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经脉和任、督2脉合称14经,是针灸、刮痧选穴配区的主要依据。
12经脉的命名
12经脉对称地分布在人体左右,每侧都有12条,所以全身实际是24条经脉。
12经脉分为阴阳两大类,阴经有6、阳经也有6。通过手的经脉叫手经,通过足的经脉叫足经。每经都有
固定的联属内脏。这样经脉的名称就综合了手足、阴阳、脏腑的内容而确立下来,如“
手太阴肺经”,即足
通过手、联属肺的阴经。
12经络,其中分布于胸腹、上肢手掌一面、下肢内侧一面的叫阴经;分布于背部、头面部、上肢背面、下肢外侧一面的叫阳经。
在手臂上有三条阳经,统称
手三阳经,都是从手走向头部;在腿上有三条阳经,统称
足三阳经,都是从头部走向脚。
在手臂上有三条阴经,统称手三阴经,都是从胸部走向手;在腿上有三条阴经,统称
足三阴经,都是从脚走向胸部。
任脉由会阴部起,由腹部上行,直到下唇。
手三阴经,为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9穴)。分别简称为肺经、心经、
心包经。
足三阴经,为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厥阴肝经(14穴)。分别简称为脾经、肾经、肝经。
手三阳经,为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分别简称为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
足三阳经,为
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阳明胃经(45穴)。分别简称为膀胱经、胆经、胃经。
12经脉分布规律
12经脉分布规律:如一人双手触地取爬行姿势,并仰头面向前方,那么太阳照得着的部位大体是阳
经的循行部位,太阳照不着的部位,大体是阴经的循行部位。在头部,足太阳经行头项,足少阳经行头侧,
足阳明经行面额。在躯干,足太阳经行后背,足少阳经行两侧,足阳明经及足三阴经行胸腹。在上肢,阳经
行伸侧(外侧)、阴经行屈侧(内侧)。在下肢,阳经行于外侧、后侧,阴经行于内侧。 而且阳明、太阴
经在前缘,少阳、厥阴经在中间,太阳、少阴经在后缘,形成阴阳表里两经两两相对的分布。
走向交接
12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
腹胸。手之阴阳经交接于手,足之阴阳经交接于足,手足阳经交于头,手足阴经交于胸腹。
表至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经别和
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6对表里相合的关系(见12经脉表甲配合表)。凡相
表里的两经,则在四肢木端交接,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位置,分别属于相表里的两个脏
腑,经络相表里和脏腑相表里是一致的。刮痧法中的阴阳对刮原则,就是指对刮相表里的两经。
流注次序
12经脉气血的运行是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这一流注次序。
任、督2脉
(1)
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
后正中线。头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及上唇,终于
上唇系带处。有总统率全身阳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阳经及
阳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阳经的
经气,所以
也叫“
阳脉之海”。它的分支入脑、属肾,主干行于脊 里,因此和脑、髓、肾的
功能关系密切(见本书附图5、6)。
(2)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
前正中线,上行至
下颌部,环绕
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眼
眶下。有总任全身阴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阴经及
阴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所以也叫“
阴脉之海”,而且和女子妊娠有关,因此又有“
任主胞胎”的说法(见本书附图5、6)。
12皮部
12
皮部是12经脉功能活动在体表的反映部位,或说是12经脉在体表的
势力范围。这是前面已经谈到的概念。由于刮痧法是直接在12经脉的皮部刮拭,所以这里再说明一下皮部的范围,生理功能和它在诊断、治疗上的意义。
(1)关于12皮部在体表的部位,尚未见到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每条经脉的皮部,应以该
经脉循行线为中心,向
两侧对称拓宽至相邻经脉的皮部为止。(见本书附图1、2、3)
(2)12皮部的生理功能。一是充养皮毛,脏腑精气通过经脉而布达到皮部,从而起到营养皮毛的作用,所以皮毛的润泽与
枯槁,可反映
皮部气血的盈亏,并间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哀。二是防御外邪,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及皮毛,进而是
络脉,经脉,直至脏腑。所以12经皮表之部,也就是12皮部,显然是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皮部气血失和、功能衰弱,邪气就易于由皮部人侵而逐渐深入。
(3)12皮部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义。因脏腑通过经脉、络脉、皮部和体表建立了联系,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和气血盛哀,可以在皮部反映出来。这也是《
黄帝内经》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意思。于是在诊断上就可以从人体外表的变化,如面色、
舌象、体表的寒热等,测知内在脏腑的功能状况。如《灵枢·经脉篇》说:
足阳明胃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及其皮
部循行分布在身前的缘故又如《索问·刺热篇》说:“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等等,也属通过
皮部诊知内脏情况的举例。特别是
刮痧疗法中,在某经皮部刮
出痧后,可以依据痧色的深浅、痧粒的疏密、痧位的深浅来诊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性的寒热、病程的久暂。这在第三章还会详细谈到,在治疗方面,有许多
外治法就是通过皮部来起作用的。如用药物薰、洗、浴、敷、贴,用
梅花针叩击、
艾条灸烤、
激光照射、电流刺激、
推拿手法等,首先作用于
皮部,然后通过皮部将药物或其它刺激或治疗信息传入经脉、通过经脉而入内脏,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刮痧疗法,是通过刮拭或点压的方式,
直接作用于12皮部的经络,使细小的
络脉充血或出血,使皮部的
汗孔开张,从而达到排泄邪气、调整经络和脏腑功能的目的,使机体恢复健康。可见12皮部在
刮痧疗法中的意义是不可轻忽的。
脏腑功能
手足
阴经,皆分别和脏相连属;手足
阳经,皆分别和腑相连属。脏具有
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属阴,其为病多虚证;腑具有传送和消化饮食物、排泄糟粕的功能,属阳,其为病多实证。中医对脏腑的认识,除了和古代的
人体解剖知识有关外,主要是从人体内脏的功能角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本书受篇幅所限,仅简要的将12经所属脏腑的
生理功能及它们和体窍情感的关系作一介绍,如欲进一步学习,请阅读中医的专门书籍。
(1)肺 肺属五脏之一,在胸腔,
手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大肠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可详见第三章第
九节五行归类配属表;下同)。
(2)心 心属五脏之一,在胸腔,
膈膜之上,手
少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小肠相表里,起着主宰
生命活动的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3)
心包 心包也叫
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由心包受病,手厥阴经和它相连属,没有五行配属和表里配合的说法。
(4)脾 脾属五脏之一,在
中焦膈下,足
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胃相表里,脾胃同属
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
后天之本”。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运化
水谷精微和水液,主升清,主统摄血液。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体主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
(5)肝 肝为五脏之一,在
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足厥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胆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主疏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畅达、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情志的调畅皆有
重大影响。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6)肾 肾为五脏之一,在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足少阴肾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膀胱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
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
先天之精,为
生命之源,乃脏腑阴阳之根本,故称其为“先天之本”。
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
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和惊。
(7)胆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足
少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肝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
胆汁,胆汁进入小肠,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胆又有主决断的功能。
(8)胃 胃为六腑之一,在
上腹部,足
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脾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物,其气以降为主,主通降。和脾共称“后天之本”。
(9)小肠 小肠为六腑之一,上接胃,下通大肠,为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手
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
心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盛容饮食物和消化饮食物,这叫主受盛和化物。还可以分别出水谷精微、水液和食物残渣,这叫泌别清浊。
(10)大肠 大肠为六腑之一,上接小肠、下通肛门,手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肺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也就是将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余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11)膀胱 膀胱为六腑之一,在小腹中央,足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肾相表里并直接和肾相通。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l2)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
手少阳经和它相连属,但没有五行配属和相表里的脏器。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其功能之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还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在中医学里还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划分。横膈以上,心肺头面为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膈
下脐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为升降的枢纽,气血化生之源。脐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为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脲液。后世医家,将肝肾
精血、命门原气等也都归属于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