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心
佛教术语
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大师,为显、密宗行者住心的次第,依《大日经 入真言门住心品》,造《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十卷及《秘藏宝钥》三卷,广明十住心之义,并以此立十住位阶;又依《金刚顶经》造《辨显密二教论》,判摄大小显密诸教。
含义
空海在《十住心论》中包括日本流传的各宗在内的全部佛法,分为十个层次,称“十住心”。“住心”二字原取自《大日经·入真言门住心品》,原意是在接受“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前提下,契入相应的心地修行,以期最后通过真言法门达到解脱。空海既以“住心”二字表述密教修行者所应经历的次第和心境——“住心次第”,也用以表达“显、密二教差别”。这十个阶次是:异生羝羊心、愚童持斋心、婴童无畏心唯蕴无我心、拔业因种心、他缘大乘心觉心不生心、一道无为心、极无自性心、秘密庄严心。
异生羝羊心
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异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论》所谓“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是说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众生,不知道善恶因果报应,经常怀着对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执着,不断地思虑着是非、美丑、得失等,不能正确分辨真假,好像在野地有人以为远处阳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飞蛾扑灯被烧身一样。他们不奉佛法,甚至连世俗社会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无义无慈。五常(按:仁义礼智信)不能罗网,三乘不得牢笼,祖习邪师,依凭邪教”。经常偷盗、邪淫、诽谤、伤害生命,作种种罪恶。空海说这种众生只知吃饭,生育后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
他在解释中,对佛教的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和善恶因果报应等基本教义作了介绍,强调生前作恶在死后将受恶报,或下地狱,或生为畜生等。空海还比较详细地对佛教的世界生成说、五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外道等作了介绍。
空海写这一部分,恐怕也有向尚未信奉佛教的人宣传佛教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引导他们接近佛教,进而信奉佛教的用意。
愚童持斋心
指已经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当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间儒教伦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对此,《十住心论》概括说:“初信因果,渐诺罪福,孝于亲亲,竭忠国主。不及之善生,探汤之恶休。内外三归,从此而发。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的三归依(归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伎乐和不穿薰香衣,过午不食)、十善等作详细介绍。奉佛居士在特定日期奉行八戒,称持八关斋戒,简称“持斋”。释文最后还对国王如何以“正理”治理天下进行说明,引《金光明经》指出国王应做到:“一者,不放逸,亲近有德;二者,正信听受是经;三者,犯王法,正法治摈。”又对佛教传说中理想的君王――转轮圣王进行介绍。《秘藏宝钥》说:“王者及民,必行五戒十善,得生人中。未有弃此能得。前生修善,今生得人。此生不修,还堕三途(按:地狱、饿鬼、畜生)。”是说修此五戒十善,来生可以得到好的报应,再生为人。可见,空海讲的第二心,相当于佛教“五乘”的“人乘”。
空海这里,又更深入一步地引导人们信奉佛法,修持五戒、十善,甚至有意以佛教传说中的理想君主的模式奉劝国主以“正法”治国。从中可窥见他蕴藏在文字中的现实用意。
婴童无畏心
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禅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论》说:“至如护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狱,恶下之心稍发,欣上之愿初起。于是求归依彼天龙,尽虔诚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与乐眄……三途苦果,毕前因出;四禅乐报,感今缘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婴童据初心得名,无畏约脱缚树称。”是说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后可以免下地狱而生天堂,便产生厌离世间,愿生天界的想法,勤于修善持戒,后世可以避免轮回三恶途(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如果修四禅(四静虑)死后可以生有色天。劝人相信因果、罪福业报。以婴童比喻初发心归依佛教者,而说相信死后可以生天便可感到无畏。
这里所说不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数论外道、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论外道等。说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于是归依,供养和修持各种禅定,死后可以生到天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印度的十六种外道以及各种禅定等,也作了介绍。《秘藏宝钥》特别强调这一心是就外道而说的,谓“婴童无畏心者,外道厌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空海在此说明以修善追求生天比修善生人间,更进一步。并且从论这一心开始,在释文的最后,从浅略深秘两种意义上进行解释。所谓浅略义,即前面按“显教”之义所说,而深秘义,是按真言密教的意义进行解释。他对此心以梵字五字真言作说明。他说如果按照真言实义解释,“则若人若天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据此修行迅速解脱。
唯蕴无我心
五乘中的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教
《十住心论》说,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为没有断除对“人我”(或“生我”、也简称“我”)的迷执,仍难免超脱生死。因此佛便向众生说此解脱之道:“遮生空于唯蕴,譬我倒于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习身心善。告时则三生六十,示果则四向四果。说识唯六种,摄法则五位。四谛四念莹其观,六通八解得其证。”大意是,引导人们认识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五蕴聚散无常,生命也无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从而断除我执,体认“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规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恶,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导修行;至于何时可以达到解脱,少则三生,多则六十劫;解脱的果位有所谓“四向四果”;在说人的心识时,只提出六识,即包括人的感觉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分析现象时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禅观有观四谛观(观想苦、集、灭、道)和四念处(念身、受、心、法,认为无常、苦、空、无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种神通和八解脱。空海在释文中说:“此唯蕴无我一句中,摄一切小乘法尽。”确实,前引空海对“唯蕴无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释文中的详细解释,几乎涵盖了小乘的全部教义。
空海又站在真言密教的角度对此声闻乘进行解释,说在密教中有代表声闻乘的真言,它代表“法佛如来”(大日佛),如果有人由此“入道”修行,便可体悟“法界一门,法身一德”从而领悟此乘即是“佛乘”。
拔业因种心
五乘中的缘觉乘,也属于小乘佛教
“拔业”源自《大日经》卷一,原文是“拔业烦恼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树根。全句意为拔除产生烦恼的根源。缘觉,佛教所说的通过观想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达到觉悟者。因为是独自修行达到觉悟,也称独觉,或比喻为麟角。《十住心论》说:“观因缘于十二,厌生死于四五(按:四大、五蕴)。见彼华叶,觉四相(按:现象之生、住、异、灭)之无缘;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业烦恼株杌由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所谓十二因缘是构成生命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无明(痴)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轮回不已。在禅观中对此可以采取不同的观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认为人生的一切苦恼是始于“无明”,从而尊奉佛教修行,认识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组成的生命是无常的,苦的和空、无我的,不可执着,从而达到解脱。
空海按密教的秘密之义解释中,说也有代表此乘的真言,如果有人诵此真言,可以得入“法界胎藏”,即悟入佛性之理而解脱。
空海对以上声闻、缘觉二乘的介绍,也是对佛教基本教义的宣传,有助于扩大佛教的影响。
他缘大乘心
大乘佛教,特别指法相宗。
空海对“他缘大乘心”的解释是:“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乎圆性义,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心。”释文又说:“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普令同入是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综合起来是说,以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甚至对恶人、小乘(声闻、缘觉,《法华经》中“三车”比喻的羊车、鹿车)的人也引导他们觉悟成佛,既然以众生为普度对象,故称此乘佛法为他缘(平等性空,也是无缘)乘。然而在对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为重点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张世界一切唯识所变。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将此唯识学说传到中国,与弟子窥基(632~682)创立法相宗,所依经典有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日本奈良时代的入唐求法僧将此宗传入日本,以奈良兴福寺为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响。此宗在六识外提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提出种子说、三自性三无性说、五性各别说(在声闻、缘觉、菩萨、不定之外,列无性种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释文中对法相宗主张的修行果位“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以及对唯识学说的基本主张、五重唯识等,都作了介绍。
空海在此段释文最后用秘密义进行解释,说此属于弥勒菩萨三摩地门,是所谓“大慈三昧”,也有真言梵字为代表,如果能够读诵此真言,可以“早证大慈三昧”,“同弥勒所行”,一生成佛。
从这一心开始,空海对在中国、日本流传的主要佛教宗派进行分类介绍,排列它们的浅深次第,逐渐突出和抬高真言宗的地位。
觉心不生心
是指三论宗。
空海在释文中说:“诚知一为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罗,绝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异空,建诸法而宛然空;空不异色,泯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亦尔,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离,同金、庄(按:金制妆饰品)之不异,不一不二之号立,二谛四中之称显。观空性于无得,越戏论(按:不真无益之论)于八不。”这里说的正是般若中观学说,也是三论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观学派以《般若经》和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为基本依据,以“诸法性空”为基本理论基础,主张空为世界万有的本体,一切现象无不是空的体现,故从本质上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水与波浪,金与金器的关系,二者既非一又非二。并且从生灭变迁来说,因为缘起性空,故生非真生,灭非真灭,如《中论》所说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进而提出真、俗二谛、四种中道等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是达到与空、中道相契合的“无所得”境界。所谓“觉心不生”,是觉知心性空寂本净,“心性常无生灭”。
这一学说在中国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创立三论宗,以上述“三论”及其所著《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为主要依据。三论宗早在奈良时代以前已经传入日本,后为“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为传法中心。
空海从真言秘密义的角度解释说,此觉心不生心法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三摩地门”,也有它的代表真言,具有“大空”深义,若诵持此真言,“则证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萨”,得悟“八不”之理。
一道无为心
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隋代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以智顗所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主要依据。日本平安时代最澄将此宗传入,创立日本天台宗。
空海首先对《法华经》的大意作介绍,所谓“会三归一”,是指此经所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是权宜之说,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实之教,三乘会归佛乘,人人可以成佛;“指本遮末,成觉之久远”,是说全经二十八品分本门、迹门,前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此为《法华文句》的分法),通过此二门以“开权显实”,显示其〈如来寿量品〉的“久远实成”的法身释迦牟尼佛(或谓三身合一)的真实之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显扬佛乘;“十个如是,安止观之宫殿”,是指其〈方便品〉中的“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被智顗《摩诃止观》选取作为构建“一念三千”实相论的“观心”法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空海的释文,所谓“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诸法实相、佛乘,称之为“一道无为之真理”。他对对天台宗的观心法门——十乘观法以及一念三千的实相论、三谛论、一心三观等教理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空海在本段最后对“一道无为住心”的真言密义解释中,说此法门就是“观自在菩萨三摩地门”,也有其真言梵字,受持读诵此真言密法,可以迅速达到解脱,“等同观音菩萨”。
极无自性心
华严宗。
华严宗是唐法藏(643~712)创立的,以《华严经》为主要依据。法藏著有《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等,是此宗依据的重要教典。日本奈良时代传入此宗,是“奈良六宗”之一,以奈良东大寺为中心。空海在嵯峨天皇即位后,被任为东大寺别当(相当寺主),并在此建立真言宗道场,从此把真言宗扩展到奈良,东大寺成为真言宗传法中心之一。
极无自性心”原出自《大日经》,是指真如、心,空寂无自性,既无自性,便随缘而生起。空海在释文中引善无畏的话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华严宗以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为报身卢舍那佛的净土,主张以真如法界为本体的缘起重重无尽。这就是空海说的“苞华藏以为家,笼法界以为国”;“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华严宗又主张时间的长短、修行的前后、理与事、万有现象之间,彼此圆融无碍。此即空海所说:“摄九世于刹那,舒一念于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融”。因此,从圆融门来说,“初发心便成正觉”。空海在释文中对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五教、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等,结合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作了概要介绍。
在本段后面以秘密之义作的解释中,说此心即“普贤菩萨所证三摩地门,亦是大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之一门”,也有真言表示,受持读诵此法门即同“普贤之门”,能得“佛境界庄严三昧自在之力”。
秘密庄严心
真言宗。
空海将真言密教称为“庄严秘密住心”。他在介绍中说:“庄严秘密住心者,即是究竟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如是曼荼罗,各各有四种曼荼罗、四智印等。言四种者:摩诃三昧耶、达磨、羯磨是也。如是四种曼荼罗,其数无量,刹尘非喻,海滴何比。”
对此稍加解释。真言密教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是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体的,表现为万事万物、一切众生。大日佛在宇宙万物中的表现有理德和智德两大方面,理德(真如、佛性、本觉)具足一切功德,称胎藏界;智德(智慧、果、始觉、自证)具有摧破烦恼的强有力的功能,称金刚界。从大日佛之体来说,“六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胎藏界;识(心识)属于金刚界。从理事、色心彼此圆融来说,色心不二,金胎为一。至于空海所说的“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指密教所传大本《金刚顶经》有十万偈十八会,现存不空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有介绍。金、胎二界代表大日如来之心体,显现为宇宙万有,此为“相”。“相”有四大“集聚”,也就是四大类,称四大曼荼罗(曼荼罗原意为祭祀供养佛菩萨的坛场,有集聚之义,可解释为种类)。它们包括:表现为佛、菩萨、众生等形象的“大(摩诃)曼荼罗”;表现象征佛、菩萨“本誓”的各种标志、象征物的“三昧耶曼荼罗”;代表佛、菩萨、鬼神的真言梵字(称“种子”)、文字、经论等的“法(达磨)曼荼罗”;表示佛、菩萨等的行仪动作以及各种造像的“羯磨(动作)曼荼罗”。从其代表的内容看,自然是数量无限的。以手的动作(印契)表示为四种曼荼罗,则是所谓“四智印”。
以上所说都贯彻着一个思想:大日佛与世界,与众生是融通的,是息息相关的。据此提出修行的身、口、意“三密”法门,称“三密用大”。说修行者如果能够做到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密咒(口密),心观法界实相、大日本尊(意密),就可以与大日如来的“三密”相应,从而即身成佛。空海在《十住心论》、《秘藏宝钥》的释文及所著《即身成佛义》等中,对此有详细论证。
这样,空海以判教这种形式将日本流行的佛教各宗排了一个顺序:真言宗第一,华严宗第二,天台宗第三,三论宗第四,法相宗第五。
十心图标
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为显,后一住心为密,称为九显一密。如图标:
┌一、异生羝羊心|三恶道────┐
│二、愚童持斋心|人 乘┐ ├─────世间教
│三、婴童无畏心|天 乘┘人天教 ┘
│四、唯蕴无我心|声闻乘┐二乘教──小乘教┐
┌显教 ┤五、拔业因种心|缘觉乘┘ │
十住心┤ │六、他缘大乘心|法相宗┐三乘教─┐ ├出世间教
│ │七、觉心不生心|三论宗┘ │ │
│ │八、一道无为心|天台宗┐一乘教 │大乘教┘
│ └九、极无自性心|华严宗┘ │
└密教 十、秘密庄严心|真言宗|金刚乘教┘
参考资料
十住心.佛缘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6:11
目录
概述
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