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
1989年意大利研制坦克歼击车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英文:Centauro Tank destroye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研制的一型8x8轮式坦克歼击车。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在1983年的“阿尔登特”训练中,意大利陆军的美制M113型装甲输送车和M47中型坦克表现出应对突然袭击的不足,由此产生了对新型装甲车辆的需求。随后意大利陆军提出了轮式坦克歼击车的研制计划,要求车辆必须具有出色的行驶稳定性、高的承载能力、突出的战术及战略机动能力,在保证机动性能的同时还要求车体能够抵御小口径步兵武器的攻击,另外车辆结构须适于车族化发展,并且所有车型应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后勤支持性以及防护性能,必须采用成熟技术。
研制历程
依维柯·菲亚特公司(IVECO FIAT)和奥托·梅莱拉公司(OTO Melara)针对军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首先联合开发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之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的变型车,实现了车族化的目标。整个车族的底盘均由依维柯公司负责,武器系统则由奥托·梅莱拉公司负责。
1984年初,意大利陆军进一步明确要求新型坦克歼击车,装备一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配用计算机化火控系统,能够执行火力侦察、反侦查、反坦克等多项作战任务,同时还要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进行快速反应部署。“半人马座”的研制代号为B1,意为“装甲车”1号。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样车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同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制成,并且参加了实验。1988年,完成了第5辆到第9辆样车的制造,其中第7辆样车的车体比其他几辆车体略窄,以便于C-130运输机的运载,而且还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
1989年4月,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出厂,199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半人马座”首辆正式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工,与样车不同的是,生产型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了存储空间和炮塔后部以及武器系统,车体尾部的跳板式门换成了向右开启的单扇门,并且改善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
1992年底,8辆车刚服役不久,装有105毫米炮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便被部署在索马里,一试其锋芒,结果表现优异,军方十分满意,在最初的4个月里,8辆“半人马座”平均行使8400千米,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车体炮塔为装甲钢焊接结构,可防12.7毫米枪弹的攻击,前弧可防20毫米穿甲弹的侵彻。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右侧安置由隔板隔闻的动力装置,驾驶座的高度可调。车上有1个单扇左开的舱盖,带有3个前视潜望镜,中间1个在夜间行驶时可由MES VG/DIL被动式潜望镜取代。
炮塔是由奥托·梅莱拉(OTO Melara)公司进行组装和试验的,安装在车体上部靠后部位。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位于右侧,装填手在炮长后面。车长有4个潜望镜用于向前及两侧观察,有1单扇后开舱盖,舱盖之上前部有1个昼用稳定式周视观察镜。炮长和装填手共用1个舱盖进出炮塔。炮塔顶部右侧安装有5个潜望镜供炮长和装填手进行观察。
动力系统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动力装置包括MTCA发动机、5HP-1500全自动变速箱及相应的冷却和过滤装置,全部可在20分钟内更换完毕。依维柯·菲亚特公司生产的MTCA发动机为6V90°直喷式水冷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铸铁缸体,湿式气缸套,每缸1盖,缸盖也为铸铁材料,每缸4气门。排气门为双金属结构,排气门顶部为镍铬钛合金材料。曲轴材料是锻造合金钢。活塞是由电子束焊接的两部分组成,顶部由机油冷却。
该车的5HP-1500全自动变速箱和分动箱是依维柯公司根据联邦德国ZF公司的许可证进行生产的。变速箱主要包括带闭锁离合器的3元件变矩器、液力制动器、主齿轮系和盘式停车制动器。动力由变速箱经传动轴传至差速器,然后传到车体两侧的半轴,再经各锥齿轮传给各车轮的独立驱动轴。车辆可全4桥驱动,不过第一桥也可不参与驱动。
该车采用液气独立悬挂装置,垂直行程可达310毫米。使用液气制动系统,各轮毂内均有盘式制动器。该车为动力转向,一般是前4轮转向,但在特殊情况下,后2轮也参加转向,此时车辆的最高速度限制在20千米/小时内。采用上述的传动和转向装置后,驾驶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8×6×4(6轮驱动,前4轮转向)或8×8×6(8轮驱动,6轮转向)的工作方式。轮胎具有泄气保用性能,带有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当其中4轮遭破坏后其余4轮仍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
武器系统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装有奥托·梅莱拉公司52倍口径的105毫米火炮,可以发射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内的各种北约制式坦克炮弹药。火炮采用立楔式炮闩,当空弹壳退出后,炮闩始终打开,带有多室炮口制退器,带抽气装置和热护套,并有炮口校正装置。该炮采用自紧工艺制造,最大后坐距离750毫米。车上共载40发炮弹,14发在炮塔内,其余在车体内。
主炮左侧有1挺M42/59式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顶上有1挺高射机枪,炮塔两侧各有4个电动烟幕弹发射器。炮塔的旋转和武器的俯仰为电液式,但有手动应急操纵装置。火炮的俯仰范围为-6°~+15°。
火控观瞄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采用伽利略公司(Officine Galileo)的TURMS火控系统,主要包括车长和炮长用的瞄准具、SEPA数字式弹道计算机、各种传感器、炮口校正装置及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的显示面板。
车长瞄准镜是伽利略公司与法国测量仪器制造公司(SFIM)合作生产的SP-T-694式稳定周视瞄准镜,有2.5倍和10倍两个倍率。夜间,炮长瞄准镜的热成像显示在车长的电视监视器上。车长瞄准镜的俯仰范围为-10°~+60°。炮长昼夜合一激光瞄准潜望镜集稳定的头部反射镜、光学观察装置、激光接收器和热成像仪于一体。昼用部分的放大倍率为5倍,热成像仪的视野取决于所选择的头部反射镜。炮长还有1个伽利略公司的C-102型8倍同轴望远镜和3个手动选择的瞄准分划装置。
数字式弹道计算机进行所有与火控有关的计算,并且控制和管理光学瞄准镜、激光测距仪、伺服机构及各传感器和内部检测设备。还可使系统在出现差错和失误时,从一般状态转到后备状态。一些主要的传感器提供气象、车辆状态和火炮磨损情况的数据。
车上装有三防装置。空调装置可使乘员在-30°~+44°的环境温度下正常操作。制式设备包括前置绞盘、动力舱内的探火灭火装置以及乘员舱内的探火抑爆装置。该车可涉水,但不具备水陆两用浮渡能力。
性能数据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参考数据:
服役动态
实装“维和”
冷战后期,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被重新分配到骑兵团,用以替换“豹”1A2主战坦克。1992~1993年初在索马里发生的“恢复希望”行动中,该车参加实战,执行了护送任务。部署之初主要用于人道主义救援,但随着当地武装力量的迅速膨胀,半人马座战车需要增强防护能力。
为了应对不断增强的火箭弹袭击,英国皇家军械防务公司(现属BAE系统公司)快速研制出ROMOR-A爆炸反应装甲组件,主要用于弹道防护,同时可提高对高爆反坦克弹药的附加防护。该爆炸反应装甲组件安装在了部署于索马里的车辆上,随后又安装在部署到战场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上。安装了附加装甲后,该车战斗全重由24.8吨增加到25.4吨。意大利陆军希望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能承担侦察任务,因此其底盘长度由7.4m增加到7.85m,从而使载员舱可搭载4人侦察小组。首批251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即为侦察车型,安装附加装甲后的战斗全重为26吨。
从部署索马里开始,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几乎参加了意大利陆军的每次军事行动。1996年1月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北约执行军队(IFOR)行动中,半人马座随意大利分遣队部署到萨拉热窝,用于护送波斯尼亚难民。1997年4~8月参加了阿尔巴尼亚军事行动。1999年随试验军队(EXFOR)部署到了马其顿,同年6月又部署到科索沃
2003年在伊拉克南部纳西里耶,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随意大利分遣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4月和8月,在意大利分遣队夺回幼发拉底河桥的激烈交火中,半人马座首次使用了105毫米火炮。2006年开始,白色涂装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还部署在意大利在联合国驻黎巴嫩的临时部队中。
海外销售
2000年美国陆军租借了16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为期2年。这些车辆装备在路易斯堡临时旅战斗队中,用于验证轮式机动火炮系统在美国服役的可行性。
2001年初,1辆半人马座被运往巴西进行试验,虽然此次试验未带来任何订购合同,但效果良好,为随后竞标6X6型VBTP项目奠定了基础。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首份订单来自西班牙,首批订购22辆,除无线电台,其它设备与意大利半人马座相同。该订单于1999年9月签署,价值7240万美元,包括了3年的后勤保障和与西班牙当地GECOIN公司的工业合作,其中包括在西班牙为“标枪”步兵战车生产50多个车体以及一些卡车。2000年10月意大利开始交付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这些车辆装备到了西班牙第8路西塔尼亚骑兵团。2002年2月,西班牙增订了价值2.185亿欧元的62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有50辆平均分配到2个骑兵团,用来替换正在服役的AMX-30坦克和VEC-90装甲车。订购的第二批车辆的夜视系统得到了很大改进,换装了“伽利略”第二代热像仪。其中前20辆由意大利提供,其余的42辆由依维柯公司西班牙分公司在当地进行组装。炮塔的大多数机械和集成工作是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进行的,而所采用的火炮和火控系统则由意大利提供。第二批车辆的交付时间为2004~2006年。
第三份合同于2007年签订,包括为首批订购的22辆半人马座安装第二代热像仪和4辆半人马座抢救车。首辆抢救车2010年11月交付,其余3辆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交付。根据西班牙陆军的最初需求,其还需订购28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现行计划是作为现存车辆中期升级计划的一部分为其安装改进型120毫米“重拳”炮塔。但财政紧缺以及新型装甲车的出现使得第四次订购的可能性很小。
2008年第一季度,阿曼订购了6辆装有120毫米滑膛炮的“希特菲克特”炮塔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但与老式7.5吨炮塔相比,该车的炮塔轻了1.8吨。2009年阿曼又增订了3辆,2010年开始交付,预计2011年交付完毕。据悉,阿曼需要订购250辆轮式装甲车,其中50辆将安装120毫米火炮。CIO计划用半人马座车族的其它车型来满足阿曼陆军的需求。与此同时,约旦希望从意大利陆军订购100多辆半人马座。如果合同最终签订,该合同将包括50辆半人马座的维修和技术转让。
衍生型号
“箭”步战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维柯防务车辆公司自筹资金在“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底盘基础上研制步兵战车。该车吸取了在索马里对抗火箭筒(RPG)的经验,采用了间隔装甲,车宽增加到3.28m。“半人马座”步兵战车的首次试验是随北约部队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进行的。此地多为城市,为此意大利陆军要求依维柯防务车辆公司降低该车的车宽,从而应对道路狭窄的情况。
面对可搭载6~8名士兵的步兵战车需求数量的增加,依维柯公司对该车进行了重新设计。这就是后来的“箭”式步兵战车。该车布局与“半人马座”相似,保留了“半人马座”的H型传动方案,采用了新型404千瓦依维柯8262型涡轮增压发动机,可防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攻击。另外,该车换装了“重拳”加大型双人炮塔,该炮塔为波兰8X8型“黑罐”炮塔升级型,配备了KBA 25毫米机关炮。
“箭”式步兵战车为意大利陆军首型网络中心战装甲车,新型炮塔为安装必要的通信和指挥控制设备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首批54辆的订购合同包括指挥所车、救护车和迫击炮运载车。2000年中期展出了安装有伸缩式桅杆固定天线的车顶升高型指挥所车,但意大利最终选择了采用不同配置的指挥所车型。虽然车顶升高了,但被选车型的车体高度与“箭”式战斗车辆相同,可搭载6名载员,采用了“打击者”(Hitrole)遥控武器站。另有一种战斗指挥车,其外形与“箭”式步兵战车相似,可搭载2名士兵,仍保留着25毫米炮塔。两种车辆都装配了SATCOM SATCOM SOTM(移动式)以及SICCONA 2A指挥控制系统。在旅和营级单位,配装了两种“箭”式装甲车,指挥机构乘坐指挥所车,战术指挥机构乘坐战斗指挥车
抢救车
依维柯公司为西班牙生产出了抢救车型,作为半人马座车族的新成员,该车以“箭”式步兵战车底盘为基础,净重23吨,战斗全重30吨。该车装备了9吨吊臂和牵引力为20吨的装有100m缆绳的液压绞车、前置推土板以及2个后置稳定装置。抢救车型安装了枢轴固定型机枪和遥控武器站,乘员3人,1名驾驶员和2名机械师。该车安装了半人马座动力组件,还配备了5千瓦辅助动力装置。
VBC步战车
在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成功研制后,意大利研制出了半人马座VBC步兵战车,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装甲人员输送车、战场指挥车、VBC自行迫击炮、VBC架桥车、VBC抢修车、VBC战场救护车等等。
其中半人马座步兵战车的底盘,在保持原来总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对车辆各个部分均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新的车体,中央轮胎充气系统采用了步进式电子控制装置,制动系统采用了助力制动器,改进了车辆的空调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易于维修的新型仪表板,动力舱和人员舱都装有灭火系统。坦克歼击车上的自救绞盘为可选择装备。
车体顶部装有“重拳”双人炮塔,主要武器为1门25毫米自动炮,炮塔两侧各装有1具“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另外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车体后部的载员舱设有一个大的顶部舱盖,用来装填“陶”式反坦克导弹,车体尾部设有一扇液压驱动的跳板式大门,其防护水平与车体其他部位的防护水平相同。
VBC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6吨,车长小于8米,宽3米,车顶高1.98米,车全高(到炮塔顶部)为2.82米,成员为9人。
半人马座120
1998年,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开始自筹资金,研制一种火力更强大的“半人马座”。新型的“半人马座”取消了105毫米线膛炮,取而代之的是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新型火炮的弹药与“公羊”主战坦克上的120毫米火炮弹药相同,但该火炮采用了45倍口径身管,比大多数坦克的44倍口径身管还长,然而炮身仅重2500千克,比公羊主战坦克的轻了700千克。这样低的重量主要是通过采用最新型高强度特种钢制作炮身得到的,这种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达到了1500兆帕,也就是说达到了最新一代坦克炮所用钢材的拉伸屈服应力标准。另外,炮管采用了内膛挤压硬化法并镀铬,还安装了抽烟装置和热护套。该火炮与当今主战坦克的火炮几乎没有差别。
为了降低新型“半人马座”的后坐力,火炮安装了新式“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后坐距离减少到550毫米(105毫米火炮的后坐距离为750毫米),后坐力则减小到25千牛。大多数的轮式车辆都能承受这样小的后坐力。新“半人马座”采用了新式HITFACT炮塔,同火炮一样,这种炮塔也是奥托·梅莱拉公司研制的。新车型的炮塔采用了铝装甲,而钢装甲和复合装甲板可以附加到铝装甲上。因此,装有120毫米火炮炮塔的基本重量仅为5.8吨,大大低于原炮塔的7.5吨,即使达到最高防护等级也只有6.6吨。
新型“半人马座”基本型的重量仅25.5吨,但防护力并不差,可全方位防护14.5毫米重机枪穿甲弹的攻击。此外,它还可以抵挡6千克TNT当量地雷在任何一个车轮下和3千克TNT当量地雷在车体腹部下爆炸。当加装附加装甲,车重增加到28吨,60度倾角的前部弧形装甲还可防25毫米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车体底部能抵御6千克TNT当量地雷的爆炸。另外,由穿孔钢板制成的储物筐还可以加强炮塔尾部的防弹能力。
新型半人马座120坦克歼击车的底盘与原“半人马座”的底盘基本相同,机动性能也基本相同,在保持了原有机动性能的同时,将火力大大提高,其综合作战能力也将获得不小的提升。
半人马座Ⅱ
2010年10月12日,意大利国防部联合行动需求评估委员会(CCOV IRO)证实,意大利陆军确定了对半人马座Ⅱ坦克歼击车的最初需求。计划首批半人马座Ⅱ将装备到2个侦察骑兵团。该车在设计上优先考虑的是防护能力和网络中心战能力。其将与“箭”式步兵战车共同承担多种任务,从低强度和平保障行动到传统作战行动。该车的底盘可选择“箭”式装甲车采用的方案,由于采用了新型装甲,该车的防护能力更强。
和“箭”式装甲车相比,陆军希望半人马座Ⅱ装甲车能降低车宽,从而使其120毫米火炮的360度射击能力不受约束。另外,半人马座Ⅱ装甲车缩短了车长,乘员减到4人,车体后部不再搭载下车士兵,并安装了新一代能量吸收座椅、安全带和歇脚板,增强了防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能力。炮塔和驾驶员位置具有独立防护防护装置,从而提高了防爆炸能力,另一重要特点是为驾驶员开启了紧急出口。
360度直瞄系统将提高本地态势感知能力,并可对近距离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半人马座仍保留了H型传动方案需求文件中并未透露其战斗全重和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据估计战斗全重约30吨,功率为551千瓦;最小单位功率为17.6千瓦/吨;驾驶员将配备第三代工FT工夜视系统。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为车辆和红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静止状态时,由辅助动力组件或外接电源为其提供功力,从而降低了车辆的热量和噪音信号。
半人马座Ⅱ装甲车采用全电驱动的升级型“希特菲克特”120炮塔,炮长配有人眼安全测距仪和第三代热摄像机,车长配有具有情报、监视、目标捕获(ISTAR)功能的升级型全景昼/夜瞄准镜。配装的通信与信息系统(C IS)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部分功能以多波形软件定义电台(高频、甚高频、宽带、SATCOM以及意大利未来士兵系统)为基础。指挥车型将安装移动式(SATCOM CSOTM)系统。所有半人马座2装甲车将安装SICCONA指挥与导航系统,配属到营/团级的车辆以及旅级指挥官用车将安装SIACCON 2A C2系统,所有的车辆还将安装遥控简易爆炸装置干扰机。
该战车44倍口径120毫米滑膛炮将采用与“公羊”主战坦克相同的弹药,意大利陆军希望采用奥托·梅莱拉公司最新研制的钢材料从而减轻火炮的重量。同时还希望提高火炮仰角范围,原火炮的仰角只有16度。新装甲材料将进一步降低炮塔重量和车辆重心,增强底盘的防护能力。其可携带的弹药位于隔舱内,数量估计在31~36枚。该车的火力压制和灭火抑爆系统提高了乘员的安全性。半人马座Ⅱ将安装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顶置机枪,炮塔两侧还将安装“伽利略”80毫米榴弹发射器。该车还可安装配备了7.62毫米机枪(也可安装12.7毫米机枪及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的遥控武器站。
半人马座Ⅱ轮式坦克歼击车由意大利依维柯公司和莱昂纳多-芬梅卡尼卡公司联合研制,是意大利陆军现役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升级型。样车将在2016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欧洲防务展上展出,7月交付陆军开展测试直至2017年。升级包括:换装全新车体和更好的装甲,采用一门120毫米坦克炮(初始半人马座为105毫米坦克炮)以及动力更强的发动机(529千瓦)。意大利陆军将总共采购140辆半人马座Ⅱ坦克歼击车,替换陆军老旧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陆军最初订购了约400辆半人马座,在出售给约旦140多辆后,已经列装约240辆。
总体评价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系列底盘的国际通用性还不够强,这影响到车辆的销售和售后保养。另外,虽然装备了先进的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但也客观上造成了该车造价昂贵,维护成本高的事实,成本效益值还有待评估。
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的诞生创立了武器装备的一个新概念-“轮式坦克”。“半人马座”的火力、观瞄能力、公路及越野机动能力、防护水平以及三防性能均可与主战坦克相媲美,该车按照机动性、火力、防护的顺序来设计,打破了主战坦克设计最先考虑火力、其次防护、最后是机动性的顺序,因而在机动性与火力两方而比较突出,其战斗一性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问世已经有了20年时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也有10多年时间,虽然防御能力略显不足,但是灵活快速的机动性能和强大的火力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轮式坦克”的作战效能十分突出。在半人马座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装甲部队都列装了装备有大口径火炮的轮式坦克歼击车。半人马座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意大利陆军的自身需求,而且它所创立的“轮式坦克”新概念对各国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东方网、《现代兵器》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6 04:31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