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简称“北农”,位于
北京市,是北京市属本科院校,由北京市三委两局共建;入选国家首批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北京市属高等学校“
2011计划”。是国家“
973计划”、“
863计划”承担高校;学校“北农科技园”被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
历史沿革
1956年,通县农业学校创建,隶属于
河北省,是一所
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当年招收学生400名,均为作物专业,分成8个教学班授课。由于新校舍尚未竣工,该届学生于9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焦农场报到开学。11月,校址由石家庄迁至通县管庄。
1957年,在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在北京南苑东高地建立,隶属北京市农林水利局,主要任务是为北京市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培养农、林、牧、水利和经营管理人才。
1958年4月,河北通州专区划归北京市。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划归北京市。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学校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
1959年6月,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决定新校址选在昌平县朱辛庄。
1961年3月,新校址竣工,北京市农业学校由朝阳区管庄迁至北京市昌平县朱辛庄。
1965年3月,北京市在北京市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半农半读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设有农学系、果林系、畜牧兽医系、农业经济系、农业机电系5个系,9个专业。
“文革”期间,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停办。
1969年,上半年,学生中的中专生按“社来社去”原则,回到各个区、县;本科生都到部队锻炼;教师、干部随市直机关下放到郊区、农村,还有一部分教师、干部随家属迁到外地;校内工人重新分配。
1977年1月,北京市农林局党组向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提出筹办北京农学院的建议。
1978年6月,北京市委决定恢复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改名北京农学院,并报请国务院批准。12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农学院。
1983年,北京农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北京农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2003年,北京农学院获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北京农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
2006年10月,北京农学院举行五十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2008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李源潮同志曾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
2012年9月,北京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与北京农学院正式签署共建协议。
2014年10月,北京农学院入选第一批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发《关于批准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等628个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北京农学院“
北京北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申报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
2016年10月,北京农学院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活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康森出席庆祝大会。
2017年,北京农学院取消专科招生。
2018年4月26日,北京农学院获得首批
中关村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
2021年5月15日,成为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2年3月,北京农学院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4年9月5日,北京农学院举行动物医学院成立大会。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北京农学院的都市农林学交叉学科平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1个
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开设38个
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580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农业部神农领军英才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8人,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入选9人,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与岗位专家8人,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7人,北京市教学团队带头人4人,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创计划)9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2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30人,北京市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园艺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园艺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级学科列入北京市博士点建设计划。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有2个国家级和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1个国家级、5个北京市级、338个校级签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内实践基地。
2023年12月,北京首家导盲犬培训基地揭牌,位于北京农学院农场,学校将为基地持续培育和储备专业师资队伍。
2014年11月,北京农学院所主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0余项。
对外交流
根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农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7个国家的32所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与英国
哈珀亚当斯大学、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分别开展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食品质量与零售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管理)3个本科专业“3+1”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
皇家农业大学、
诺森比亚大学、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开展了涵盖22个本科专业的“3+1”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
麻布大学、波兰波兹南大学开展了研究生交流学习项目。
获得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止2024年5月,学校主持或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800余项,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00余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2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
北京农学院学报》是北京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93年开始出版,1987年成为半年刊,1997年改为季刊,曾获Caj-cd规范获奖期刊。其已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国期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AINFO信息》。为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兽医、园林科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等农业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简报等。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纸质图书867569册,生均图书100.68册,电子图书2380895册,电子期刊、图书数据库62个。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
中文名称:北京农学院
字体:毛体手书体
简称:北农
英文缩写:BUA
校徽
内涵:学校的校徽主体造型采用同心圆环图形,型似充满动感的车轮,寓意着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两圆环之间上半部分为学校中文毛体手书体名称,下半部分为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标识内心设计以麦穗与书籍组合成造型图案,其下方为学校办学起始年份“1956”;麦穗象征着农业,书籍象征着知识,麦穗与书籍的组合寓意北农学子扎根于知识的土壤,汲取知识的力量茁壮成长;图案的颜色采用浓绿色,寓意为生命和希望。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笃行博学尚农
校训整体涵义:厚德笃行,意在强调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期望师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德立身,注重实践,用以倡导尚德重行的育人精神。博学尚农,旨在突出学校“以农为本、博采众长”的教育思想,要求师生重视农业、关注“三农”,掌握广博知识,积淀深厚学问,用以培养宏达广识的爱农求知情怀。二者密切相联、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德才兼备”与“知行合一”的全面要求和完整统一,与学校“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和复合型应用型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
校歌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根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约1000亩,包括校本部、东校区、北校区、大学科技园市场。另外,学校建有千亩大学科技园农场、万亩大学科技园林场,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有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和全塑胶标准田径场等体育设施。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