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号坦克,是人民军队1945年11月从沈阳
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缴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
历史沿革
坦克概况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坦克之一。由日本
三菱重工业公司1937年设计定型,1938年装备部队,总生产量为1500辆,在二战期间被日军广泛使用。
97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97式中战车”。97是
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西元1937年)的后两位元数位,“奇哈”是日本
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日军,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了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
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坦克获取
1945年8月8日,日本
无条件投降。驻
南泥湾的八路军炮兵学校里接到中央军委指示:派人到东北战场,收缴日军坦克,建立特种兵部队。孙三等人穿越封锁线,艰难跋涉,直到1945年11月,才到达沈阳。此前,从延安来的干部
高克已在沈阳日本人开的“918坦克修理厂”里发现有几辆日军的97式改坦克。高克和战友进入了“918厂”。乘人不备,他和俘虏的日本人各驾着一辆正在修理的坦克,冲出了修理厂大门开走。此两辆
九七式改被称为101号和102号。
高克指挥坦克开到一个破工厂里隐藏起来。当时,
国共内战爆发后,国军占领了山海关至
锦州一线,高克接到命令指挥两辆坦克和
装甲车进行转移。当时车队还带走了一批日本技术人员,但车队行驶到沈阳市郊一个村子休息时,他们叛变而且破坏了101号和一辆装甲车。正巧,孙三带人来接应。孙三他们费尽周折,搞到了修理器材和零部件,但是,没有时间修好被破坏了的101号坦克和装甲车。这样,孙三和
高克他们只驾着那辆102号坦克,到达了当时的炮兵司令部驻地马家湾子。
董来扶驾驶的“老头坦克”就是从沈阳“918坦克修理厂”缴获来的那辆老坦克,它也是解放军坦克大队的第一辆坦克。为了赶在
辽沈战役前把这辆“老头坦克”修理好,董来扶和战友们日以继夜地埋头苦干,终于把它修复一新。
日本投降后,共有350多辆各型97式坦克成为人民军队的战利品。不过,那些坦克不是战场上缴获的而是人民军队的指战员把从铁路沿线、荒山密林中搜集到的日军遗弃的坦克和器材重新恢复组装而成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民装甲兵部队创建时的艰辛。
技术特点
总体结构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在炮塔内,驾驶员在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在驾驶员的左侧。该坦克车姿低矮外廓尺寸小,坦克车身总长5.52米,车宽2.33米,车高和89式坦克(2.56米)相比要低得多,为2.38米,从而减小了中弹面积。
该坦克炮塔位于车体纵向轴线偏右位置,该种不对称的布置方式,在其他各国的坦克中很少见。估计可能是由于车宽较窄,再加上横向重心平衡上的考虑,而不得不将炮塔布置的偏右。
武器系统
97式坦克与89式坦克相比火力增强了,弹药基数增大。该坦克主要武器为1门97式57毫米口径短身管火炮,俯仰角为-9度至+11度,与89乙坦克的90式57毫米火炮相比虽然火炮口径相同,但结构上有不少改进。火炮炮弹的初速提高到420米/秒,比90式火炮提高了20%。火炮配用的弹种有榴弹和穿甲弹,弹药基数120发,其中榴弹为80发,穿甲弹为40发。日本军方人士认为,“战车支援步兵作战,比和敌方战车作战更重要”,因此,配备的弹药基数较大。其穿甲弹可以击穿1200米距离上的50毫米厚的钢装甲。
该坦克的辅助武器是2挺97式7.7毫米口径重机枪,1挺为前机枪,由机枪手操纵射击;另1挺为炮塔后机枪,多由车长操纵向后射击,以发扬后方火力,也是二战日本坦克的一大特点。炮塔的形状也和89乙式坦克相似,为“歪把梨子”的形状,但机枪和火炮的轴线是平行的。机枪弹的弹药基数为4035发。
动力系统
97式坦克的动力装置为1台12缸风冷柴油机,最大功率170马力。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其动力通过一根很长的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差速器。该种布置在二战的日本和美国的坦克中较常见。
该坦克的行动装置也很有特色,悬挂装置采用水平螺旋弹簧悬挂,第1、6负重轮为独立悬挂,第2~5负重轮为2个一组的平衡悬挂装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车体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3个托带轮,每侧有97块钢质履带板。采用风冷柴油机和前轮驱动方式,是97式坦克推进系统的特点。
装甲防护
97式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制装甲,采用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炮塔正面、侧面和后部均为25毫米,顶部为10毫米;车体正面为25毫米,侧面和后部为20毫米,顶部为10毫米,底部为8毫米。坦克车体采用铆接结构,是早期坦克的特点,抗弹性能比较差。
97式坦克的其他装置,无线电通信采用半环形天线,也是97式坦克的特点之一。发动机排气管处装有消声器,是二战的日本坦克中经常采用。
结构特点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主要武器为1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发),其穿甲弹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重机枪,携弹量4035发,其中1挺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战斗经历
人民军队缴获的97式中型坦克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后,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战役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因其资格老、车龄长,部队的坦克手索性称它为“老头坦克”。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攻打锦州作战中,“老头坦克”因故障太多,本来没有承担任务。在车组成员坚决要求下,它才有了上战场的机会。
1948年10月10日晚,锦州外围战打响了。
董来扶驾驶的“老头坦克”在最后面压阵。国民党军队以猛烈的炮火挡住了解放军的进攻。解放军坦克部队的4辆坦克受阻,董来扶驾驶着“老头坦克”改变了行进方向,避开了敌人的炮火。董来扶的“老头坦克”爬过一道道壕沟,碾过一道道铁丝网,冲到了敌人的炮楼前。炮楼在发炮,射出一发发炮弹。
董来扶驾驶着“老头坦克”,走着“Z”字路线,避开敌人炮火。他找到了有利位置,“老头坦克”发火了!一口气打下好几个敌人碉堡,为部队进攻扫清了障碍。在其后的战斗中,董来扶的“老头坦克”从压阵车变成了冲锋车,越过了一个个障碍,攻下了一个个碉堡。一次夜战中,董来扶的“老头坦克”滑进了污水壕沟里。董来扶开着小油门,慢慢往上爬。待爬出壕沟时,突然加大油门,“轰”一声,“老头坦克”又冲上地面,一下子把敌人碉堡炸平。
战后,“老头坦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为“功臣号”。
平津战役中,“老头坦克”在敌人集火打击情况下,摧毁敌人一个又一个碉堡。特别是在进攻金汤桥战斗中,它主动出击,吸引敌火力,先后摧毁敌3个暗堡、5个火力点,率先攻克金汤桥。
参加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阅兵时,新中国尚无批量生产坦克的能力,故坦克方队全部由缴获的外国坦克组成。坦克方队的头车是一辆就是解放军的“功臣号”坦克。
1950年,董来扶被授予“钢铁英雄”称号。如今,“钢铁英雄”和“功臣”号坦克已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装甲部队史册。功臣号坦克后存于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0年9月,董来扶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英雄”称号,受到
毛泽东、
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中国坦克博物馆陈列的97式中型坦克,是1955年苏联军队驻旅大地区的第7机械化师临撤离前,赠送给沈阳军区
装甲兵的。
五代传承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志愿军坦克部队里的装备不能满足战场需求,但那时中国尚无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从头进行设计制造时间上也来不及,因此从苏联购买了一部分
T-34中型坦克和少量的
IS-2重型坦克。该批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进攻阶段为步兵扫清火力点和障碍物;在防御和对峙阶段为步兵提供支撑点,在更长距离上发扬火力,击毁敌人坦克、车辆和杀伤敌人步兵集群,并在适合的时机上从侧翼跃出切断敌军的进攻队形。志愿军坦克第2师4团2连的215号更是在战场上一举击毁5辆敌军坦克,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
1959年,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
59式坦克开始列装部队。从此,老“功臣号”坦克光荣退役,但“功臣号”作为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车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集团军某旅坦克5连编制序列中一直延续。“功臣号”教育官兵勿忘革命历史,赓续红色基因,让“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功臣号”精神薪火相传。
2018年7月1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报道》消息,拥有7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支装甲部队“功臣号”连已经换装99A式主战坦克。在“地表最强”的解放军第五代“功臣号”入役的同时,当年仅靠一台日本“老头坦克”打天下的“功臣号”所在部队也已经发展为解放军新一代“土豪旅”。功臣号”坦克历经五次换装更,从缴获的日本坦克升级为最新锐的99A主战坦克。
总体评价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的美誉。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时,新中国尚无批量生产坦克的能力,故坦克方队全部由缴获的外国坦克组成。方队的头车是一辆解放军缴获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尽管该车防御能力不强,火力也谈不上充足,但在解放军战士的操纵下,仍然能够屡建奇功。在历次战斗里凭借车组乘员高超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该型坦克为进攻中的步兵们扫清了一个又一个的火力点。在开国大典上,作为头车的97式中型坦克因为在作战时表现优异,故在车身上喷涂有“功臣号”三个大字。
“功臣号”作为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车号,在部队编制序列中一直延续,成为连队精神传承的重要窗口。它将光荣历史和“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功臣号”精神带给了一代又一代官兵。(中国军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