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Clin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医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4年,中国开始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
199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1998)》中,将医学检验(专业代码100306)调整为医学检验(专业代码00304)属医学类专业。
2003年9月,南方医科大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
2012年,教育部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隶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隶属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中,将医学检验(专业代码100304)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101001)。
2020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医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1001,属医学技术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技术快速发展需求,具备相关生物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系统掌握医学分子检验、检测及科研领域的实验技术及相关仪器使用、管理维护: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科研发展潜力:能够胜任医疗卫生机构与科研院所等实验室从事医学实验、医学研究和教学辅助工作,能够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规格
1.学制:四年
2.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1.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能够积极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2)具有崇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勤奋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工作精神及严谨的科研作风。
(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崇尚学术,追求卓越。
(4)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2.知识目标
(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2)掌握医学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
(3)了解生命各阶段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生理状态。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医学实验室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3.技能目标
(1)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医学实验技能,具有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仪器分析技术来解决生物医学实验和研究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常用医学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性能、操作技术与维护。
(3)具备实施医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医学研究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等。
(5)掌握1门外语,熟练基础医学专业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文献,并具有初步的外语听、译、写、说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医学实验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再学习能力。
(7)掌握1~2个研究方向的专业知并具备初步科研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8)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制订的教学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课程计划
(1)必须依据医学实验技术的专业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应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基本要求。
(4)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强化特色)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
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
3.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应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理论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2.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数学及物理学、化学等)
3.基础医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安排基础医学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为学生学习必要的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打下基础。(分析化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
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
医学建议技术专业课程包括实验动物学、实验仪器学、组织学实验技术、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蛋白质化学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学、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等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
5.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2)课程计划中应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实践教学
(1)医学院校必须在第四学年课程计划中制定专业课程的毕业实习大纲,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
(2)尚不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院校须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
(3)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院校须安排不少于24周的毕业实习。
(1)医学院校应制定目标,逐步完善科研资源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科研训练,具备初步的实验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
(2)已具备科研训练资源的院校,建议在第四学年课程计划中单独安排不少于24周的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其间应完成1篇综述(不少于3000字)1篇外语专业文献翻译(不少于15000印刷字符)和1篇研究论文(不少于5000字)。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名。
(3)尚不具备科研训练资源的医学院校,建议在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期内完成1篇综述(不少于3000字)和1篇外语专业文献翻译(不少于15000印刷字符),并做口头介绍。第四学年毕业实习和科研训练时间不少于48周,不在此期间安排与专业实习和科研训练无关的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需求的需要。
(1)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监督教师有效履行职责。
(2)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3)应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
整的意义。
(5)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6)实施教师上岗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课程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设备资源
(1)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学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
(1)应有相对固定的科研院所、公共研究平台、教学和科研共建实验室等专业实习单位。
(2)按照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率应不低于90%。实习中各实验室或研究室轮转结束前应设有相应考试或考核。
(3)实习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带教教师应为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实验师。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应制定和建立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等。
教学经费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以满足人才培养之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000元(专项经费除外),且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稳步增长,确保教育教学计划完成。
(2)有一定的年度仪器设备维护费。
(3)新开办专业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5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
(4)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教学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力,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质量保障
医学院校护必须提供适当途径和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国内外交流。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其重点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状况的评定。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医学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收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应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2.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订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力。
3.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4.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政府卫生管理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培养模式
一、加强引导教育,增设体选修课程
在医学检验专业大一入学起始,应以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体外诊断”特色拓展方向。结合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现状以及国家当前政策,校企结合,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体外诊断选修课程模块,为今后的专业教育,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开设医学实验技术与设备、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与生产、医学市场营销学、体外诊断企业运营与管理等体外诊断选修课程,增进检验学生对体外诊断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对检验学生进行体外诊断方向的特色培养,拓宽检验学生就业途径,进而解决检验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分类引导与特色课程体系建立,指导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适应行业研发需求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中探索培养:一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作为高校大学生,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研究并解决问题。二是提升学校基础科研实验室建设,通过开放性实验设计及实验室开放,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的培育。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适应行业市场需求
一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才会为此有相应的行动。二是学校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并且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将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声情并茂的情景,设身处地地进行实际沟通,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进行授课的方式也应该有所转变,创设自由、民主的上课氛围,鼓励同学在自由的空间中敢于沟通,乐于沟通;这些有效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沟通积极性,让学生从本质上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四、商务礼仪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
一是进行商务礼仪教育宣讲,依据体外诊断企业现代化用人标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让学生将商务礼仪理论知识标准烂熟于心。二是可以邀请企业礼仪专家来校进行相关课程建设和指导学生礼仪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强化学生对商务礼仪的认知能力,培养礼仪自觉。三是学校应紧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协助育人培养模式,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激发自身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构建专兼师资,打造“双师制”教学模式
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并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体外诊断方向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学校带来另一个教学场所,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校提供体外诊断行业优秀的技术指导人员,这是对传统学院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一种弥补,同时也是“双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所在。
代表院校:右江民族医学院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删除物理学、流行病学等课程,增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增加遗传学、分子诊断学等课程的学时,增加医学生物类课程的比重,并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等实验室相关内容。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医学生物学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为将来就业于IVD产品相关企业奠定基础。同时,增大实验课的比重,按照理论:实践=1:1 的比例开设实验课程,精选实验内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探索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大力推行在线课堂、微课、翻转课堂、PBL 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思维,并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新的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 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科研反哺教学。本学院老师学历高、科研立项多,资金充足,可让学生早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并把稳定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挑选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集中培养,使学生从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到完成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制定了校外实践教学方案,并与企业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方案,将IVD行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新需求纳入培养计划中。同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构建双导师制,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一方面从企业直接引进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员,在校内以讲座形式授课;另一方面,派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地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且参与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等。
代表院校:吉林医药学院
数据统计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16000-180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就业方向
临床检验技师、事业单位人员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19:4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