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头鲸
露脊鲸科露脊鲸属动物
弓头鲸是鲸目露脊鲸科露脊鲸属哺乳动物,又称北极鲸、北露脊鲸、北极露脊鲸。身体呈纺锤形;头大,覆有角质瘤;鲸须长而细,弹性强;颈部不明显;脊背宽;没有背鳍。体表呈黑褐色,腹面颜色较浅,鳍肢和尾鳍均呈黑色。成年的雌性体形略大于雄性。因长有弓状头颅而得名。寿命超过100岁。
物种学史
起初,弓头鲸和露脊鲸科的其它三种:北太平洋露脊鲸、北大西洋露脊鲸以及南露脊鲸同分在露脊鲸属。
1821年,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提出弓头鲸不同于其它三种露脊鲸,应该从露脊鲸属中分离出来。在接下来的180年中,关于露脊鲸分类的争论一直存在,直到1998年戴尔‧赖斯(Dale Rice)提出弓头鲸属和真露脊鲸属的分类方法,这才结束了这一争论。2000年,这一分类方法最终被确定。弓头鲸属只有弓头鲸这一种,而其它三种露脊鲸被分到了真露脊鲸属。
形态特征
弓头鲸体长21米,75~100吨的体重超过体形更大的长须鲸,雌性比雄性大。体色呈深色,无背鳍,上颚窄,下颚呈弓形。有长达3米的鲸须(为同类动物中最长者)以滤食水中的小动物,在耀眼的阳光下,鲸须常反射出绿色的荧光。和南北露脊鲸一样,弓头鲸的口腔前方并没有鲸须。
唇线长而且弯弓状,喷气孔后方凹陷显著,头部约占体长的1/3,背部浑圆,没有背鳍隆突或脊,体型大而短胖,黑斑点排列如项链(有个体差异),下巴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斑块(有个体差异),胸鳍宽大,呈桨状,皮肤光滑没有长皮茧或肉瘤,体色呈黑,蓝黑,暗灰或深褐色,有的会掺杂大片灰色斑块,尾干最细的部分有浅灰色斑块两个喷气孔分得很开,喙形上颚狭窄,下巴呈白色末端尖锐,后喙稍微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尾鳍的宽度可几乎达到全身体长的一半,尾鳍背面的后缘可能呈白色。
颅骨大而厚实,用以自水下撞击冰面呼吸 (有伊努伊特人报告,其撞穿的冰层可达60厘米厚)。
鲸脂厚达43~50 厘米,比任何其他动物都厚。
从侧面看,大多数成鲸在海面上会呈现两个明显的隆起。前方的三角形隆起是弓头鲸的头部,之后的下凹部分是颈部,后端的圆形隆起则是延伸至尾鳍的背部。注意其光滑的背部并没有背鳍或脊。年轻的个体从侧面看得较浑圆,自吻部到尾鳍只呈现一个圆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弓头鲸生活在极地地区。常发现于北半球的寒冷水域,居住地随着冰的漂移而改变。在夏天,也会在海湾、海峡、河口生活。
生活习性
活动
弓头鲸泳速缓慢,通常独来独往,或者结成最多六头的小群体。一般而言,在海面浮游1至3分钟,喷气4至6次。可能潜行至水深超过200米处,最多可以在水中逗留40分钟,但并非潜水能手。弓头鲸偶尔会跃身击浪,鲸尾击浪,胸鳍拍水以及浮窥,但是一旦开始,可能就会连续进行(曾有75分钟内64次的记录)。通常单独进行,典型的方式是垂直跃出水面,躯体的后半部通常保持在水中,最后再侧向一边入水。大部分的跃身击浪都在春季迁徙时出现。垂直出水,可看到1/2-3/4的躯体,通常会固定以身体某一侧回落水中 ;仔鲸会戏弄水中的物体。经常与一角鲸白鲸结伴,是生活在北极的唯一大型鲸豚类动物。
进食
在海面,海面下或者沿着海床摄食。可能会张着大嘴缓慢地在海面移动;有时会合作摄食。
捕食磷虾浮游动物
分布范围
地域:加拿大、格陵兰岛、美国。
水域:北冰洋、大西洋东北及西北北部、太平洋东北及西北部
生长繁殖
弓头鲸到10 至15 岁时达到性成熟。其交配期约在每年的3~8月,受孕期主要在三月,5月是生产高峰。交配时组合可以是一雄一雌或数组雄性群体与1~2头雌鲸。每3~4 年雌鲸会诞下一头幼鲸,幼鲸出生时长约4.5 米,重1 公吨。1岁时可成长至9 米。仔鲸的大小从略低于平均体长的3.6米到5.2米不等;在第一年内体长可变成两倍。
弓头鲸数量不多,而且栖于遥远,酷寒的环境中,使得研究难以进行,因此人类对其了解甚少。某些仔鲸初生时体色较淡(有些几乎呈白色),而后会随着年龄逐渐变暗,与成鲸相较,仔鲸通常比较矮胖,更具桶状,体色呈淡淡的蓝黑色,有时透过水面看起来会呈淡灰色,后缘可能有些突出,尾鳍呈暗灰或黑色(隧毛的颜色淡些)
曾估计寿命约60~70 年,与其他鲸类相若。但在1993、1995和1999年在鲸体内发现旧的象牙矛尖,触发了对鲸眼结构的研究,因此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至少部分个体是可以活到150~200岁的。另一项研究则显示雌鲸到了90岁仍然有生殖能力。由于其寿命之长,雌性也可能有更年期的现象。这从极大的个体并无幼兽在侧的情形中得到证实。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08年将弓头鲸整体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无危(LC)。从1986年的濒危(EN),到1990年的易危(VU),再到2008年的无危(LC),弓头鲸暂时摆脱了灭绝的危险。但弓头鲸的一些地方性种群情况不容乐观,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东格陵兰—斯瓦尔巴—巴伦支海种群以及鄂霍次克海种群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濒危。
种群现状
作为弓头鲸数目下降的主要原因的商业捕鲸活动已经中断,其中阿拉斯加 (又称白令-楚科奇-波弗特群)的族群自此恢复过来,但当地的居民每年仍然捕猎少量鲸(25~40头/年)作基本食粮,但这并不影响其复原。1990年其数量仍维持在7,800头,大约是大规模捕鲸前的41%。其他族群的情况资料较少,但估计数目已经很少,大概只有数百头。故全球数目约为8,000至9,000头。
致危因素
目前针对弓头鲸的商业捕鲸活动已经停止,只有每年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和楚科奇人还会捕杀数十头弓头鲸作为食物食用。
和许多其他北极动物一样,弓头鲸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能源开采、航运、渔业捕捞的误伤、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另外虎鲸袭击和迷路搁浅也是弓头鲸死亡的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气候变暖给北极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浮游生物,对于弓头鲸来说食物丰富是好消息。但更少的浮冰也会引来更多的虎鲸,货船和开拓者,所以究竟这种变化是否对弓头鲸有利,还有待观察。
捕鲸
人类捕鲸的历史非常久远,从人类开始使用长矛并且能熟练地划船开始,鲸就成了人类的猎物。由于密度较小,即使死了以后,弓头鲸依然会漂在海面上,人们很容易就能把猎物拖到岸上来分割、食用。有统计表明,每年因纽特人和楚科奇人用传统方法捕杀的数十头弓头鲸中,75%是直接拖到岸上来分割的。不过即便如此,手划的小船威胁不到远海的鲸,投掷的长矛也难以杀死强壮的成年鲸。
但是随着17世纪商业捕鲸的开始,弓头鲸的末日就到了。在石油发现之前,鲸油是最好的润滑脂,鲸须则是淑女们裙子束腰的必备原料。和露脊鲸一样,弓头鲸游速缓慢,且被击毙后会浮在海面上,加之其每头身上的鲸油量很大,弓头鲸成为了第一批工业捕鲸的目标。短短数百年间,弓头鲸的所有亚种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就连最后被发现的鄂霍次克海种群也损失大半。还好石油被发现后,鲸油有了更为廉价的替代品。不过已经有数十万头弓头鲸死在了捕鲸炮之下。
1937年起,国际上开始立法禁止商业捕鲸,1980年以来,弓头鲸开始受到保护,针对其的商业捕鲸作业已经全面停止了。只有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会捕猎数十头弓头鲸用于食用。
保护措施
自1948年《国际捕鲸管制公约》(ICRW)生效以来,露脊鲸在法律上受到商业捕鲸的保护,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前身《捕鲸管制公约》也对其进行了保护。
为了保护大型鲸类,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在北美沿岸地区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船只限速措施,规定长度在20米以上的船只在通过鲸类聚集地的时候时速不得超过18千米/小时。这一规定有效降低了各种鲸类包括弓头鲸被撞击的风险。NOAA也对于容易造成缠绕的渔具进行了使用限制。他们还敦促渔船改进捕捞设施,尽量减少浮标用绳索和牵引绳索,并且标记渔具位置,减少缠绕的几率。
物种研究
本种在1758年首次见于林奈的《自然分类》 (Systema Naturae)第十版。其属名Balaena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而在1849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动物学家丹尼尔·腓特烈·埃施里赫特 (Daniel Frederik Eschricht)提出的Leiobalaena是其异名。
弓头鲸在分类上一直与露脊鲸分开,自1821年约翰·爱德华·格雷的研究把后者辨别出来以后一直如此,但这种分类并没有基因支持。的确,科学家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弓头鲸与须鲸科的小。在未来的分类中两属的四个品种有很大机会被划入同一个属中。
化石纪录方面,在中新世 (距今约1000万年)至更新世 (距今约150万年)中五种同属的化石中,Balena prisca可能与现代的弓头鲸一样。这与更早的化石纪录,埋藏于距今2300万年前南美洲地层中的、与之最接近的Morenocetus中间有一段空隙。
图册来源
世界纪录
脂肪层最厚的动物:脂肪层最厚的动物是北极露脊鲸,其脂肪层的厚度可达 40厘米。(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Bowhead whale .flickriver.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37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