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结构学说起源于18世纪的
欧洲,原子价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为
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建立的创造了先决条件;凯库勒提出了“原子数”的概念为化学结构学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凯库勒和库帕的学说,为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肖莱运用了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奠基了现代的科学的有机化学;化学结构学说创立过程圆满结了。
历史背景
18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工业发展速度极快,随之而来的是工业中所谓的“废料”的利用问题日益亟待解决,近代有机化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创立和发展的。
在有机化学中,原子价概念的形成和确立,是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建立的先决条件。早在1850年左右,英国化学家弗兰克兰研究了金属有机化合物,他在研究中发现,在一些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有机基团的数目与金属原子的数目之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提出,金属与其他元素化合时,具有一种特殊的结合力。
原子数的提出
1857年,
凯库勒提出了“
原子数”的概念,他指出,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与某一元素相化合的其他元素的原子的数目,取决于各成分的亲合力值。这里所谓的亲合力值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原子价。凯库勒指出了一些元素的原子价,其中碳的原子价为四价。凯库勒在这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858年,凯库勒重申了碳是四价的学说,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碳原子间以价相边成链状的学说。他在实验中考察了几种最简单的碳的化合物,如:沼气、
氯甲烷、四氯化碳、
氯仿等。他发现,化学上认为最小量的一原子的碳,总是和四个原子的一价元素或两个原子的二价元素相结合。这使他得出了碳是四价的概念。
对于碳原子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学说,凯库勒是这样解释的:“对于含有几个碳原子的物质,我们必须假定硫原子的亲合力不仅有一部分与其他种类原子结合,而且各碳原子彼此之间也可以结合而排成一线。”,由以上这种假设,他认为,在两个碳原子的2*4个亲合力单位中,最可能的是一个碳原子的一个单位亲合力用在两个碳原子的结合上,就只剩下6个单位亲合力通够用在两个碳原子结合上,就只剩下6个单位亲合力能够用于其他元素的结合上了。换言之即,两个碳原子组成的基团c2是具有6个亲合力的单位的,可以和一价元素的6个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1861年,凯库勒在《
有机化学教程》一书中运用了“香肠式”结构式来描绘有机化合物。
无独有偶,英国化学家库帕于1858年,也独立地提出了碳是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莲状的学说。他采取以下的式子来描绘有机化合物结构。
CO…OHCO…OHCO…OH
…H2H2H2C
C…H3C…H3H3…C
甲醇乙醇乙醚
库帕那时采用的原子量O=8,如果O=16,上图式中所有相连的两个氧原子都应改为一上氧原子,这就与我们现在用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相当接近了。
结构理论
凯库勒和库帕的学说,为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关于“
化学结构”这一概念,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为化学家所采用了,到60年代,又得到了新的发展。1861年,俄国化学家布特洛夫在《论物质的化学结构》这一报告中,强调了“化学结构”这个概念。他指出,假设任一化学元素都有化学亲合力值,这一值可能无限亦可能有限,化学原子借这种力来形成物质。
布特列洛夫建议将这种化学关系,用“化学结构”一词来表示。并且,他认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一方面可以依据分子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则可以根据性质和化学反应而推测分子的化学结构。由此,人们就可能用化学方法来认识和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布特洛夫曾预测并合成了一些有机化合物。如异丁烷。
在1860年前后,虽然
弗兰克兰、
凯库勒、库帕和
布特列洛夫等人在化学结构理论的建设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这时,这种新理论和概念还很不完备,甚至有一些漏洞。摆在面前的拦路虎有两个:其一是具有CnH2n+2代数式的烷烃是否存在着两大异物系列:一是碳原子的四个价键是否相异。
这两大难题在1864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擒虎人”是德国的有机化学家肖莱马。肖莱马是
马克思和
恩格斯的革命战友,在自然科学方面,他自觉运用了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恩格斯评价肖莱马为“现代的科学的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肖莱马批判地继承了布特列洛夫等人的见解,并加以严格听分析筛选。在实验中,他采用了纯度较高的样品。经过认真审慎地研究,肖莱马发表了《论二甲基和氢化乙基的同一性》这篇著名的论文,肯定地指出所谓“二甲基”和“氢化乙基”实为一物,即C2H6,从而排除了一个假想的烷烃系列,并证实了碳原子的四个化合物的等同性。
至此,近代有机化学中的化学结构学说的创立过程圆满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