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Linguistic Studies,以下简称“语言所”)成立于2001年10月,院系级单位,直属学校领导。语言所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编辑出版《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以及培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人员组成
语言所由博士生导师曹志耘教授任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日新教授任副所长,多名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任顾问。现有专职研究和编辑人员8名。
下设部门
语言所下设
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三个研究室和《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编辑部。此外,非实体研究机构“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所”和“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也挂靠在本所。
主要成果
科研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地图集”(编号:01JD740005)、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有声数据库(国家库)建设一期”(编号:ZD115-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钱塘江流域的九姓渔民方言——濒危方言个案研究”(编号:08JC740003)、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当代北京话应用研究”(编号:04BJBWY034)等,另承担多项校级科研项目。
学术专著:《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绩溪方言词典》、《
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
北京官话语音研究》等。
学术论文: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另外,为了方便相关研究者和《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作者,语言所还研制、发布了“北京口语语料查询系统”(简称“BJKY”)、“北语录音软件”(byly)和“稿件查询系统”。
学术交流
语言所师生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外,近年还承办了一些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届中国
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2年9月7-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证研究。本次会议是在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活动停顿十年之后举行的,会议得到了海内外社会语言学界的积极响应,参加会议的代表共约100人,分别来自美国、荷兰、日本、越南等国家和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其中正式代表约70人,列席代表约30人。社会语言学创始人之一John J. Gumperz(约翰·甘柏兹)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作主题演讲。
“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30周年庆典”于2009年7月9-10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本次会议和庆典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承办,会议代表和庆典嘉宾共80余人,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中国内地,收到论文59篇。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于2006年6月16-18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该报告会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承办。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及中国大陆与港台的38位著名汉语语言学家作专题报告,报告汉语语言学不同流派和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成果。
境外合作
2007年3月,语言所和日本金泽大学文学部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日本金泽大学文学部承担的日本文科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下达的大型研究项目“中日两国有关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新文化传统的创造的合作研究”将与语言所合作推进“汉语方言地图集”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并开展学术研讨、人员进修等交流活动。
2010年1月,“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挂靠语言所。“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是由澳门理工学院、北京语言大学、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三家合作建立的专门从事澳门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的成立首创澳门特区与内地语言与文化共融的新模式。
人才培养
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共培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30多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数十名。
发展方向
自成立以来,语言所为培养和壮大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学研究力量,促进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所将根据本校的学术优势和发展需要确定和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发展方向,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主要侧重于社会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
赵日新主要成果目录
一 著作
二 论文
王正刚主要成果目录
高晓虹主要成果目录
张世方主要成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