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短纤维俗称“短纤维”、“短丝”。
化学纤维成形后再切成一定长度所得的制品。按粗细积长度的不同,可分为棉型短纤维(俗称“人造棉”)、毛型短纤维(俗称“人造毛”)和中长型短纤维(简称“
中长纤维”)。可在棉、毛等纺纱机上纯纺,或同棉、毛等纤维混纺。
1.化学纤维纯纺与混纺化学纤维纯纺是指单一品种
化学纤维进行纺纱。单一品种化学纤维由于生产厂和批号等的不同,染色性和可纺性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也应注意合理搭配。
在国产化学纤维和进口化学纤维并用的情况下,宜采用混唛纺纱。混唛即不同
化学纤维厂、不同批号的同品种化学纤维搭配使用,逐步抽调成分。混唛可做到取长补短,以保证混合原料的质量稳定,减少生产波动。但是混唛对混合的均匀性要求较高,混合不匀会造成纬向色档以及匀染性差的缺陷,严重时织物经向出现“雨状条花”疵点。因此,纺织厂在大面积投产前常将不同批号、不同国家的化学纤维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染色对比,按色泽深浅程度排队,供混唛配料调换成分时参考。如果长年由某化学纤维厂对口供应原料时可采用单唛纯纺,这样不易产生染色差异。除单一化学纤维纯纺外,还有不同品种化学纤维的混纺,在衣着方面主要有涤粘、涤腈等化学纤维混纺。
2.
化学纤维与棉混纺化学纤维与棉混纺,产品不但具有化学纤维的特性,也有棉的性质,应用较广泛。如涤棉、腈棉、维棉、粘棉混纺。选用化学短纤维长度为36-38mm。由于化学短纤维整齐度较好,单纤维强力较高,为确保成纱条干均匀,则要求选用的原棉长度长、整齐度好、品级高、成熟度好且细度适中。生产超细特化学纤维与棉的混纺纱,常用长绒棉;生产细特化学纤维与棉的混纺纱,可选用细绒棉。为了提高化学纤维与棉的混纺产品的质量,保证正确的混纺比,一般化学纤维与棉混合回花不在本特纱内回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纤维进行混纺时,即使混纺比相同,但若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性质差异较大,会使纤维在成纱中的分布情况不同,得到不同性质的混纺纱,使织物的手感、外观、耐磨等性质有明显差异。如果较多的细而柔软的纤维分布在纱的外层,则织物的手感柔软;如果较多的强度高、
耐磨性能好的纤维分布在纱的外层,则织物耐磨。因此,研究纤维在混纺纱截面内的分布,使纤维转移到所需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纤维长度对转移的影响选用细度相同、长度不同的
化学纤维进行混纺时,因长纤维容易被罗拉钳口握持,而另一端承受加捻,在纺纱张力存在的情况下,有向心压力,使纤维向中心转移;而短纤维离开钳口后,受张力控制较弱而被挤到纱的外层。
2.
纤维细度对转移的影响两种纤维混纺,如长度相同,细度不同时,因细纤维抗弯强度小,加捻时容易向纱的中心转移,而粗纤维易向纱的外层转移。
3.纤维截面形状对转移的影响
天然纤维有固定的截面形状,但化学纤维可制成任意的截面。有圆形、三角形、五叶形、工字形、六边形等不同截面。当截面不同的纤维混纺时,抗弯强度小的纤维易向纱的中心转移,如用圆截面和三角形截面的纤维混纺,由于圆截面纤维抗弯强度比三角形小,故易处于纱的内层,而三角形截面的纤维易分布在纱的外层。除上述性质外,纤维的初始模量、纤维的卷瞳等也影响纤维的转移。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转移,除受纤维本身性状影响外,还与纺纱工艺、纺纱特数、混纺比等因素有关,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紧密纺纱时,纤维内外转移能力较小,分布较均匀。
化学短纤维的品质评定项目可分为物理机械性能和外观疵点两个方面。物理机械性能一般包括: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细度偏差、长度偏差、超长纤维率和倍长纤维率、卷曲数、回潮率等。由于化学纤维的品种繁多,分级标准中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增加一些其他指标,如
粘胶纤维增加湿断裂强度、
钩接断裂强度和残硫量,涤纶纤维增加
沸水收缩率等。外观疵点一般包括:硬块、并丝、硬丝和粗丝等。粘胶纤维还要增加油污纤维和黄纤维两项。化学短纤维的分等是根据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外观疵点的检验结果,按规定要求评定的,并以其中最低的一项作为这批产品的等级。化学短纤维一般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低于三等者为等外品。
涤纶短纤维多增加优等一档。
纺织纤维即长丝,这种长丝可以不经代价大、而又繁重的各个纺纱过程,即可织造成布,但是这里却仿效天然纤维,按棉、毛或
亚麻纤维的长度,将长丝切段。然而,这种荒谬的工艺看来暂时还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