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首都剧场内。2007年6月12日对外开放。
博物馆简介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四层,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戏剧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该馆集馆藏、研究、展陈功能于一 体,包含序厅、历史厅、人物厅、剧目厅、交流厅、学术厅、观众厅、舞美厅、多功能厅。丰富的图片、文稿以及舞台美术模型、服装、道具构成展陈主体,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艺半个多世纪的建院历史,以及
曹禺、
焦菊隐等剧院奠基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重点介绍了人艺所排演的近300部作品中的经典剧目、舞台美术、剧院与观众、理论建设等内容。
博物馆并辟有艺术家走廊、演员墙、作家墙等,展示出创造人艺历史的几代艺术家的形象。博物馆有藏品近15万件,其中曹禺、焦菊隐先生的创作手稿,
郭沫若、
老舍、
沈从文先生参与剧目创作过程的往来信函,表演艺术家朱琳、
于是之等人撰写的创作日记等均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类戏剧专题展、
学术研讨会、艺术研究书籍出版等活动,增进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和交流,为话剧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研究
空间。
主要展厅
序厅
来到这里,
欧阳山尊先生题写的馆名在进门处抬头可见。走进这道门,便走进了北京人艺55年厚重的历史之中。
在序厅里,话剧
《茶馆》的大幅剧照十分抢眼。许多老北京长时间驻足在剧照前,细细回味这出话剧的味道。剧照旁边有个小玻璃盒子,里面放着的是焦菊隐先生当年导演话剧时用的铃。这个铃其实和西餐厅或者大酒店前台叫服务员用的手铃一样,“啪”
地按下去就会有一声清脆的响声。戏剧博物馆馆长陈秋淮介绍说,排练的时候,焦导就通过这个铃声来告诉演员的开始和暂停。在序厅右侧的墙上,按年代排列着人艺55年来排的300多台戏。陈馆长介绍说,展厅正中央有一块木地板,1984年到2004年间首都剧场的话剧演出都是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的。英若诚、于是之、朱琳这一代人艺老艺术家,在这个舞台上走过了他们的黄金时代。而
濮存昕、
宋丹丹、
徐帆这一批当红的人艺明星,都是在这块地板上成长起来的。当然,这块地板还远远代表不了人艺55年走过的历程。在这个面积1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无法一一展示这些戏剧文物,陈馆长和老人艺工作者们通过投票从中精选了43台剧目和2000多件藏品。
人物厅
人物厅里展示着的人艺话剧大师们的许多珍贵文物和书稿。除了曹禺先生,还有焦菊隐、欧阳山尊等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介绍。《日出》是
欧阳山尊在北京人艺建院后排演的第二个重要剧目。他作的《〈日出〉导演计划》被收藏在展厅中。“喜闻乐见不等于迎合,要考虑剧场效果,使观众于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是焦菊隐先生1963年年初为一篇论文所写的提纲中的一句话。提纲名字就叫《论民族化》,戏剧本是舶来品,尽管进入中国已百年,但是戏剧民族化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焦菊隐先生从一开始,就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正是这些艺术家们一起为北京人艺奠定了厚实的艺术文化基础,指明了人艺的发展方向。他们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陈秋淮馆长实在说不出到底谁的文物算是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定要说,“应该是人艺的这些戏剧大师们。”她说道。
剧目厅
剧目厅展示的是人艺55年最经典最有代表性的剧目的照片、道具、服装等。精选出来的如《日出》、《骆驼祥子》、《蔡文姬》……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戏剧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解。在橱窗中可以看到老一辈人艺工作者
排戏时的导演手记、演员日记,那个时候演员每天都要写下自己对角色的体验心得,导演也要认真记下排练时的情况和想到的问题。
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
叶子扮演的丁四嫂、罗世刚扮演的冯狗子、李晓蓝扮演的王二春……这些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都有他们的扮演者在台下一本本厚厚的日记做思想的支撑。
舞美厅
展厅中《带枪的人》演出服装是早期人艺戏剧工作者聪明才智的一个表现。陈馆长介绍说,在早期的艰苦条件下,工作者制作服装道具都要煞费苦心。北京人艺1957年首演的前苏联戏剧
《带枪的人》是一部带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主流戏剧。出于特定年代的舞台表现需要,当时秉承严格的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北京人艺,必须要在舞台上搬演出
苏维埃革命期间的全套场景,以便令当时对苏联影片无比熟悉的观众们完全信服。根据当时的情况,全剧仅群众演员的几十身呢子大衣就是个问题,这些大衣制作起来耗时费钱,而且仓促间去哪儿能买到那么多呢子布料呢?服装制作组的师傅们开动脑筋,反复商量,终于发现了一种成本低廉、简单易用的“呢子”布料,他们选用麻袋布、棉绸等便宜的面料,染色后加衬里制成军装,上台在灯光的作用下,效果非常好,甚至显得比真正的呢子毛料制成的服装效果还要好,因为麻袋布纹路粗糙,加上衬里后挺阔板实,比纹路细致、相对柔软的呢子要更适合制作舞台服装。
特别文物
周总理批示
周恩来总理关于首都剧场的批示文件被放在历史厅醒目的位置。这是一封欧阳山尊先生写给韦明的信,信头有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交齐商办”。这封信背后是周总理关心北京人艺剧场建设的一段故事。陈秋淮馆长介绍说,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刚刚成立时,没有自己的剧场。北京人艺开张的四个小戏(《喜事》、《夫妻之间》、《麦收之前》、《赵小兰》)是在今天的大华电影院(1945年以前叫“光陆电影院”)首演的。当年大华电影院的照片在旁边的展板上还能看到。1953年,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北京市副市长
张友渔、
吴晗联名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申请建造话剧专用剧场。当时初步设想打造一个可容纳900位观众的小剧场。地址就选在了王府井大街22号。后来,总理特地请来曹禺、焦菊隐和欧阳山尊三位人艺负责人详谈剧场建设的问题。总理认为应该建一个可容纳1200人的大剧场。于是几位先生回去找来设计师,预算成本做成报告。最后委托周总理的秘书韦明转呈报告的同时,附上了欧阳山尊给韦明同志的信。“交齐商办”,这里的“齐”指的是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
齐燕铭。
曹禺书房挪进博物馆
在人物厅里,最重要的就是曹禺先生的书房了。在这个小房间里,曹禺先生当年书房里的所有摆设都原封不动地挪到了这里,包括木制的地板和书柜里的书,这些书多得垒到了书架的顶部。书桌上的台灯是老式的普通台灯,曹禺先生的眼镜还摆在文案上,椅子上还厚厚地垫着松软舒适的坐垫,一切显得祥和安宁,好像先生只是出门遛弯儿了,随时都可能回来坐下继续创作……先生的成名作都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来他写了很多戏的开头,但是也总停在了开头。看了这几行话,仿佛明白
曹禺先生一生对于人性的执著探索和追求。这位以写悲剧著称的剧作家自身的悲剧也许比他笔下的悲剧更令人惋惜。书架左侧的一个展示柜里有一张纸,上面是曹禺先生1990年为《曹禺戏剧活动65年展览》写的说明书:“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似乎这不仅是为一次展览而做的说明书,也是先生创作话剧的心得和解释。
参观信息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交通路线:乘103、104、803、420路灯市西口站下或112、111、109、846、812、855、810路美术馆站下。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10:30-19:30(周一闭馆,19:00停止入场)票价:成人 5元 学生 2元(持本人学生证购票参观)
2022年10月30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正式恢复对外开放。
2022年11月22日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暂时闭馆。
2023年1月12日,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发布公告,宣布自2023年1月17日起恢复开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30~19:00,18:30停止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