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
科学技术与社会。
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最初是冶金史编写组,先后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4年,学校充分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成立了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扩展了研究方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
研究所于1991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颁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
历史沿革
早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整理编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精神,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在图书馆长胡庶华教授(解放前曾任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校长)主持收集整理大量古籍中有关采矿、冶金的文献资料,为中国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1974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了冶金史组,利用已有的古籍与文献资料,开始进行冶金史的研究。与此同时,柯俊、杨尚灼教授等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委托,对出土的商周时期重要文物进行了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自此,在柯俊教授的指导下,采用文献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始了系统研究我国冶金与材料史的工作。
1977年,冶金部科技司为中国冶金史的编写、出版提供了经费,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的数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研究编写工作。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想了解编著高质量的中国冶金史及其对文明发展的作用,需与各考古文博单位合作对冶金遗址和遗物进行大量深入的科学研究。
1981年冶金史组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冶金史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4年,学校在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内相关资源,成立了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2008年,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
历任所长(主任)有丘亮辉教授、韩汝玢、孙淑云教授、梅建军教授,曾任副所长(副主任)的有韩汝玢、吴坤仪、孙淑云。现任所长潜伟教授,副所长李秀辉副教授、章梅芳教授。
学术梯队
研究所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教授领衔,6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组成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3名教授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梅建军教授受聘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同时还聘请了包括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何丙郁教授、剑桥大学考古学系伦福儒爵士等在内的十多位兼职教授。如今,研究所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培养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生最多的机构之一,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培养出的博士、硕士,大部分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传媒机构和政府机关工作,成为业务骨干。
研究方向
研究所设有冶金与材料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传统工艺、科技与社会等研究方向,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现已经成为世界冶金考古的重要学派,现承担着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课题等科研课题。2005年,随着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迁入新建的冶金生态楼内,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善。
合作交流
国际
本学科长期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院、李约瑟研究所、德国考古研究院、日本国立民俗历史博物馆等有关机构签有合作协议。
国内
研究所与国内各科技史、文物考古单位关系密切,合作进行了多项研究课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国内大部分省级考古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
参考资料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11
历史沿革.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11
最新修订时间:2021-04-08 13:29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