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北京童谣)
北京市宣武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童谣(北京童谣),北京市宣武区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国童谣(儿歌)的历史十分悠久,《列子·仲尼》篇已有关于童谣的记载。
北京童谣是中国北方地区童谣的代表。自清代开始,北京已有儿歌抄本在民间流传, “百本堂”“别梦堂”抄本《北京儿歌》收有儿歌74首,包括《小白菜儿地里黄》《小耗子,上灯台》《拉大锯,扯大锯》等篇目。
1896年,清末意大利驻中国使馆官员韦大利编辑出版《北京儿歌》,共收入北京地区流传的童谣170首。
1900年,美国人何德兰编辑《孺子歌图》,共收录152首北京童谣。
1918年,北大《歌谣》周刊创刊,知识界兴起了一股收集民间歌谣的热潮,民俗学家们纷纷采集家乡的歌谣,北京童谣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1923年,张国璘编选油印本《北平儿童歌谣集》,这是最早的系统收集北京童谣的合集。
新中国成立后,作家和民间艺术家创作的新时代儿歌成为儿童传唱的主要内容,北京童谣的整理和研究长期陷入停滞。
文化特征
内容分类
北京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或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
表达内涵
北京童谣有相当一部分体现的是老北京民俗风情,如童谣《腊八粥》: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该童谣描述了腊八节前后的风俗习惯;另一类童谣内含讽喻,如在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孩子们在抽陀螺时爱唱:“抽汉奸(即陀螺),抽汉奸,杂和面儿卖一千”,该童谣是穷苦百姓借孩童之口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还有一种常见的,即用孩童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采取了大量的夸张搞笑手法唱出,如童谣《颠倒歌》:“南北大街东西走,十字街头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倒让砖头咬了手,有个老头才十九,喝着藕来就着酒,从小没见过这宗事,三轮拉着火车走”。
节奏句式
北京童谣的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且有一定的韵律。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押韵,包括双句押韵、句句押韵、每两句一押韵等押韵方式。如《东直门挂着匾》《大头儿大》《一园青菜成了精》《过水面》《风婆婆》《金箍噜棒》等。
因为童谣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北京童谣声韵活泼,句式自由,一般句式较短,以三字句多,喜用儿化音。如童谣《小姑娘》:“小姑娘,作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条。扎花儿裙子,绣花儿袄。”由于形式简单,形象生动,北京童谣不但可以用口唱,还可以边唱边游戏,从而在寓教于乐中起到训练儿童的口才,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的效果。
表现形式
北京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如《谁跟我玩儿》属于顶针格童谣:”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胡萝卜尖儿》属于问答歌童谣:“狼抱柴,狗烧火,兔子上炕捻饽饽。你一个,我一个,花猫呐?上树了。树呐?锹刨了。锹呐?换枣吃了。枣核儿呐?水冲跑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北京童谣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感染渗透力强,是可挖掘、可借鉴的教育资源。
2、北京童谣中有不少关于北京地名风物的篇目,如《罗锅儿桥,万寿山》《白塔寺,有白塔》等,它们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演变,有明确的史料及文化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03年,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将北京童谣作为人文教育校本课程,创设童谣课。
2004年,北京童谣中具代表性的50首编入了北京小学教材。
2019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获得“童谣(北京童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该项目入选2981家评估合格的保护单位名单。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8年,中唱公司出版的《北京童谣》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优秀出版物奖。
重要活动
2021年6月1日,《花儿向阳 童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少儿晚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卫视播出,北京童谣是该晚会的节目之一。
参考资料
童谣(北京童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09:2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