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子坪镇,隶属于
陕西省
延安市
安塞区。地处安塞区西北部,东与
坪桥镇接壤,南与
建华镇相邻,西与
招安镇毗邻,北与
镰刀湾镇相接。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0千米,区域总面积317.31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因镇人民政府驻化子坪村得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设六区。
1956年3月,改化子坪区。
1958年8月,撤区改为化子坪乡;同年9月,改为黎明公社;同年12月,并入子长县,更名化子坪公社。
1961年9月,复属安塞县。
1983年9月,改设化子坪乡。
1998年8月,改设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辖化子坪、张岔、石山、杨园、西沟、老庄沟、梁河、洞湾、黑泉驿、砭山、油房坪、周河、芦草砭、河西沟、贺庄、子坊坪、红嘴、白畔、曹渠、嘴头峁20个行政村;下设10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化子坪镇辖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化子坪村前街。
地理环境
化子坪镇地处
安塞区西北部,东与
坪桥镇接壤,南与
建华镇相邻,西与
招安镇毗邻,北与
镰刀湾镇相接。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0千米,区域总面积317.31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辖区总人口1523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824人,城镇化率71%。另有流动人口8040人。总人口中,男性7892人,占51.8%;女性7345人,占48.2%;14岁以下3218人,占21.1%;15—64岁10172人,占66.8%;65岁以上1847人,占1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8人。
根据安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化子坪镇
常住人口为10433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40%;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3.06%,女性占46.94%,性别比为113.05;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9.89%,15-59岁占62.70%,60岁及以上占17.41%(其中65岁及以上占11.47);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
经济
综述
2011年,化子坪镇
财政总收入930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1万元,比上年减少33%。税收收入完成2450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农民人均纯收入6832元。
第一产业
2011年,化子坪镇
农业总产值1.4053亿元,实现增加值287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52万元,林业产值0.152万元,畜牧业产值2286万元。农业
耕地面积4.32万亩,林地面积8万亩,林果面积1.86万亩(其中苹果1.8万亩)。2011年,化子坪镇
粮食生产0.8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作物、蔬菜。2011年,化子坪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48万亩,产量0.04万吨;蔬菜产量2万吨,产值0.17亿元。
2011年,化子坪镇水果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0.15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8万亩,苹果挂果面积0.03万亩。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化子坪镇生猪出栏1683头,年末存栏1557头;羊出栏2018只,年末存栏5947只;家禽饲养量8600羽,年末存栏11500羽。2011年,化子坪镇生产肉类150吨,禽蛋产量80吨。
第二产业
2018年,化子坪镇有
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
第三产业
商业外贸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有
商业网点650多个,从业人员2634人。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
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比年初增加3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比年初增加6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00万元,增长3.4%,比年初增加200万元。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文化事业单位1个;数字电影公司1个,年放映数字电影60场;村文化室21个,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图书室1个,藏书1万余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腰鼓、剪纸、农民画等。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全镇有线电视网络光缆线路120千米,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8.8%,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6.7%。累计完成覆盖20个村、3028户、14873人的“村村通”建设任务。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718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1所,在校生1239人,专任教师71人,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60人,专任教师7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有专业技术人才1837人,经营管理人才734人,技能人才36人,农村实用人才3784人。组建各类技术服务队2个。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化子坪镇有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
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20个,病床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1.3张。专业卫生人员46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
历史文化
黑泉驿石窟
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镇黑泉驿村,距县城40千米,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米,高4.5米。
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有观音菩萨1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左手拄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手牵巾。右脚弯落在台座上,左脚轻踏莲花。侧身坐在长方形的台座上,显示出神态温柔而飘逸的样子。窟室右壁上方残存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1尊观音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螺髻,有着羊肠通肩式袈裟,有着敷搭式袈裟,周围有彩绘祥云;观音造像,头戴高花冠,冠中有一小化佛。脸部残缺,披帛绕后颈前垂,身着羊肠通肩袈裟,左手柱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半结跏依坐,俨然一个贵妇人形象。下为2尊菩萨残像,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花坐上,上体半裸,露出丰满躯体,肩披帛,胸饰璎珞。左壁下方有3尊造像,均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着敷搭式袈裟,下着大裙,衣纹有厚重之感,但线条流畅不乱。余造像均毁。
秦驰道旧址
秦驰道之一上郡道贯穿化子坪镇,其中在化子坪村、冯岔村留下较为完整的遗址。秦直道在安塞区境内总计长65千米。
秦直道由志丹县杏河镇曹老庄村北关道山进入安塞区王瑶乡境内后,即下山,沿着鹰嘴子沟南侧二级台地,经圆峁、背台、草圈台,过杏子河支流岔路川,又经后陵湾,在枣树阳湾上山,经堡子山、阳山湾、桃嘴崾峻、卧虎湾、圣人条等地,进入化子坪乡红花园。这一段直道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路面多被冲成沟壑,但路迹依稀可辨。保存较好的是堡子山南侧一段,路面残宽10—25米不等。王窑乡境内现存秦直道约6千米。
出王窑乡圣人条后,经红花园、白家畔、扣腰崄、杀人崾峻、七墒地崾峻、同沟等地,过延河支流新庄沟水。在新庄沟北岸的河西沟以西,直道路线分为东、西两条。东边一条经哈巴崾崄到达冯岔村。路线较直,但坡度较大。西边一条经阳山梁村,路线呈弧形,但坡度较平缓。两条路线在冯岔村交汇。到冯岔后,直道即沿着延河西岸二级台地向北延伸,经徐家坪进入镰刀湾境内。化子坪乡境内秦直道长约30千米。河西沟以南一段直道路面保存较好。杀人崾崄一段修凿的垭口宽达55米,一般路面宽18—30米左右。
由徐家坪北上进入镰刀湾乡境内后,仍沿着延河西岸二级台地延伸。在罗居村南过延河,沿着张家沟西侧台地北上;经石窑滩、康家河等地,在前火石涧上山,沿着山梁北上,经麻地渠,到达鸦行山。此段直道长约20千米,在鸦行山凿有一深70多米、宽16—20米、长70米的巨大垭口。镰刀湾乡一段秦直道路面因水土流失,破坏严重,但走向基本清晰可辨。
穿过鸦行山后,在王家湾乡黄草塌村西北拐了一个弯,复入镰刀湾乡境内。经宋家洼,在宋家洼东北和王家湾乡丁嘴梁西北处复入王家湾乡境内,继续向北延伸,进入靖边县小河乡郑石湾村境内。此段秦直道长约9千米。直道路面最宽处36米,最窄处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