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Sarajevo)是
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
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在中部
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附近。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人口37.5万,连郊区44.9万(1981)。建于1263年。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此被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导火线。陆运
交通枢纽。工业有
动力设备、汽车制造、
金属加工、
化学、
纺织、
陶瓷、
食品加工等。
历史沿革
古代
萨拉热窝河谷有着悠久的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萨拉热窝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最著名的例子是萨拉热窝地区的
布特米尔文化。布特米尔文化是1893年
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郊区的伊利扎建设一个农业学校时发现的。该地区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
燧石。这在当时是巨大的发现,1894年,考古学家和
人类学家还为此在萨拉热窝举行了会议。
伊利里亚文化是萨拉热窝又一个突出的文化。古代人大多认为伊利里亚人生活在西
巴尔干地区。在被
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在萨拉热窝地区有多个伊利里亚人的居住点。在
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城市的名字是
硫磺温泉(Aquae Sulphurae),位于今日萨拉热窝郊区的城市伊利扎。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在7世纪来到这里。
中世纪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萨拉热窝都是波斯尼亚省的一部份。城市的名字改为乌尔夫-波斯拿(Vrh-Bosna)。
圣座的文件记载,1238年教会曾在这里建设圣保罗大教堂。斯拉夫人的
城塞自1263年到城市被
奥斯曼帝国征服的1429年为止都一直存在。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代建立了萨拉热窝。1461年,在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的统治下,城市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461年之后,伊萨科维奇监督了城市旧市区的建设,修建了
供水系统和
清真寺、带屋顶的巴扎、公众浴场、州长官邸。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发展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都市。在这个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而这一地区则被称为萨拉伊奥瓦斯(saray ovası),在
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有宫殿的平地”。
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21年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
伊斯兰学校、
苏菲主义的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Sahat Kula)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份地区都是在他的任内修筑。萨拉热窝以其
大市场和众多的清真寺而闻名。在16世纪中期,清真寺的数量超过100个。在帝国的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在
巴尔干半岛仅次于
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和重要的都市。1660年,萨拉热窝的人口估计超过80,000人。相比之下,
贝尔格莱德在1838年的人口是12,963人,萨格勒布在1851年人口是14,000人。由于政治上的重要性,萨拉热窝也成为战场。
奥匈帝国
1697年,在大土耳其战争期间,
哈布斯堡君主国的
欧根亲王发起袭击,占领了萨拉热窝。城市遭受了
瘟疫的袭击并被烧毁。萨拉热窝虽然在之后重建,但并没有完全恢复。1807年,萨拉热窝的人口只有大约60,000人。奥斯曼帝国虽然将萨拉热窝作为重要的行政据点,在1850年,波黑还是被
奥匈帝国征服。1878年,按照
柏林条约,城市的
统治权交给奥匈帝国。波黑在1908年被合并入奥匈帝国。萨拉热窝在
维也纳之前试验导入了
路面电车等新开发的设施。奥匈帝国的统治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修建了各种工厂和其他建筑,许多机构都西化和现代化了。萨拉热窝的居民还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使用
拉丁字母。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民族主义者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暗杀了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奥地利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
导火线。进入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
贝尔格莱德附近,萨拉热窝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破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西部合并入
南斯拉夫王国,萨拉热窝成为
德里纳河省的首府。
南斯拉夫
在
一战之后,萨拉热窝成为
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份。虽然萨拉热窝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重要性并且是波斯尼亚地区的
中心城市,但国家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重视萨拉热窝。这个时期除了波黑
国家银行大楼之外,萨拉热窝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发展。1941年4月,
纳粹德国入侵了
南斯拉夫,轰炸了萨拉热窝。当时有约10,500名犹太人以及
罗姆人、正教徒塞尔维亚人居住。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波黑领土被划入
乌斯塔沙的
克罗地亚独立国。乌斯塔沙对塞尔维亚人展开了迫害。城市在1943年至1944年遭受了盟军的轰炸。在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率领的游击队的抵抗之下,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从
纳粹的占领之中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炮弹筒被挖掘,在萨拉热窝洗净和装饰,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
在解放之后,萨拉热窝是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共产党在萨拉热窝投入巨资,建设了许多新的住宅,新建设了新城区和新萨拉热窝,城市的市区面积得到了扩大。萨拉热窝再次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115,000人,而
南斯拉夫解体时萨拉热窝的人口有429,672人。萨拉热窝快速发展,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产业中心。萨拉热窝发展的
高峰期是在1980年代初期萨拉热窝举办
冬季奥运会的时期。
波黑战争
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
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
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
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围城战是
波黑战争期间发生的都市保卫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武装势力(塞族共和国军队)为回击宣布自南斯拉夫独立,刚刚新组织的
波黑政府的军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军;ARBiH),在山上驻扎了军队包围了萨拉热窝。塞尔维亚人势力拒绝参加刚刚新独立的波黑,目标建设塞尔维亚人国家塞族共和国。波斯尼亚政府被包围在城内,其防御力量薄弱难以突出重围。
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破坏和人员伤亡。11,541人在包围战中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战前城市和附近地区的人口有525,980人。由于众多市民被杀害或者被迫移居,1995年时萨拉热窝的人口减少到只有战争前的64%,有334,663人。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另外,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人市民当中,也有逃往塞尔维亚人势力支配地区的人。而在塞尔维亚人势力占领下的地区,以波斯尼亚人(穆斯林人)为主的非塞尔维亚人市民遭到了杀害,或者遭受了强制驱逐等民族净化行为。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
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
恐怖袭击,在
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
反人道罪,判处
无期徒刑。罪状中也包含了第1次马尔加雷屠杀等罪行。2007年,接替加利奇的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指挥官塞尔维亚人将军德拉戈米尔·米洛舍维奇因第2次马尔加雷虐杀和包围萨拉热窝,对市民的恐怖袭击而被判有罪,判处33年
徒刑。法庭认定马尔加雷市场在1995年8月28日遭到了自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处发射的120公厘
迫击炮的轰击。
今日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的复兴开发是在1995年11月签订岱顿协议之后开始的。今日的萨拉热窝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各处都在建设现代的办公楼和
高层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有波斯摩
城市中心、BBI中心和阿瓦兹大楼(也是巴尔干地区最高的
摩天大楼)。萨拉热窝与卡卡尼之间近来亦完成一条新公路连结两地。城市的大部份地区都得到了重新开发,在市中心已经很少看见被战争破坏的建筑物。
语言名称来源
萨拉热窝在波黑的三种
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亚语中的称呼都是萨拉热窝(Sarajevo / Сарајево)。在土耳其语中,萨拉热窝的名称是萨拉伊波斯纳(Saraybosna)。萨拉热窝这个名称来自于土耳其语中的“宫殿”一词“萨拉伊”(Saray),这也证明萨拉热窝在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具重要地位的都市。Sarajevo在土耳其语的意思是赞美这个依山而建的古城就好像宫殿一样那么富丽堂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萨拉热窝接近波黑
三角形国土的几何中心处,座标位置是43°52′0″N 18°25′0″E。萨拉热窝位于萨拉热窝河谷之中,被狄那里克山脉所环绕。河谷在过去曾充满绿色,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开发和都市扩大之中逐渐消失。萨拉热窝被浓密森林所覆盖的
丘陵地和5座山峰所包围。附近的山峰分别是标高2088米的特雷斯卡维察山、标高2067米的别拉什尼察山、标高1913米的雅赫尼那山、标高1627米的特雷贝维奇山、标高最低的是伊古曼山,有1502米。这些山峰中除了特雷斯卡维察之外的4座山峰都是1984年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萨拉热窝的平均标高约有500米。城市位于丘陵地帯之中,市内较陡的斜坡街道和位于高丘的住宅都证明了这一特点。
米里雅茨河是城市重要的的地理特徴。河流自城市东侧流经市中心向西汇入
波斯尼亚河。米里雅茨河有“萨拉热窝之河”之称,其源头位于萨拉热窝以东数公里的帕莱。波斯尼亚河的源头
波斯尼亚之泉靠近萨拉热窝西部的伊利扎,这里也是萨拉热窝重要的自然地标。波斯尼亚之泉也是萨拉热窝和其他地区观光客的观光地。此外还有数条小河流经市区和郊外。
萨拉热窝都市区还包括了伊利扎、沃戈什恰、哈吉契等城市。都市区面积超过141.5平方公里。另外,萨拉热窝有部份地区在
波黑战争之前隶属于萨拉热窝市,战争之后被划入
塞族共和国,成为东萨拉热窝的一部份。
气候
萨拉热窝属温暖的
大陆性气候,其北侧是
中欧气候区,南侧是
地中海气候区。按照
柯本气候分类法,萨拉热窝正好位于亚寒帯
湿润气候和西岸
海洋性气候的交界处。南部的山区减少了海洋对萨拉热窝气候的影响。萨拉热窝的
年平均气温是15°C,全年最冷的月份是一月,
平均气温-0.9°C,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平均气温18.9°C。观测史上的
最高气温是在1946年8月19日记录的40.7°C,
最低气温是1942年1月25日记录的−26.2°C。平均来看,萨拉热窝一年有85天是夏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0.0°C)。城市典型的天气是
多云天气,年间平均
云量达45%。
阴天最多的月份是12月,云量达75%。最晴朗的时候是在8月,云量有37%。降水全年分布较为平均。平均全年有116天有降水。萨拉热窝的气候适合开展这一地区盛行的冬季体育,也是1984年
冬季奥运会的会场。
人口民族
波黑在1991年进行正式的人口普查之后,直到2008年为止都未曾进行人口普查。在1991年人口普查中,萨拉热窝及附近的10个区共有人口527,049人。萨拉热窝
都市区的人口有416,497人。包括萨拉热窝在内的波黑全国因波黑战争而发生了大规模的
人口流动,其中很多至2008年都仍未能回到家乡。
直到2008年为止,萨拉热窝的人口都无法进行正确的统计,只有联合国统计局和波黑联邦联邦统计局以及
非盈利机构的估算数据。
按照2011年时的估计,萨拉热窝4个区的人口合计估计有311,161人,包括这4个区的
萨拉热窝州的人口有438,757人,萨拉热窝的面积有1,276.9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大约2,202.9人/平方公里。萨拉热窝4个区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新萨拉热窝,人口密度达7524人/平方公里。而萨拉热窝4个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旧城区,为2742人/平方公里。
由于战争的影响,城市的民族和宗教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萨拉热窝数世纪以来都是多文化都市,也有“欧洲的
耶路撒冷”之称。在战争之前的1991年时,波斯尼亚人占萨拉热窝人口的49%,其次是主要信奉东正教会的塞尔维亚人,占34%,主要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占7%。
政治
萨拉热窝是
波黑的首都。此外,萨拉热窝是波黑的两个
政治主体之一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
联邦的首都,也是
萨拉热窝州的首府(东萨拉热窝)。另外,波黑的另一个政治主体
塞族共和国在法律上的首都也是萨拉热窝(塞族共和国实际上的首都是
巴尼亚卢卡)。国家、
政治实体、州在萨拉热窝都设有各自的议会和法院。并且许多国家在萨拉热窝都设有
使领馆。
波黑联邦主席团和波黑
宪法法院都位于萨拉热窝。波黑的议会也设在萨拉热窝,在
波黑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为了维持正常的业务运行,人员和文书都被移动的附近的大楼。议会的重建在2006年底开始,2007年结束。重建费用的80%是
希腊政府通过希腊-
巴尔干复兴计划(ESOAV)承担的,20%由波黑政府负担。
萨拉热窝是由
萨拉热窝州下属的4个区
中央区、
新城区、新萨拉热窝、旧城区构成,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区政府。4个区还组成了拥有自己宪法的萨拉热窝市政府。萨拉热窝市政府(Gradska Uprava)由1名市长和2名副市长以及内阁构成。
立法机构是市议会(Gradsko Vijeće)。市议会有28人,其中1人是议长、2人是副议长、1人是书记官。议员由各区按照人口比例来选出。市政府还有
司法机构,基于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的“高级司法检查委员会”制定的战争后的
法律体系运作。
构成萨拉热窝的除了区之外,还有街区(Mjesne zajednice)。街区的设置目的是承担萨拉热窝的部份行政任务,并且让一般市民也有参加
城市行政的机会。街区是以城市的街道为基础划分的。
经济
萨拉热窝的经济在经过了多年的战争之后开始了复兴重建计划。波黑
中央银行于1997年在萨拉热窝开始运作,萨拉热窝证券交易所在2002年开始交易。萨拉热窝的重要的生产、行政、观光产业都和巨大的
地下经济有关。萨拉热窝是波黑最大的
经济活动据点。
在共产主义时代,萨拉热窝是重要的产业中心地。战争结束之后,萨拉热窝的产业包含香烟、家具、服装、汽车、通信器材等。总部设在萨拉热窝的企业有B&H航空、BH电信、波斯马尔、波斯纳里耶克(Bosnalijek)、Energopetrol、萨拉热窝卷烟厂、萨拉热窝
啤酒厂等。这些都是波黑各业界中最大规模的企业。
1981年,萨拉热窝的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是南斯拉夫平均水平的133%。2011年,波黑中央银行估计萨拉热窝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6.76亿美元,达波黑全国的37%。
此外,观光也是萨拉热窝经济中重要的产业。
交通运输
萨拉热窝位于被山峰所包围的河谷,
城市规模较小且较为集中。由于道路狭窄加上停车场不足,萨拉热窝限制汽车进入,对步行者和自行车来说是很好的环境。城市两条主要的街道是以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冠名的铁托大街和连接东西的
波斯尼亚之龙(Zmaj od Bosne)
高速公路。萨拉热窝也是波黑国内主要的
交通枢纽,有通往
泽尼察、
巴尼亚卢卡、
图兹拉、
戈拉日代、福察等波黑主要城市的公路。
欧洲高速公路Corridor 5C途经萨拉热窝,向北连接
布达佩斯、向南连接
普洛切。萨拉热窝至卡卡尼的高速公路已经完工。而剩下的卡卡尼至泽尼察的部份预计将在2014年1季度完工。
萨拉热窝
市电有轨电车自1885年开始运行,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
公共交通机关。
奥匈帝国在
维也纳运行有轨电车之前先试验在萨拉热窝
投入运行,当时的电车由
马匹牵行运行。最初修建时电车的
轨距是760毫米,属
窄轨。1960年,升格为1435毫米的
标准轨。电车在20世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萨拉热窝有7条有轨电车线路和5条
无轨电车线路,此外还有众多公共汽车路线。萨拉热窝主要的
铁路车站位于城市的中北部。这个车站有众多向西分出连接各地的路线,连接了城市的工业区。萨拉热窝在进入21世纪后,
产业更新得到进展,众多高速公路和街道都进行了修缮。有轨电车的现代化,新的桥梁和道路的建设也有进展。为了解决
交通堵塞的问题,萨拉热窝有修建地铁的计划。萨拉热窝地铁的首条线路将连接巴什察尔希亚和奥托卡,这条线路耗资1.5亿欧元而费用将由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出资。
萨拉热窝国际机场(
IATA:SJJ)也称布特米尔机场(Butmir),位于萨拉热窝市区西南数公里处。机场在战争中被
联合国使用且作为人道支援用途。1996年签订岱顿协议之后,机场也开始投入一般民用。在15届欧洲
国际机场年会上,萨拉热窝国际机场被评为欧洲使用者在100万人以下的机场中的最佳机场。2006年,
萨拉热窝机场的旅客量达534,000名。在10年前的1996年,旅客量只有25,000人。2011年,萨拉热窝国际机场的旅客量达到599,996人,比波黑的任何机场都要多,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6.5%。2012年的
增长率则估计约有10%。萨拉热窝机场有扩大
航站楼和跑道及
停机坪的计划,预计将在2012年内开工。航站楼的面积将会扩大7,000平方米。机场内的
商业设施也将升级。
萨拉热窝有连接萨格勒布、
贝尔格莱德、
布达佩斯和
普洛切的
国际列车,每日开行。萨拉热窝也有开往波黑各主要城市的列车运行。
社会事业
通信和媒体
作为
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是波黑众多
新闻媒体的据点。虽然通信和广播设施几乎都在战争中被破坏,战后在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的帮助之下实现了复兴。例如,在1995年萨拉热窝首次可以使用互联网。
《解放》(Oslobođenje)创刊于1943年,是战后萨拉热窝运营期间最长,在战争中仍能求生的唯一的一份报纸。然而,发行量被1995年创刊的日报《声》(Dnevni Avaz)和《早晨新闻》(Jutarnje Novine)超过。其他在当地定期发行的报纸还有克罗地亚语报纸Hrvatska riječ和
波斯尼亚语的《开始》(Start)、周刊杂志《波斯尼亚解放》(“Slobodna Bosna”)、《BH的每天》(BH Dani)。Novi Plamen是月刊杂志,也是左派思想的代表。
萨拉热窝的
公共广播电视台是波黑的三家公共广播之一。其他将总部设在萨拉热窝的电视台还有NRTV “Studio 99”、哈亚特电视台(NTV Hayat)、开放广播网(Open Broadcast Network)、坎托纳萨拉热窝电视台(TV Kantona Sarajevo)、阿尔法电视台(Televizija Alfa)。此外还有很多小规模的独立广播电台,如M电台(Radio M)、旧城电台(Radio Stari Grad)、斯图丹斯基电台(Studentski eFM Radio)、202电台(Radio 202)、RSG等。萨拉热窝还能收听收看
自由欧洲电台和其他
欧美各国的
广播电视节目。
教育
萨拉热窝的
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萨拉热窝已知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是1531年格兹·胡色雷·贝格设立的苏菲主义哲学的学校。之后设立了众多宗教学校。1887年,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伊斯兰教法法学校改为5年制学校。设立于1940年代的
萨拉热窝大学是萨拉热窝最早的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进入1950年代后,设置了学士课程以上的
教育内容。虽然在战争中严重受损,萨拉热窝大学在此之后复兴,和40所以上的大学有提携关系。
2005年时,萨拉热窝有46所初等学校(1年-9年)、33所高等学校(10年-13年),其中有3所学校是
特殊学校。此外,Druga Gimnazija是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
萨拉热窝还有多所
国际学校,为外国居民服务,有QSI萨拉热窝国际学校和萨拉热窝
法语国际学校等。
文化
萨拉热窝有众多不同的宗教共存,城市的文化也十分多样。波斯尼亚的
穆斯林、正教徒、
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同一个城市居住,同时也一直维持了各自独特的认同感。然而,战争之后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增加。随着战后时间的经过,人们也逐渐回到了城市。另外,来自东亚的移民也有增加。在历史上,萨拉热窝是
奥斯曼帝国时代多位波斯尼亚诗人和思想家的故地。
诺贝尔奖得奖者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就是萨拉热窝出身。另外,
奥斯卡奖得主达尼斯·塔诺维奇也是萨拉热窝出身。诺贝尔奖得主
伊沃·安德里奇的人生大部份时间都是在萨拉热窝度过。
萨拉热窝有众多博物馆,包括了萨拉热窝博物馆、Ars Aevi现代美术馆、波黑
历史博物馆、波黑文学和戏剧艺术博物馆和波黑国家博物馆(开设于1888年)收藏有萨拉热窝哈加达(Sarajevo Haggadah)、
泥金装饰手抄本和最老的
塞法迪犹太人档案。犹太人
哈加达在博物馆永久展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份带插画的塞法迪哈加达。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当地和区域性及国际性文化及历史遗产,收藏了超过5,000件波黑
历史文物。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博物馆博物馆在2007年10月19日开放,位于旧城区。博物馆收藏了波黑首任总统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相关的一些文物。
萨拉热窝还有设立于1919年的萨拉热窝国立剧场。另外还有萨拉热窝青年剧场。其他的文化设施有萨拉热窝文化中心、萨拉热窝
市图书馆、波黑艺术画廊等。波斯尼亚协会是以波斯尼亚人的历史为焦点的私有图书馆和美术馆。
在战争导致的破坏和复兴开发中,有多座设施和文化、宗教象征消失。其中包括了格兹·胡色雷·贝格图书馆和国立图书馆、萨拉热窝东方协会、关于1984年
冬季奥运会的博物馆。各级政府在之后设置了保护文化财产的法律和机构。萨拉热窝的文化
财产保护机构有波黑文化历史
自然遗产保护协会和波黑国立纪念物保存委员会。
音乐
萨拉热窝
流行摇滚(Sarajevska škola pop-roka)是自1961年至1991年期间发展的音乐。这种音乐由Indexi、白纽扣乐队等乐队和
创作歌手凯末尔·蒙特尼奥等人发起。萨拉热窝流行摇滚在诞生后的1980年代也在持续,有普拉维·奥尔科斯塔尔、禁止吸烟乐团、红苹果乐团等人活跃。在1992年因战争爆发而结束。战争结束后首次在萨拉热窝举行演唱会的乐队是
爱尔兰的
U2。萨拉热窝还举办有这一地区最大规模的爵士音乐节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
文化活动
萨拉热窝举行的主要文化活动有
萨拉热窝电影节和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萨拉热窝电影节开始于1995年,是巴尔干顶级的电影节。此外还有有名的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和持续数周展示当代文化、音乐、舞蹈的活动“巴什察尔希亚之夜”。
萨拉热窝电影节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的国立剧场举行,由世界有名的演员和电影导演、音乐家担任主持。
史蒂夫·布西密、
博诺、
Coolio、
约翰·马尔科维奇、
尼克·诺尔蒂、
丹尼尔·克雷格、
威廉·达福、
安东尼·明格拉、
凯特琳·卡特利吉、
亚历山大·佩恩、索菲·奥康尼多、斯蒂芬·弗里尔斯等都曾是萨拉热窝电影节的主持人。自从1995年萨拉热窝电影节开始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名人参加,电影节升级为国际级水平活动。首届萨拉热窝电影节是在战争仍在持续的1995年的萨拉热窝举行的。萨拉热窝电影节在进入2000年代后,是
巴尔干半岛最大也最著名的电影节。
萨拉热窝爵士音乐节吸引了波黑国内外的爵士乐迷,理查德·波纳、约翰·巴特勒三重奏、克莉丝蒂娜·布兰柯、达佛·约塞夫等都曾参加爵士音乐节。音乐节在波黑文化中心(“主会场”)、萨拉热窝青年舞台剧场(“奇妙的果实会场”)、沃伊斯卡·费德拉齐会馆(“个人会场”)、CDS(“团体会场”)举行。
体育
萨拉热窝是1984年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场。南斯拉夫当时在男子大回旋项目中由尤尔·弗兰科获得了一枚银牌。许多
奥运设施都在战争中幸存,或者被重建。其中也包括泽塔
奥林匹克体育场和
阿希姆费尔哈托维奇体育场。之后萨拉热窝还共同举办了
东南欧友好大会,也被选为2009年的冬季特奥会会场,但后来这个计划中止了 。
足球在萨拉热窝相当盛行。萨拉热窝的足球
俱乐部有“FK萨拉热窝”和“FK泽列兹尼察萨拉热窝”,都是参加过欧洲及世界规模大赛的球队。除此之外,还有“FK奥林匹克”、“NK SASK
纳普里达克”等球队。足球以外,篮球也很兴盛,“KK波斯尼亚”是1979年
欧洲篮球联赛的冠军得主。
国际象棋俱乐部“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在1980年代开始成为冠军级队伍。萨拉热窝举办过网球和踢拳等各种
国际体育大赛和活动。攀岩也很盛行,距离市中心不远处就有攀岩用的岩壁,还有达利维亚萨拉热窝国际赛道(Dariva Sarajevo International Speedway)。
风景名胜
萨拉热窝有着发达的
旅游产业,在2006年寂寞星球的“世界都市”排行榜中,萨拉热窝排在43位。在体育关联的旅游产业,过去1984年
冬奥会的设施,特别是附近别拉什尼察山、伊古曼山、雅赫尼那山、特雷贝维奇山、特雷斯卡维察山的滑雪设施仍在使用。萨拉热窝600年的历史受到来自东西各大帝国的强烈影响,这也是萨拉热窝观光的魅力。得益于萨拉热窝是
奥斯曼帝国和
奥匈帝国交易的据点,数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都来到萨拉热窝。萨拉热窝的著名观光景点有波斯尼亚河的源头
波斯尼亚之泉公园、天主教会的耶稣圣心大圣堂、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等。萨拉热窝的观光产业大多基于历史、宗教和
文化要素。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是1542年至1543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带有屋顶的市场。设计者是拉古萨的匠人。长度达109米,超过50家店铺林立于此。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清真寺,是美丽的
奥斯曼建筑。清真寺的设计者是
科查·米马尔·希南、希南也是威瑟格莱德的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和
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设计者。
在
波黑战争时期,作为波斯尼亚人象徴的清真寺成为了被攻击対象,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受到了很大损害。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开始了修复工作。然而,当时的修复资金有很多都是来自
沙特阿拉伯,修复时受到了瓦哈比派的影响。修复后的清真寺被消去了色彩和
装饰性要素,改为以白色为基调的建筑。2000年开始,为了让清真寺回到战争前的样子,开始了完全的修复工作。有时通称为“贝格清真寺”(Begova džamija)。
巴什察尔希亚
巴什察尔希亚是萨拉热窝的旧市区的主大街,建于16世纪,效仿阿拉伯的市场建造的商业地区。巴什察尔希亚有
金属工艺品和
陶瓷器、宝石的买卖。在巴什察尔希亚还有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这里有从
土耳其的
布尔萨带来的
丝织品销售。另外,建于1891年,萨拉热窝
代表性地标的塞比利(Sebilj)是一个具有独特形状的喷泉,位于巴什察尔希亚的中央。这个名字是来自于
阿拉伯语中的“道路”一词“Sebil”。
阿里帕夏清真寺
阿里帕夏清真寺是基于哈迪姆·阿里·帕夏(Hadim Ali-pasha)的遗嘱,用阿里的遗产在1560年至1561年期间建造的清真寺。阿里希望使用自己的遗产,在自己的墓旁修建清真寺。清真寺在
波黑战争期间严重受损,战后进行了断续的修复工作。
拉丁桥
拉丁桥的旧称是普林西普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杀害的
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洪水中被破壊,1798年重建。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暗杀,成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导火索。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恢复为拉丁桥。
塞尔维亚正教会大教堂
萨拉热窝的
塞尔维亚正教会的大教堂的
正式名称是“
圣母诞生大教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的诞生的大教堂。建造于1863年至1868年期间。教堂有三个
巴西利卡和带有十字架的5个穹顶。
天主教会的大教堂
萨拉热窝的天主教会的大教堂的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的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
圣心而建造。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
哥德式的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
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另外罗马式美术风格的2个塔上绘有萨拉热窝的
市旗和市徽。
伊纳特库彻
在
奥匈帝国统治波黑的1914年,帝国曾在萨拉热窝的旧市区寻找建设市政府和图书馆的土地。计划建设地已有两个土耳其浴场和一户民家,虽然曾要求所有者卖出这块土地,却被所有者一直拒绝。帝国当局甚至威胁土地的所有者,终于使得这位所有者离开了这块土地。为了表达对当局的遗恨,他将自己的家解体并一片一片的移动,在米里雅茨河对岸重建了自己的家。这做建筑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ća)的餐馆,名称带有“遗恨之家”之意。
城市荣誉
2020年4月,入选“2020全球避暑名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