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泰(1838年—1892年),清末官员。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竹珊,大学士
富俊之孙。初捐赀为户部员外郎,后出为山西汾州知府。历任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职。1881年(光绪七年)为伊犁参赞大臣,寻授内阁学士。1884年署乌鲁木齐都统。1887年为驻藏帮办大臣。次年英国武装侵略西藏,攻占
隆吐山、纳荡等地。他因主和被任命为
驻藏大臣,授予全权与英军议和。1890年和英印政府代表签订《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谥号恭勤,著有《印藏边务录》《
宝鉴编补注》等。
光绪七年(1881年),召还京师。五月,赏副都统衔,授
伊犁参赞大臣。
光绪八年(1882年),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仍任伊犁参赞大臣。任上与俄国勘定
阿尔泰山边界,对俄态度强硬。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调任驻藏帮办大臣。当时第一次藏人在
隆吐山筑卡,为英印所败。清廷命驻藏大臣文硕令藏人撒卡,而文硕因藏人之反对,谓藏地无可撤,清廷严旨切责。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八日,撤文硕职,以升泰主持藏事。升泰于五月二十六日抵藏,接印视事。藏人誓复仇,屯兵帕克里,将反击英印军。升泰寻出乾隆五十九年
和琳、
和瑛所立奏设鄂博原旧档案一卷,注明藏南界址,系在距帕克里三站之雅拉、支木两山,设有
鄂博,又有
春丕、日纳宗两处,上年虽系藏界,因乾隆五十三年廓番用兵,将哲孟雄追过藏曲大河,哲番穷苦,达赖喇嘛将日纳宗地方赏给哲孟雄管理。原派委员西藏游击张志林原禀文声叙日纳宗不应作为藏界,只在雅拉、支木两山设立鄂博,高下尺寸,开单详载云云。升泰将此卷持示藏人,藏人曰;“地虽予哲,今哲通英,应即收回自管。”六月二十五日,英印兵来扑藏营,藏兵正拟迎敌,忽值大雨,昏雾四塞,双方停止。随英兵陆续增加,七月初十、十五日等,藏人拟攻英营,升泰数止之,藏人终不顾,于是英军攻热烈巴拉山,藏兵伤亡甚众,英军追入春丕。时中英均愿议和。二十七日,清廷谕令升泰先解战争,并令亲赴帕隘边界,与英印议约。升泰准备前往。八月十七日,英印收取哲孟雄全境,俘其部长土朵郎思,拘禁于
噶伦堡,置政务官一员,以监督哲孟雄之内政外交,并招印度及廓尔喀游民开辟垦荒。十八、十九两日,藏兵与英兵开战,藏兵大败,咱利、亚东,朗热等隘尽失。印兵追奔逐北,遇升泰派赴阻战之江孜守备萧占先竖立汉字旗始止。英印仍添兵修路,拟由四路分扑藏营。藏人亦收集残兵,企图收取哲孟雄全土。十月十六日,升泰由藏起程,拟令双方先行撤兵,再议界址。十一月十三日,抵帕克里隘外三站之仁进岗驻扎。布鲁克巴部长派兵一千七百人来营保卫,升泰厚赏遣去,惧贻英人口实。并令驻扎仁进岗之藏兵万人,撤退数十里,以为交涉之基础。十九日,与英武官柏尔晤于纳荡,随于二十三日会议。藏人要求哲孟雄对于西藏仍照旧纳贡递禀,但英人则声称哲印订约已二十七年,哲应归英保护,又须在江孜、帕克里通商,以致会议毫无结果。会天寒,十八日升泰移营仁进岗。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派税务司
赫政由粤转印来藏,充通译。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二十五日,藏人具结遵旨退兵。升泰奏请转咨英兵亦定期撤退。三月初一日,赫政到边。
第穆呼图克图率领三大寺及阖藏公禀,撤兵定界及通商一项,须在咱利以外,随于四月二十一日具结,允在
亚东通商。五月,印兵开始撤退。六月二十九日,奏准将喇嘛伊喜批冲补授西藏额外噶布伦,赴边办事。八月十四日,赫政来函巳将印度来文译成汉文并择要数条寄呈,总署撰约四条电赫政转复印度。二十日,奏陈印度已于七月二十五、二十六日将所有纳荡,日纳宗之兵连日撤退,惟英官会议羁延,请促英使电催印度迅速会议。先是,哲孟雄部长之母递禀乞勿将哲孟雄划出藏界之外,部长既被拘,其母及子仍居春丕。英人假作部长书,取其子赴噶伦堡,部长母坚执不允。乃携其两孙至升泰营哭诉,乞朝廷作主,升泰无以援之。八月,哲孟雄部长复来书云:当回春丕,情愿弃地,不受洋人折磨。升泰虑为英人借口,复阻返藏。十二月二十七日,赫政来函,请升泰速赴
大吉岭会议。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庚戌,清廷派升泰为全权大臣,与英国全权大臣定约画押。二月二十二日,由大吉岭起程赴孟加拉城。 二十七日,与英国所派全权大臣、印度总督兰士顿爵士签订《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五月,升泰被擢为驻藏办事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亚东开放等事宜。
光绪十八年(1892年),升泰在参加了
九世班禅坐床典礼后赶赴仁进岗,继续与英方交涉。同时不断做西藏
商上的工作,“舌敝唇焦,不遗余力,不料藏番始终固执,不能释然”。八月初四日(9月24日)去世于该地。清廷赐谥“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