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使还与永丰侯书
南朝梁刘孝仪笔下的文章
本文为南朝梁刘孝仪所作,是作者出使北魏归来后,写给永丰侯萧撝的信。当时南北通好,使节往来频繁。北魏在鲜卑贵族统治下,社会发展落后于南朝。孝文帝向往汉族文化,积极改革制度,转变风俗,这就加快了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本文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说明
艺术上,这篇小品对北方一些典型风物的描绘,显现出浓厚的地区特色。旅途的艰苦和归后的安适,形成强烈对比,依恋乡土之情,溢于言表。前人称此文“写行役景象,酸凉满目”,完全是“绝妙一帧子卿(苏武)归国图。”
原文
足践寒地[1],身犯朔风[2],暮宿客亭[3],晨炊谒舍[4],飘飖辛苦[5],迄届毡乡[6]。杂种覃化[7],颇慕中国[8],兵传李绪之法[9],楼拟卫律所治[10],而毳幙难淹[11],酪浆易餍[12],王程有限[13],时及玉关[14]。射鹿胡奴[15],乃共归国;刻龙汉节[16],还持入塞[17]。马衔苜蓿[18],嘶立故墟[19];人获蒲萄[20],归种旧里[21]。稚子出迎,善邻相劳[22]。倦握蟹螯[23],亟覆虾盌[24]。未改朱颜[25],略多白醉[26]。用此终日[27],亦以自娱。
注释
[1]寒地——北方寒冷的土地。
[2]犯——冒。
[3]客亭——驿亭,古代迎送使节、提供食宿的交通站。
[4]谒(yè)舍——旅店。与“客亭”对文,避免字面上的重复。
[5]飘飖(yáo)——飘流动荡。这里指旅途生活的颠簸不安。
[6]迄届——终于到达。毡乡——指北朝统治地区。毡指毡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制帐篷。
[7]杂种——对统治北魏的鲜卑族的蔑称。覃(tán)——广大,延及。这句意思说:鲜卑族广泛地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8]中国——指汉族统治地区,引申为汉族文化。
[9]李绪——汉武帝时人,曾任汉塞外部尉,后降匈奴,教匈奴治军作战。法——法度。
[10]楼——指建在城墙四角的角楼,内可贮谷,对外可以瞭望。拟——比拟。卫律——汉武帝时人。本胡人,生长于汉地,后归匈奴,建议匈奴建造守卫防御设施。《汉书·匈奴传》:“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这句意思说:城上的守望楼,仍然仿照着卫律当年所建造的样子。
[11]毳(cuì)幙——毡帐。毳,粗糙的毛织物。淹——滞留。
[12]酪浆——牲畜的乳汁。餍(yàn)——饱足。这两句言不适应北方的居住和次食习惯。
[13]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
[14]玉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为当时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按,当时梁都建康,魏都洛阳,往返不经玉门关。这里借指两国边界。这句意思说:必须按时回国。
[15]射鹿胡奴——据《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汉武帝时与堂邑父应募出使月氏,途经匈奴,被留十余年,仍“持汉节不失”。后逃赴月氏,归途又被匈奴留下,终乘机逃归。去时百余人,唯骞与堂邑父二人得归。堂邑父胡人,擅长射箭,穷急时,射禽兽为食。
[16]节——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符信
[17]塞(sài)——边关险要之地。以上四句,作者以当年出使西域的张骞自喻,意思说:自己很好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与从人一起回国。
[18]苜蓿——豆科植物。据《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19]故墟——指大宛。这里借指北魏。汉时良马来自西域,特别是大宛的汗血马,号称“天马”。
[20]蒲萄——或作“蒲陶”、“蒲桃’,即葡萄。蒲萄与苜蓿同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
[21]旧里——指作者的家乡。以上四句,都是泛用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出使归来。
[22]善——友好。劳——慰劳。
[23]蟹蝥(áo)——蟹是美味佳品,这里指代下酒菜肴。螯,蟹钳。
[24]亟(qì)——屡次。虾盌——即虾杯。这里为酒器的代称。据《岭表录》,海虾头呈朱红色,当地人多以其壳制作酒杯,叫“虾杯”。这两句形容饮酒次数之多。
[25]朱颜——少年美好的面容,这里指饮酒多而脸红。
[26]白醉——酒醉。白,指清酒。
[27]用此——以此,借此。
参考资料
北使还与永丰侯书.家国网,每日一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24 23:44
目录
概述
说明
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