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论是
朝鲜王朝提出的攻击并消灭清朝、恢复受到伤害的民族自尊心的理论。其特征是“反清复明”。
朝鲜在明朝与后金的对立中,
光海君不愿意积极支持明朝对抗后金,这成为西人推翻光海君,拥戴
仁祖即位的大义名分之一。“
仁祖反正”也进一步强化了朝鲜王权与尊华攘夷,以及尊明排清意识之间的关系。随后,1627年后金军队第一次人侵朝鲜,朝鲜称之为“
丁卯胡乱”。后金强迫朝鲜与其结为兄弟之国。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军随即再次入侵朝鲜,即“
丙子胡乱”。清强迫朝鲜结束对明事大关系,而开始对清事大。1644年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并扫荡了
南明政权。
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尊明意识与投降于清的耻辱感相结合,导致了北伐论的产生。早在1638年,前参判俞伯曾就曾上疏呈自强之策,声称“今民心思汉,莫不涕泣愤慨,欲为皇朝复仇,苟能奋发大义,鼓励士气,其势必振”,提出了北伐的主张。到1649年
朝鲜孝宗即位之后,北伐论正式登场。但是,孝宗的北伐计划不久因清朝派人查问而中途停废。1659年孝宗英年早逝,此后北伐虽时常为
宋时烈等人所提起,但是作为军事行动的北伐已经基本消失了。孝宗以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并非真有举行北伐的决心,朝鲜也始终没有实行北伐的能力或机会。但是作为北伐的理论基础,宋时烈等人所倡导的北伐论则依然发挥着莫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