人们认为硒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元素,40年代人们认为硒是一种致癌物质,直到1957年硒才被证明是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此后,硒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人体必需的15种元素之一。到了80年代,我国科学家经系统研究发现,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内的40多种疾病都与病人缺硒有关,进一步证明了硒与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
硒又分为植物活性硒和无机硒两种,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包括有大量无机硒残留的酵母硒、麦芽硒,从金属矿藏的副产品中获得,无机硒有较大的毒性,且不易被吸收,不适合人和动物使用。植物活性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植物活性硒是人类和动物允许使用的硒源。
硒是一种多功能的生命营养素,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强力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增强免疫功能(20~30倍)、保护生物细胞膜、增强前列腺调节功能、防止血凝块、清除胆固醇,具有与胰岛素相同的作用,能明显促进细胞摄取糖的能力、血液循环防止皮肤老化、降低致癌物质的诱癌性、消除体内突变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硒越来越被人类所认识,被称为“生命的奇效元素”“生命第五要素”。
良好效果体现
1、血硒可使肝炎的发病率降低,护肝化酒排毒,预防上火,改善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症状。植物活性硒是护肝良药。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硒的含量明显偏低,因此植物活性硒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的有效措施。植物活性硒还能促进核酸蛋白质生物合成,参与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代谢过程,对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心衰有较强的康复作用。
3、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体的血硒水平与胃癌死亡率相关,患者血清硒水平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病情加重而下降。上海二医大及江西医学院附院临床运用硒酸脂多糖配合治疗胃炎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4、实验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清硒均值明显低于健康人。日本发现硒具有与荷尔蒙的胰岛素相似的作用,可调节体内糖分解,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临床资料证实,硒茶多糖与降糖药物合用,可提高糖尿病治疗质量,缩短疗程。
因很多疾病跟缺硒有关,我国又属严重缺硒国家,故中国科协于2005年1月18日召开了“防治疾病,定量补硒”全国工作会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赵平教授也于2007年3月6日通过中央电视二台健康之路告诉大家:防癌食品除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多糖类的香菇、猴头菇和海产品海带,两者都含有非常丰富的微量元素硒。每天服用50~200微克硒茶多糖、硒酸脂多糖等植物活性硒,能防治疾病,特别是癌症。
分布和作用
1、硒的分布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硒在地球表面分布是极不平衡的,我国约有72%地区缺硒,特别是从东北到西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构成了“贫硒地带”。因此,曾有人提出,我国要像抓补碘那样抓好补硒工作。
2、硒的作用
植物活性硒一般以硒蛋氨酸形式存在,依循蛋氨酸代谢途径代谢,参与蛋白的合成,容易在组织内储存、吸收;被人体吸收后可迅速的被人体利用,有效改善人体内血硒状况。
优点
植物活性硒提取于天然硒酵母,如法尔诺德硒片,是由微生物合成转化法精制而成,属纯天然产品。含多种植物活性硒,以L-硒蛋氨酸为主,但避免了纯L-硒蛋氨酸所具有的浓厚酵母味道,因此更适合作为膳食补充剂。具有生物利用率高、营养丰富等特点。
摄取途径
1、可食用植物活性硒
可食用植物活性硒从天然作物中摄取,成品中包含易于人体吸收硒代蛋氨酸等。其作用:硒能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并能参与细胞的修复,预防多种病毒性疾病。(如乙肝、心炎等)硒能中和或转化自由基的物质,抗氧化,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硒具有和胰岛素相同的作用,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来调节体内糖份,可以延缓、减轻、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硒是癌细胞的杀伤剂,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降低抗癌药物对肾、骨髓和肠胃的毒性,缓解患者的病痛。硒与污染食物、蓄积体内的铅、汞、镉等重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其结合形成硒-金属-蛋白质复合物,直接排出体外,起到解毒和排毒的作用。
2、植物活性硒作为饲料添加物和肥料添加物
植物活性硒作为饲料添加物能有效预防饲养动物的下痢和贫血,增强抗应激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适口性,是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无任何毒副作用,无任何药物残留,同时生产的动物产品将会成为富含植物活性硒农产品。植物活性硒作为肥料添加物,不仅能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产量,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残留,而且植物活性硒能够很好地被作物吸收转化,使农产品的有效成分中增加功能因子硒,而且是植物活性硒,使农作物的产出品成为富含植物活性硒的农产品。
专家声音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梁东东教授介绍说,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中国有七成地区缺硒。针对人体缺硒的状况,各国专家建议继续大力发展富硒产品的开发研制。同无机硒强化剂相比,生物植物活性硒安全性高,不易发生中毒,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补硒效率高,特别受欢迎。
这位权威专家还介绍说,无机硒强化剂的吸收和利用不是很理想,其生物有效性低,毒性较大,中毒量与需要量之间范围小,因而被严格限制其使用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禁止在食品甚至动物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等无机硒。
据了解,我国植物活性硒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且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在玉米谷物等食品中开始得到初步使用。
专家指出,中国人的硒摄入量严重不足,但人体补硒应遵循“食补为主”的原则。
武汉工业学院李庆龙教授介绍,我国居民每天膳食中硒的摄入量处于较低水平,仅靠天然食品中的硒摄入量已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梁东东教授建议,补硒只能通过食补途径来完成。人体补硒应根据对身体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遵照“缺多少硒补多少,不缺不补,食补为主”的原则。她说,一些人为了养生购买含硒的复合增补剂服用,却并不改掉现有的不科学生活习惯,如经常熬夜、大吃大喝、烟酒过度、不爱锻炼。这样补硒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梁教授说,只有在补硒的同时查清造成缺硒的原因,才能纠正缺硒的状况。造成现代人缺硒有五大原因:一是环境缺硒,许多地区土壤缺硒,导致低硒植物的产生,造成低硒水平食品链,从而引发人体缺硒;二是环境污染,由于工业污染、酸雨、雾霾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会与硒化合物反应,不利于植物吸收;三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影响人体对硒的吸收,高脂肪食物、随意饮食造成人体硒吸收量下降并降低硒的抗癌作用等;四是长期大量饮酒、盲目减肥、上网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人体缺硒;五是中老年人对硒的吸收能力差、消耗多。
她说,日常生活中含硒较多的食物有海味品、肉类(特别是动物的肾脏)以及大米、谷类等。中药地龙,黄芪,虫草,灵芝孢子粉中最有效的成份也是硒。机体中的硒几乎全部来自食物,但由于每个人各自的生化特点、周围环境等因素不尽相同,硒的摄入量也因地因人而异。
参考资料
何谓功能农业? .宜春数字报.2014-09-1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8 19:25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