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功高
汉语成语
劳苦功高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劳苦功高”。
成语故事
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间,项羽率军攻破了刘邦派兵防守的函谷关,进驻鸿门,欲与刘邦一决雌雄。
当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而刘邦只有区区十万的兵力。项羽要进军灞上的消息传出后,其叔项伯深为其好友、时任刘邦部将的张良的安危担忧。他连夜飞骑灞上,通知张良逃走避祸。张良于是陪项伯去见刘邦。经过张良和刘邦的解释,项伯答应从中调停,并让刘邦第二天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次日,刘邦率领张良、樊哙和侍卫赴鸿门。项羽大摆盛宴款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识破了诡计后便拔剑起舞,以身体掩护刘邦。张良见形势不妙,速到营门外面找樊哙,说明了席上的情景。樊哙立刻一手握剑,一手拿盾牌护身,冲进营门,拉开军帐的帷幕,睁大眼睛看着项羽,怒发冲冠,连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羽大惊,按剑发问:“来客是谁?”张良为他们作了介绍,项羽随即命左右赐给樊哙一杯酒。侍者听罢便拿了大杯的酒,樊哙举杯一饮而尽。项羽又说:“赏他一只猪肘。”于是侍者又给樊哙一只生的猪肘。樊哙以剑为刀,以盾为案板,将猪肉切碎了大吃起来。项羽看了赞道:“真是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怕,区区一杯酒何足挂齿!”
“我还有几句话奉劝大王。”樊哙义正辞严地说,“从前,秦王残暴似虎狼,杀人惟恐不多,处罚人惟恐不重,因此天下人都反对他。楚怀王跟起义的将士约定说:‘谁先攻破秦军进入咸阳的,就当秦王。’现在沛公先攻破秦军,进入成阳,城里的东西丝毫也不敢动,等待大王到来。他派遣将士守住函谷关,本是防备其他队伍进出,以防意外。沛公这样劳苦功高,没有赏赐也罢了,大王反而听了谗言,欲杀有功之人,难道这不是继续走秦朝败亡的道路吗?大王不应该这样做啊!”
项羽听罢樊哙一席话,无言以对,只说“坐吧”。于是,樊哙便在张良旁边坐下。坐了片刻,刘邦托辞入厕,借机叫樊哙一起出去。刘邦意欲不辞而别,但又怕惹怒了项羽,正在犹豫不决之间,樊哙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率领樊哙和少数侍卫,从小路急忙赶回了灞上。
刘邦令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行,并把随身带来送给项羽的一双白壁和赠于范增的一双玉斗交给张良,由他代送。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到军中,才对项羽说:“沛公不胜酒力,先行回去了,特意托他送给大王白璧一双,赠于范增玉斗一双。”项羽别无选择,只好收下玉璧。
范增大为恼火,拔剑击破玉斗,冲着项羽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来夺取将军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无疑了,我们等着当俘虏吧!”
成语寓意
鸿门宴上,杀机暗藏,虽是宴会,实为战场。在这一场战争中,胜者无疑是刘邦。“劳苦功高”的刘邦未在鸿门宴中被杀,所以后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书中刘邦的遭遇告诉人们,无论付出多少汗水,获得多少成就,都不能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纷争,在危难时化险为夷。
成语用法
该成语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代·茅盾子夜》:“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近代·赵尔巽清史稿·阿济格传》:“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餘里,劳苦功高。”
参考资料
劳苦功高.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08:24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