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读作匜(yí),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
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简介
<名>:匜最早出现于
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古代用途
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约2700多年前),盛于东周。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
玉匜
藏品年代:春秋
藏品规格:通长15.3宽8.3高5.3厘米390克
据见东周至西汉之
古玉,刀工粗细不一,其刀之锋利,可谓切玉如泥也。旧存玉匜-洗具也,乃春秋宫廷之物,遍体水银沁,极其细腻,或大刀阔斧、或深入浅出,仿佛随意乱刻,但斟酌便知,形中有型、左呼右应、龙纹布满全身、上下错落有致,其刀痕全然布露,乃切玉如泥之真相。显然易见,亦不易得之奇珍也。吾遇旧玉数件,方知千百中不一见者,惜矣!
兽形匜
兽形匜,春秋后期,通高22.3cm,宽42.7cm,重4.88kg。
匜浅腹,兽头形曲管式流,龙形鋬,圜底下具4个扁兽足。全器满布纹饰,匜腹上一条条一首双身的螭龙相互纠结,螭目突出,构图明快简洁。龙形鋬的龙首下探,衔于匜尾,龙尾下垂,尾端外卷,龙身隆起作弓形,龙背、龙首处各立一小龙。此龙形鋬造型之生动,装饰之繁缛,在东周铜匜中非常突出。
这件铜匜器形精美,做工细致,极具观赏性,堪称同时代铜器中的一件佳作。
青铜朕匜
青铜朕匜是是一件
水器,为当时的贵族洗漱用具,这件宝贵的青铜器高20.5厘米,重4.85公斤,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虎头,盖面呈
琵琶形,
四兽蹄足,器上总共有157字的
铭文。
简介
朕匜是属于西周中期的盥洗器,椭长形,四足,前有注水的流,后有兽首鋬,平盖,口沿饰窃曲纹一周。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腹深12厘米,重3.85公斤。收藏岐山县博物馆。器内底和盖共铸铭文一百五十七字,器铭和盖铭连读,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诉讼判决书,不仅记载了有史以来最早的民告官案件,也记载了第一次法官受贿的情节。
发现
1975年2月,陕西
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在距地面约一米的深处,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窖藏,内藏有37件西周青铜器,被誉为中国“青铜法典”美称的朕匜就是其中之一。
特色
朕匜不但铭文意义重大,而且造型奇特古朴,因此被定为国宝。它虎头羊足,平盖宽流,鋬手为兽首屈舌,四足为羊蹄,给人以狞厉威严之貌,这在铜匜中少见。器型为匜,而铭文则自名盉,这就明确的告诉人们,
西周的匜是由盉演变而来的。已经发现的匜都是
周厉王以后时期制作的。这件匜制作工艺讲究,带有西周中期风格,虽然铭文自称为盉,但它却是匜的早期形式,这就清楚了匜的早期形状。
铭文内容
青铜朕匜记载的铭文大意是:西周某年的一天,一个叫牧牛的人,将他的管理者朕告了,“审判长”伯扬父处理这件民告官案件时,认为牧牛胆敢同管理者打官司,要定罪为诬告,判决他要送5个奴隶给朕,为惩罚他的诬告行为,要打他1000鞭子,还要在他脸上
刺字,一世只能用黑巾蒙面。后来,牧牛为了减轻惩罚,就送了3000锾(相当于汉代2000两银)给伯扬父,于是伯扬父就改了判词,改判为只打500鞭,不用刺字,2000两就作为罚金入了伯扬父的口袋。判决书还要牧牛立誓,以后不能再上诉。如果朕要告牧牛的话,那就只能恢复受贿前的惩罚。
意义
中国青铜文化,以其独有的精湛工艺和娴熟的铸造技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字内容为世珍重。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有着中国已经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它被冠以中国“青铜法典”的美誉。同时,因为这些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涉及西周中晚期的租田易地和法律判决等史实,董家村窖藏被认定为“拉开周原考古发掘序幕的惊世发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也《
唐韵》弋支切《
集韵》《
韵会》余支切《正韵》延知切,𠀤音移。《说文》盥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礼·内则》敦牟巵匜。《唐书·百官志》盥则奉匜。
又《集韵》《类篇》《韵会》演尔切《正韵》养里切,𠀤音酏。
又《集韵》唐何切,音驼。义𠀤同。
又《正譌》也,古匜字,借为助辞,羊者切。助辞之用旣多,故正义为所夺,又加匚为匜以别之。实一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