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都西会
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的组织
天主教隐修院修会之一,又称苦修会。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1084年由科隆的圣布鲁诺创立。原以本笃会会规为蓝本但纪律更为严格。修士务必独居一室,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许每周六聚谈一次。在俗人员也须经过集体生活,严守教规。每年40天的封斋期间,仅能以面包清水充饥。该会在11—12世纪隐修院改革运动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修会及会规发展
罗马天主教隐修院修会。因创始于法国格雷诺布尔(Grenoble)北部的加尔都西山中而得名。其名称源自法语chartreuse,英文译为charterhouse。1084年,由德国人的圣布鲁诺(St. Bruno ,约1032—1101)创立。以本笃会会规作蓝本,但会规更严格。第一座修道院为加尔都西大修道院;第二座修道院于1092年成立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的拉托雷(La Torre);12世纪,总计有38所加尔都西修道院,其中包括2所修女院,成立于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地;1521年,该会的发展达到顶峰,有195所修道院。1127年,修道院长盖谷斯·杜·查泰尔(Guigues de Châtel)制定第一部会规即《加尔都西会规(Consuetudines Carthusiae)》;1133年,得到宗教英诺森二世(Innocentius Ⅱ,1130—1143年在位)的认可。严格持守简朴的生活;禁食肉类;修士各居一小室,以便独自专务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只能在每周六聚谈一次;在每年的40天封斋期内,仅食面包与清水,故有“苦修会”之称;会员穿白衣。设有女修会。1378—1400年,该会发生大分裂。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以及后来,曾在各地遭到迫害。18世纪晚期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重大冲击。至20世纪初,加尔都西大修道院在以塞(Isēre)的修道院被法国驱逐出境,转往意大利的法尔内塔(Farneta)。1929年,修士重回蒙楚科斯(Montrieux)修道院。1960年末,法国、西班牙、波兰、意大利、德国、瑞士和英国约有25所加尔都西修道院,600位修士和在俗修士,140位修女和在俗修女。1950年,美国佛蒙特州的怀廷汉成立一所修道院。
创始人
圣布鲁诺 St. Bruno 约1032—1101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生于德国科隆。约1056年在法国兰斯城任神学教授和主教秘书。1080年入法国郎格勒隐修院。1084年在法国格雷诺布尔(Grenoble)创建加尔都西修会,以本笃修会规则为蓝本,订立更严格的会规。1089年任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Urban Ⅱ,1088—1099年在位)助手。1091年到意大利卡拉布里亚(Calabria)创建德拉托雷隐修院。
修道院
米拉弗洛雷斯加尔都西会隐修院
Charterhouse of Miraflores
西班牙古修道院。距布尔戈斯约4km,在阿兰松河南岸,隐现在白杨和榆树丛中。建于公元15世纪。具典型的西班牙伊萨伯拉时代建筑艺术风格,拥有珍贵古代文物。加尔都西会为天主教隐修院教派之一,1084年由法国人圣布鲁诺创立,因创始于法国加尔都西山而得名。修士各居一室,以便独自专务苦身、默想、诵经,终身严守静默,每年40天的封斋期内,仅食面包、饮清水以维持体力,故有苦修会之称。圣堂内修士唱诗班座位上的几何形图案用金丝嵌制,祭坛后面则为鎏金雕刻屏风,均采用从美洲大陆运回的第一批黄金,画面晶光景耀,金碧生辉,描绘的宗教故事和花纹图案,巧夺天工,反映了中世纪布尔戈斯的工艺水平。院内有卡斯提尔国王约翰二世、王后伊萨伯拉和王子阿方索的陵墓,均采用精美雪花石膏雕制而成,其中王子陵墓上的石膏全身雕像作合掌朝拜状,周围的镂空浮雕,线条流畅,工艺绝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21:24
目录
概述
修会及会规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