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拼音:w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说像刀上有血的样子;一说像切削的样子;一说像弓弦振动的样子。勿常用于表示劝阻、禁止,作否定词。也用于一般否定,相当于不。
文字源流
“勿”始见于甲骨文(图1-4)。其构型或正或反,中间疑似“刀”字,旁边有二点或三点。西周以前,两点或三点的字形均可看到,但三点的字形较为常见,但自春秋以后,两点的字形逐渐占据优势。从秦代开始,点笔逐渐拉长,与像刀锋形的一笔均变为撇笔。汉代的隶书与现代的楷书字形已经十分接近。
“勿”的构型和本义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勿”是“
刎”的初文。字形从
刀,刀周围的几点代表宰杀牲畜所沾的血滴形,本义是割。
2.“勿”字从刀,周围几点代表刀割东西而沾附于刀上的碎屑,这些碎屑往往是无用之物,所以“勿”字本义当“不要”讲。
3.“勿”字从
弓,旁边几点表示弓弦的振动,引弓而发箭则弓弦拨动,故而“勿”本义指拨动弓弦。后借其声表否定词。
许慎《
说文解字》认为“勿”字的本义是州里召集民众的旗帜,是“𣃦”的异体字。勿字在古籍中没有“杂帛旗”的用例。如果将𣃦字作为正体解设,则顺理成章。许氏把勿字作为正字头,误作“杂帛旗”解。其原因盖为:当时的文字学家把篆文勿字误解为表示有曲杆、杂帛、三游的一种旗帜了。许慎编撰《说文解字》时,只得依篆说解,至于杂帛为何在勿字中不见则无法交代,从而导致将勿字立为部首,𣃦字作为重文而不予详细解释,并将易字误人勿部加以曲解。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九下】【勿部】文弗切(wù)
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凡勿之属皆从勿。
𣃦,勿或从㫃。
【注释】趣(cù):催促。
说文解字注
“州里所建旗”注:九旗之一也。州里当作“大夫士”。《周礼·司常》:“大夫士建物,帅都建旗,州里建旟。”许於旟下既偁“州里建旟”矣,则此偁“大夫士建勿”,必也。盖亦一时笔误耳。《大司马》:“乡家载物。”注云:“乡家,乡大夫也。”《乡射礼》:“旌各以其物。”注:“襍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注:“襍帛为物,大夫之所建也。”文弗切,十五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字。亦有借为没字者。《礼记》:“勿勿乎其欲其飨之。”勿勿即没没,犹勉勉也。
“象其柄”注:谓右笔也。
“有三游”注:谓彡也,三游别於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遊。
“襍帛,幅半异”注:《司常》曰:“通帛为旟,襍帛为物。”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无饰。襍帛者,以帛素饰其侧。白,殷之正色。凡九旗之帛,皆用绛。”按,许云“幅半异”,直谓正幅半赤半白,郑则云“以素饰侧”,《释名》则云“以襍色缀其边为翅尾”,说各不同,似许为长。
“所㠯趣民”注:趣者,疾也。色纯则缓,色驳则疾,故襍帛所以促民。
“故遽偁勿勿”注:遽,《韵会》作“宂遽”二字。“偁”旧作“称”,今正。凡宂遽偁勿勿,此引伸假借。子下曰:“十一月阳气动,萬物滋,人以为偁。”亦是此例。
“𣃦,勿或从㫃”注:经传多作物,盖𣃦之譌字。
康熙字典
【子集下】【勹部】勿;部外笔画:2
(wù)《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文拂切,音物。《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集韵》或作𣃦。
又通作物。《周礼·春官·司常》:九旗杂帛为物。
又《玉篇》:非也。《广韵》:无也。《增韵》:毋也。《韵会》: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为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义。《论语》:非礼勿视。朱注:勿者,禁止之辞。
又《韵会》:悫爱貌。《祭义》: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注:犹勉勉也。
又《六书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后人加牛以别之。
又《颜氏家训篇》:书翰称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残缺者。及考《说文》,乃知怱遽者称为勿勿。《东观馀论》:今俗勿中加点作匆,为怱遽字,弥失真矣。
(mò)又《正韵》莫勃切。音没。扫尘也。《礼·曲礼》:䘏勿驱尘。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勹”首撇起笔于竖中线上端左侧,收笔横中线,㇆(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方,竖钩段向左下斜行,钩尖轻抵竖中线。第二、三撇与首撇撇势平行,三撇撇尖上下对齐。竖起笔高于首笔,收笔低于撇笔。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