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管理是“对区域的管理”,类似于
企业管理,为实现某些目标设计或保持一种区域作为一种团体和社会组织运行的良好环境。
定义
区域是一个地理环境,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区域仅仅作为地理学与经济学对象。1950年代以来,环境管理问题突出,如何管理环境?不可避免地涉及环境工程,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环境与人口增长和就业、环境的管治,而这些都是在一个区域内部发生的,因此区域管理应运而生。
为了明确区域管理的性质;首先管理一词如所拉法约尔所定义的,它不是经营,也不是政治。区域管理最早出现在水科学中,它指以行政区域为单元对有关水事活动实施的管理,这种管理活动涉及水资源的经营和环境的保护,表现出了区域管理的关心对象的商品性也关心对象的公共事物性的经济学特征,是区域管理的特例。有的作者认为,区域管理实际上就是区域管治(Regional Governance),但是这种说法缩小了区域管理的内容,区域管理的经典分支——环境管理难于纳入区域管治的范围。所以区域管理有两种理解,狭义的区域管理就是区域管治。在工商管理中,区域管理被用于指负责一个区域的经营。这里的区域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不是管理本身。
区域管理学是关于区域管理理论、方法的学科,它是管理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隶属于区域科学。
企业管理
作为对区域的管理,区域管理尽管在思想上与企业管理一致但确实有其性质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区域的性质决定的。区域周围空间的特化物是由负载资源、环境、人口为荷而特化的。在企业管理中,主管人员管理的是人,在区域管理中主管面对的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组织起来的社会人——人口。人口是人作为种群所表现的特征对象:生育、教育、就业。在区域中,人正是以这种人口行为参与区域过程的。更进一步,在特化空间产生区域的过程中,除了人口因子外,资源的丰欠,环境的变异也是区域形成的背景,区域不仅以人口为自己的荷,而且以资源、环境为自己的荷。区域的这种多维性使得区域管理不仅包括人口管理,而且也包括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区域管理同时由三者构成,不仅是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上的变化。在企业管理中,主管人员的目标单一的,要创造盈余,因此管理的效益性和效率性都表现在生产率上。企业管理的这种单一经济目标原则,在推广到区域管理时显然捉襟见肘。区域管理至少包括人口管理、经济发展管理、资源环境管理三方面,仅用经济目标是不可覆盖它们的,它的直接目标往往是保障就业、防止通胀和保护环境。在人的问题上,企业人事活动承认社会人,着眼点在于对人的利用。然而人口作为一种社会性种群,它要求区域管理者为他服务,即使在封建社会,管理者以“父母官”形式出现,也谈不上父母利用子女达到某种目标。所以企业管理习惯于减员增效,区域管理致力于保障就业。企业管理学所称区域管理活动,是负责一个区域的经营。但是区域管理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强调的是一种公共服务。区域管理学就是在这种区域管理意义上的科学。
区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差别不仅在于区域管理目标的多元化,而且在于区域管理重点在于政策(policy)制定而不是计划(plan),因为区域的庞杂和多元化,计划的详细性可能带来区域发展的活力丧失。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区域管理中的过分计划。介于政策与计划之间的内容是规划(planning),规划是一种大尺度粗颗粒计划。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因此管理的治理也属于区域管理领域。当然这里强调治理而不是管理,是因为国家管理有军事问题,区域管理不考虑军事问题。
学科内容
从1980年代以来,区域管理作为管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结合,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若干分支。
区域管理的第一个分支是区域的环境管理,这是从从1950年代就被重视的学科。区域环境管理,包括以环境管理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面对区域特殊问题的区域减灾管理等。这个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管理的一些核心理念,如环境与发展关系、生态管理、PRED协调等。区域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资源管理,资源是环境也可以成为商品,因此它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也有商品特征,区域环境管理往往围绕资源管理展开,既要经营好商品,也要治理好公共物品。
区域管理的第二个分支是城市管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城市的人口集中、生态系统脆弱、社会经济发达,需要在PRED协调下实现管理。城市的管理还涉及特殊的技术问题,如城市工程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人口管理。一般来说这里有一些技术问题,但是对支撑
城市生态系统的供应链或者说生命线的管理,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城市管理方向——城市运行安全管理。这里的生命线包括供应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资能量流的技术系统的规划、控制、监测与组织(布局与调动)。城市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城市规划,规划是一种大型计划活动,是区域管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区域管理的另外一个学科是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经济增长、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在1980年代,宏观经济管理关注如何实现弛管制(deregulation),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
凯恩斯主义复活,区域宏观经济管理更多地关注政府的
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安定问题。为了与区域对微观经济的具有强烈计划、控制色彩的管理分开,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常用管治(governance,有学者翻译为治理)称呼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管治,从中文的构词意义看,为有管理,也有治理。在英文构词意义上,有政府的作用,也有社会合作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区域知识管理,它是1990年代后新兴的领域。区域知识管理是对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技术政策、人力资本政策和区域创新支撑系统与创新环境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与区域的知识管理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侧重人才的拥有和技术的保密,区域知识管理侧重人才的流动和技术扩散。当然他们的共同目标是知识或技术的重新活动。
区域管理的一个综合形式是区域的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学是对区域公共事务的管理,包括公共事务规划、组织、行政等。区域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区域管治,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不同,管治侧重区域的组织和控制,是区域管理的方法论范畴。区域公共财政管理是区域公共管理的另一项内容,一般说来,区域公共财政管理是区域政府的核心工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结合的财政学。由于它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立学科,狭义的区域管理不包括财政学。
为了科学地制定政策,在1980年代以来,在区域管理领域,政策模拟得到了发展。政策模拟就是通过建模、计算和情景分析来选择政策,这里说选择而不是说产生是因为政策模拟分析的政策不会有计算机自发产生,而是需要模拟前的情景方案设计,政策情景方案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对区域系统的冲击量,通过不同政策方案冲击结果的比较分析,获得不同政策情景方案的结果,按照某些对区域的利益目标,人们可以得到关于这些利益目标的最优政策方案,这就是现代意义下的政策情景分析。
在中国发展
从萌芽到形成学科
2000年来,中国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城市与区域管理作为一个学科的兴起。关于城市与区域管理在中国作为一个学科发展,最早可以追索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吴传钧提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存在优化控制问题,就把管理的思想引入了地理学(吴传均,1981)。接着在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推动下,
系统工程方法在中国地理界被普遍接受,王铮,韦省民,史培军撰文《论地理工程》,强调地理研究管理问题。1988年,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主办的刊物《青年地理学家》(主编王铮)创办了《国土与区域管理版》,区域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在中国萌发,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区域发展战略被理解了区域管理领域,当时中国地理学家副理事长王恩涌预测,到2000年,区域管理将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
1993年,陈远生,何希吾(1993)从水资源管理角度提出需要综合的区域管理,后来成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的李秀彬(1993)发表了论文《地理学与区域管理》,从决策思想角度阐述了“区域管理”的思想,另一个学者秦耀辰(1993)发表《区域系统的开发、规划与管理》强调在由于区域系统是综合的,因此需要综合的区域管理。1994,王铮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题为《区域管理》的课程,提出PRED协调是区域管理的核心,并且把人口与城市管理纳入区域管理体系。课程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欢迎。这时,区域管理已经被理解为除“经营”以外还包括行政、统筹、调控、治理等管理学手段。2000年王铮(2000)撰写的《区域的管理与发展》,对区域管理的思想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并且通过经济学讨论,论证区域需要管治。同时发行的还有王铮主编的由柴彦威、费洪平、沈建法、吴必虎、周尚意与孔翔编著的《地方管理丛书》。北京大学与之同时,顾超林、闫小培、沈建法等对城市管治(governance)展开的大量研究,使得城市管理从城市运行管理与城市行政扩充到了区域的发展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社会管理领域。2001年12月北京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管理系,李国平出任首届系主任,在全国综合性大学首次招收城市管理本科生。这一事件标志着区域管理或者说城市与区域管理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地发展起来了。
2000后的发展
2000以后,区域管理在中国迅速发展。实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了区域发展管理学科。这样学科设立,对区域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管理作用。接着一些中国的区域管理问题成为了区域管理的热点。2002年,那玉林出版《区域管理》一书,力图理清区域管理与行政关系。2003年左右,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一体化问题,成为热点(张岳,2002,水利部长委水政局,2003),研究了从一般规划到审计的(区域管理问题)。2004年后,随着国家领导人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城市与区域管理的热点转入了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刘昌明,郑度,陆大道等(2005)把这些问题列入地理发展的新方向,这方面有大量的论文,例如胡乃武,张可云(2004),王铮,何琼,等(2007),王开泳,陈田等(2007),这些研究大多结合区域分工统筹和区域振兴展开。而且一些普及性文章发表出来,如王铮(2005),杨开忠(2007),王如松(2007)。科普文章对区域管思想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区域统筹的思潮中,区域管理的思想导致了对区域再管制的认识——划分区域为总体主体功能区,陆大道(陆大道,2001,刘卫东,陆大道,2005),李善同((李善同,冯杰,2004)),樊杰(樊杰,2007)等在主体功能区政策提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总体功能区对区域提出了一种组织构架,以生态保护和产业链观念注入了区域管理,强调环境保护、强调产业集群、强调全球化产业分工,成为了中国新的发展思想。主体功能区关于区域重构、实行地域专业化分工的政策行为,是中国区域管理思想中从城市管治到区域管治的突破。
与建设主体功能区思想平行发展的是国家建设创新国家的战略和知识经济理论的发展,地理学家们提出区域知识管理的思想。区域知识管理,最初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刘燕华,李秀彬,1998),进一步的发展区域特色加强,强调知识经济下的新地理学(徐建华,1999)。经过持续发展,地理学家们陆续推出进而提出了实行区域创新的管理模式、政策体系、管理措施,管理的关键点以及基本原则(王铮,赵晶媛,2006,张林2007)。
2000年来,在城市管理领域,建设以大城市为枢纽网络化城镇体系的思想发展起来(谭成文,李国平,杨开忠,2001)它强调建设网络化大都市,打破原来的行政区格局(李国平,2009)。结合者两种思想作为对主体功能区的模式的补充,王铮、杨念(2008,2009)强调建立区域的枢纽网络结构,形成多个平行创新枢纽城市和而不是就过去以单一城市为中心其他措施为腹地的结构。成为城市管理的内容,城市管治的内容,被从最初的政治经济学意义的城市管治模式(沈建法,顾朝林,2000,张京祥,庄林德,2000),引出了以城市管治代替行政区控制,实行区域整合,以利于产业发展或者说企业化政府的管治思想(张京祥,吴缚龙,2004,甄峰,简博秀,沈青,郑俊,2007),进而发展到了区域经济学意义的公共服务业管治(刘筱,闫小培,2006)和高技术产业管治(刘筱,王铮,2007)。
总之,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城市与区域管理发展学科发展迅速,新思想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