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猞猁又称山猫或大山猫,是食肉目猫科猫亚科猞猁属动物。其体色均匀一致,冬毛通常是浅黄灰色,带银白色或淡蓝色的霜斑,夏毛浅褐色,无斑点或只在四肢上有不明显的斑点;尾比山猫短,尾尖全部黑色;耳朵尖端有长长的黑色绒毛,脚端有宽厚的脚掌。
形态特征
加拿大猞猁,头体长76-106厘米,肩高48-56厘米,尾长5-12厘米,重量5-17公斤。雄性的体型要大于雌性,外表很接近
欧亚猞猁。毛皮茂密,呈银褐色,毛发尖端通常是白色的,宛如披了一层冰霜,身上的斑点隐约可见。有时带有黑色斑点。毛发的颜色常常是红棕色或者灰色,夏天的毛色更显红褐。偶尔还能见到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蓝色猞猁”。耳朵较大,耳尖上长有长长的黑色丛毛,面部下方还有一圈突出的胡须一样的颈毛。尾巴很短,尾巴尖端为黑色,为了适应雪地生活,加拿大猞猁除了长腿,还生有大大的脚掌,宽大的脚掌上覆盖着绒毛,如同雪地鞋,不但能支撑它的重量,还有助于它在雪地上行走。其中以纽芬兰亚种体型最大,它们甚至能够捕杀
驯鹿。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加拿大猞猁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而到5000米左右的高原。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主要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的针叶林和高山。
生活习性
加拿大猞猁是独居动物,行踪十分隐秘,通常在夜晚活动,活动区域很大。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它既可以在数公顷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擅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有占区行为和固定的排泄地点。它既可以再数公顷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10几千米而不停息。成年猞猁都有自己的领地,雌性的地盘有时和雄性相交错,不过雄性的地盘之间都是分开的。
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夜行性,活动隐蔽,听、视觉发达,会游泳。
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种
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10年出现一个高峰。除了野兔外,它猎食的对象还有很多,包括各种
松鼠、野鼠、
旅鼠、旱獭和
雷鸟、鹌鹑、
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
在捕捉猎物时,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所以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尤其是在夜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便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
捕食对象包括野兔、啮齿类和鸟类。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确定猎物的位置。在很多地区,它们只捕食美洲兔(雪靴兔)。加拿大猞猁的食物链是相当单一的,对于猫科动物来说这也十分少见。正因为对雪地野兔的依赖性,使雪地野兔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加拿大猞猁的种群数量。雪地野兔每10年数量会到达一次顶峰,加拿大猞猁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反之亦然。
分布区域
加拿大猞猁生活在北美广阔的森林地带,包括加拿大、
阿拉斯加,以及美国北部各州(华盛顿州、俄勒冈州、依阿华州和蒙大拿州的南部)。另外,居住在
纽芬兰岛上的加拿大猞猁也是它们的亚种之一。
繁殖方式
加拿大猞猁春季2-4月份交配,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妊娠期63-79天,每胎1-5仔,数量的多少一般取决于食物的充裕程度。幼仔刚出生时重198-212克,10-17天左右睁开眼睛,大约在24-30天的时候将学会走路。它们在大约3-5个月后完全断奶,但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吃肉了,刚出生的第一年和母亲待在一起,一般会到第二年才会离开妈妈。离开妈妈的小猞猁们为了生存有时会继续在一起生活几周甚至几个月。雌性达到生殖成熟在20-24个月,雄性在30 -34个月。野外猞猁的寿命大约12-15年。圈养状态下能活24年。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对加拿大猞猁构成最大威胁的仍然是人类。危险的陷阱、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持续侵占都会严重影响这种生物的生存。还有一个主要威胁是人类对其食物来源的猎杀,从狩猎执照的销售和屠戮报告统计的数字来看,人们每年猎杀1100万只兔子(这只是指在北美地区)。正因如此,作为加拿大猞猁主要食物来源的雪地野兔数量锐减。另外为了满足某些人类的毛皮贸易,也是它们惨遭杀戮的重要原因。
在加拿大,由于皮毛交易,在新不伦瑞克已经处于受危害,爱德华王子岛已灭绝,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猞猁是丰富的。1980年代后期在纽约州北部重新引进显然是不成功的,但在2002年科罗拉多州引进成功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