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社学[Shēngpíngshèxué]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辖内。东接石潭路,南望张村社区,西邻石井社区,北邻石沙路。取“上升、平步青云”之意,故名。原为乡间教育之所,为三进五过祠堂式建筑,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骨脊,灰砂碌简瓦,绿琉璃瓦当剪边,墀头砖雕。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东﹐每当地方有事﹐当地士绅常利用它来举办
团练﹔后期﹐少数社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地方治安﹐已失却教学的本旨。1839年禁烟之初﹐广东沿海村镇举办团练﹐有的即以社学为名。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群众自发武装抗英﹐当地出现许多具有团练性质的社学﹐到二十二年至少已有十三个。它们是称为东六社的怀清﹑联升﹑锺镛﹑同升﹑兴仁﹑西湖和称为西七社的石井﹑成风﹑同风﹑莲湖﹑和风﹑淳风﹑同文等社学。是年夏﹐
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或称升平总社)﹐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移私斗于公义”。因此﹐李芳等人的要求很快得到督抚批准﹔上奏后﹐道光帝给予嘉勉﹐并令各府州县仿照办理。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经费初由各乡捐助﹐后按地产摊派﹐官府只于调遣时才发给口粮。升平社学虽称总社﹐但对下属各社并无多大约束力。不久﹐
番禺士绅何有书在江村另建升平公所﹐客籍士绅
王韶光在燕塘另建东平公社(或称东平总社)﹐两者都是从升平社学下分出来的。其后﹐广州南郊又成立南平﹑隆平各社学﹑公所。社学﹑公所﹑公社均隶属于广州协副将。它们各自团练民众﹐少者数千﹐多者万馀。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社学参加了1842年火烧洋馆,1844年反对英国在广州河南地区划租借地,1846年和1849年反对英人入城等斗争。在清朝
钦差大臣﹑
两广总督耆英,拒绝英人无理要求时,升平等社学给予支持﹔当他态度软弱,特别是允许英人入城时,则与之对抗。由于社学的行动显然越出了统治者所能容许的范围,招致一些官吏不满﹐时思加以抑制。1854~1855年间(咸丰四年至五年),
陈开﹑李文茂等领导的“红巾军”在
珠江三角洲起义﹐很多原社学群众加入到起义军中,原社学中上层则“退居自保”,停止了斗争。以后,具有团练性质的社学在记载中即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