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铁路建成于1933年,地处
北碚区文星乡和
戴家沟境内,自
嘉陵江左岸的白庙子起东北行,经水岚垭、麻柳湾到达万家湾,经文星场、后丰岩而至郑家湾,过土地垭、戴家沟、大岩湾,直趋终点大田坎,共11个站,全长约16.8公里。
修建过程
四川最早的铁路
原计划修入
合川境内,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修建该铁路是为了将天府煤矿的煤通过铁路运送到嘉陵江边,再由船运出。1925年,由江北、
合川士绅唐建章、李云根、张艺耘等人,倡议修建轻便铁路,用火车代替人力挑运,但由于筹款缓慢、路基征地等问题迟迟不能动工。1927年,
卢作孚到任后,极力促成组建起了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定股本总额为30万元,推选卢作孚为董事长,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丹麦人守尔慈为北川铁路总工程师,唐瑞五为副总工程师。1931年,
卢作孚接任董事长职务后,更是多方策划和精心指导,从而加快了修路工程的进展。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建成一段通车一段。1928年11月至1929年11月,水岚垭至土地垭段,全长8.7公里建成通车;1930年至1931年5月,水岚垭至白庙子和土地垭至
戴家沟两段计长4公里建成通车;1933年6月至1934年3月,
戴家沟至大田坎全长4.1公里段建成通车。从此,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大田坎,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最终完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
1952年,
戴家沟以上煤矿失去开采价值,大田坎--戴家沟一线拆除。1968年,随着天府煤矿新矿区的开发,北川铁路全线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重庆工业革命的新起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台象童话般的小火车头和袖珍铁轨,这台活化石般的寸轨蒸汽小火车是著名实业家
卢作孚先生主持修筑的重庆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它标志着重庆工业革命的新起点。
北碚天府地区煤炭资源蕴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早在上个世纪初,文星场、代家沟一带就有大小煤矿数十家,日产量达200一300吨。当时科技落后,原煤全靠手工开采,全靠肩挑背磨运输到嘉陵江边上船,不但运输成本每年约在30万元以上,而且挑运量有限,经常造成积压,影响生产的发展。 1925年,视野开阔、有远见的煤业主唐建章联络
合川、江北士绅发起倡议,拟建一条轻便铁路,用机车代替人力运输,并成立“北川矿业轻便铁路公司办事处”,因当时这些地方均属江北、合川两县辖区,故命名“北川”。后因资金久难筹集而无法进行。
1927年,民生轮船公司、益泰公司再次发起,成立由
卢作孚、唐建章等32名成员的“北川民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用股份制的方法筹集资金,重兴建设。1928年1月,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守尔慈(丹麦铁路工程师)进行总体设计。1928年6月18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拟文暂准立项,11月6日破土动工,
卢作孚主持了开工仪式,当时筑路工有近千人。到1929年,北川铁路一期工程水岚垭至土地垭段8.7公里的铁路建成,并购置了两台26千瓦蒸汽机车,11月6日正式通车营运。
1930年秋,开工二期工程,铁路向两头延伸修建,到1931年5月,修成从白庙子码头至大田坎的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又分别购置81千瓦和55千瓦蒸汽机车各一台,全线贯通并投入营运。
1933年6月,又开工第三期工程,修建重力绞车下煤轨道等配套设施,购置55千瓦蒸汽机车一台及自动卸煤车20辆,到1934年3月31日,整个北川铁路工程完工。工程投资75万元,形成了完整的运输系统,日运煤量可达千余吨。
故事
在寻找北川铁路记忆的路上,重庆晨报记者在北碚城区边遇上了原北碚车务段党委书记李升富,他讲述了襄渝铁路建设的艰辛过程。
襄渝铁路在北碚境内仅有22公里,从代家沟入境至磨滩乡,设北碚、磨心坡两个火车站。年过半百的李升富向重庆晨报记者回忆称,襄渝铁路开始建设时,他还是一名铁道兵,在
达州服役。当时从四川组织了很多民兵团,跟他打交道最多的是綦江民兵,民兵们修建铁路或挑、或抬。当时基本上是一个团加上重庆的民兵师,大概两三万人。还有南充的民兵师,大约也是两三万人。
“这条铁路每公里所需要的桥比成昆线还多,难度很大。难就难在
大巴山那一段,原设计方案隧道长度大概在7公里左右,在当时半机械条件下打通最少得七八年。最后想办法,决定把隧道抬高,抬高后隧道的长度就缩短了。”李升富说。想把隧道抬高,就要从重庆开始抬起,重庆这边的路基也得抬高,全程300公里,一直到巴山。到
达州车站就可以看到,铁路是在山上走,不是在沟沟里走了。
在建设初期,李升富和战友们进驻达州,铺轨架桥。之后的1971年,李升富退伍,开始了在北碚火车站的工作。
历史意义
民国时期
北川铁路修建期间,正是中华民族蒙受深重灾难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9.18”事变、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以及四川各路军阀在巴渝大地的混战,在国弱民穷的条件下,北川铁路完全靠民营经济在艰难困苦中建成。根据《重庆通史》记载,当时重庆几乎全是手工工业,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工业建设,在重庆是一场工业革命,也是北碚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功绩。
北川铁路的建成,不仅大力发展了当地的工业,而且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国民政府1943年统计,“陪都”重庆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供应靠这条铁路的运输,其中兵工55%、航运纺织85%、发电60%、化工冶炼25%的用煤均来自北碚天府地区。
北川铁路建成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政界的孔祥熙、冯玉祥、翁文灏、居正、刘湘,知识界的黄炎培、章友三、张洪源等名人都来参观过,还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使团和国内外报社记者来考察。有参观者曾留下这样的诗句:“自铸火车惯运煤,山中十里走轻雷,专家心血工人汗,此是渝郊第一回”。
近代
北川铁路的轨距仅732毫米,被称为“寸轨”,只有普通列车轨距的一半左右,其火车堪称袖珍,在今天看来简直就与
游乐园中的儿童列车差不多大小。而在当时,这是一代人的工业梦想。到1952年,戴家沟以上煤矿失去开采价值,北川铁路大田坎至代家沟一线被拆除。
记者从
北碚区政府了解到,当地正在着手开展重建北川铁路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可以沿着当年的北川铁路,乘坐小火车在山林间穿行,不仅可以饱览自然风光,更可回味中国工业史。
在北川铁路白庙子遗址山下,襄渝铁路、遂渝铁路在此经过。
北碚区铁路建设办公室的王超伦告诉记者,襄渝线和遂渝线,承载延续了北川铁路的富强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