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非典”而特殊的那一段日子里,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拍摄了大量原创影像作品,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第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当时正值半夏,同学们借用鲁迅先生最喜欢的词语“纪念”,将活动命名为“半夏的纪念”。这,就是大赛最初的模样。
征片公告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简介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主办的学生影像原创品牌赛事。在全球范围内收集组织高校学生的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与评比,秉承以新颖视角、先锋手段关注社会和人的主张,强调青年影像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触觉,为青年影像人搭建起了一个极其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
从最初简陋的露天舞台开始,大赛在一个个新的创意中逐渐成长起来。通过新闻传播学部学生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大赛已经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影像赛事。从这里走出来的作品开始在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影节、德国
波兹坦国际大学生电影节、法国
FIPA国际电视节等众多国内外重要影像赛事中崭露头角。
第十三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征片公告
第十三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以“视界脉搏”为主题,从青年影像人的先锋视角出发,放宽自己的眼界,通过光影的交叠和声色的聚合构筑出心中所想,用富有朝气又不失深刻的影像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昂扬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冲破现实的淡漠,释放出青年影像人影像语言的蓬勃生机。影像,需要被看见,视界,由你来创造。
本届大赛着力于搭建青年影像人之间的交流平台,并且邀请大师做专题讲座,并且最终会呈上一台属于年轻人的影像盛典,提名作品均有机会获得明星推介和众多媒体的宣传机会。
第十三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周期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以下为本届大赛时间进程安排:
征片时间:2015年3月20日-2015年5月20日
评审阶段:2015年5月16日-2015年5月31日
展映文化周:2015年6月1日-2015年6月7日
作者交流活动:2015年6月8日-2015年6月10日
晚会时间:2014年6月10日晚
(声明: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专门成立组织委员会,具体执行本次大赛的组织与筹备工作。2、本次活动一切主办权及其解释权皆由活动组委会保留。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保留本企划及合作方案的
最终解释权及一切相关权利。)
指导单位
高等教育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承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合纵时代
协办高校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山大学、台湾文藻外语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台湾艺术大学等。
大赛回顾
2017第十五届大赛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盛典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2015第十三届大赛
2015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圆满落幕。本次晚会颁发了“最佳摄影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中学生作品”、“性别关注特别大奖”、“最佳剧情作品”、“最佳短纪录作品”、“最佳长纪录作品”、“年度大奖”共8个奖项。
第十三届“半夏”以“视界脉搏”为主题,从青年影像人的先锋视角出发,放宽自己的眼界,通过光影的交叠和声色的聚合构筑出心中所想,用富有朝气又不失深刻的影像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昂扬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冲破现实的淡漠,释放出青年影像人影像语言的蓬勃生机。影像,需要被看见,视界,由你来创造。
晚会沿袭了往届的推介嘉宾环节,著名主持人李思思、张绍刚与著名演员闫妮、刘蓓、陈数对本次大赛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推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思考成为本次大赛作者们着重呈现和表达的热点话题。
本届半夏共有近千部海内外高校学生原创影像作品参赛,36部入围影片。组委会历时9天,共举办了17场展映活动,将在校大学生对影像的热情推向了高峰。晚会后组委会还筹划了半夏“全国巡展”活动,至今已完成了南京站、洛阳站的巡回展映。
本届大赛特别设置“大学生最喜爱的十大电视节目评选”活动。半夏组委会与新浪合作,精选出2014年6月——2015年5月开播的65档电视节目,供大学生群体进行评选。参与大学生共计162万人次。奔跑吧,兄弟(第一、二季),极速前进,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我是歌手(第三季)等十档节目最终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014——2015年度大学生最喜爱的十大电视节目。
2014第十二届大赛
2014年6月6日,第十二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共颁发出“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奖”、“最佳中学生作品”、“最佳短纪录作品”和“最佳长纪录作品”等11个奖项。
在联合国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本届大赛特设“性别关注特别单元”,颁出“性别关注特别荣誉大奖”与“新锐女性导演奖”两项大奖,鼓励青年影像创作者关注
社会性别弱势群体及两性平等话题。
本届大赛新增嘉宾推荐环节,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徐春妮、凤凰卫视主持人
陈晓楠、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撒贝宁、著名主持人李静、中国
新生代独立电影人
郝杰对优秀作品进行推介。城市化困局、危急时刻的伦理道德以及
医疗体制改革等社会热点话题被青年影像创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表达。
本届大赛恰逢中国传媒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张绍刚担任特邀主持,致敬传媒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与大赛十二载的成长历程。六位代表不同年代教师形象的嘉宾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包括“从教40年,教好一门课”的中国第一代从事纪录片教学、研究的
朱羽君教授,花费36年时间“完成被国家遗忘的任务”、尽心编纂《
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
车洪才教授,以及各时期优秀教师代表沈琴、潘桦、林林、冷爽。歌手
王铮亮带来歌曲《
时间都去哪儿了》,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2013第十一届大赛
以“我们的时代”为主题,首次与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合作,推出“红星照耀中国梦”特别单元。
(以下为各奖项提名名单,斜体为获奖作品。)
2012第十届大赛
以“同知 同伴 同行”为主题,首次与奇艺网、
56网进行合作。
获奖名单:
2011年第九届大赛——纪录梦旅程
我本以为影像是用来创造梦的,才知道影像也可以用来纪录梦。
我们相信,真正热爱生命与珍惜感动的年轻人都怀抱着一份美好的梦想。
而在影像的世界里,梦想可以闪光。影像不仅可以给梦想一个盛放的契机,更给梦想一种留存的方式。因为梦的支撑,影像才有其诞生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有了影像的见证,梦才多了一丝传承的色彩。
拥有梦想的年轻人,可以在这个被迷茫和困惑充满的时代里,借助影像,找到一个呈现梦的方式,也纪录下这段有梦的旅程——这也是大赛所期望的,为每个拥有影像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真挚与热忱的情怀、一种深刻又活跃的氛围、一个纪录梦的机会、一个展示梦的舞台。
纪录影像与梦想,纪录你与我共同的成长。
第九届获奖名单
2010第八届大赛
2010年大赛继续与
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在继承往届规模、邀请国内高校众多影像爱好者提交创意作品的基础上,向港澳台地区以及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学生征集参赛作品。“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本届大赛的活动主题,特设了中学生单元和留学生单元,体现了对于青年影像创作更为多元的关注度,为青年学生影像创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流平台。
获奖名单:
评委概况
(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
委员:
闫东(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特备节目组 组长)
KlausStanjek(
德国波茨坦影视学院 教授)
秦蕾(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 制片人)
秦瑜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教授)
陈宏(中国教育电视台 副台长)
董瑞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副主任)
IsabelWolte(
维也纳大学 讲师、电影学博士)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副教授)
奖项设置
最高奖——年度大奖
最佳长纪录
最佳短纪录
最佳剧情片
最佳摄影奖
最佳导演奖
中学生单元——最佳中学生作品
性别关注特别单元——性别关注特别荣誉大奖
征集条件
参赛短片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主创人员必须是各大专院校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参赛作品题材不限,DV短片、Flash、动画等作品皆可;
参赛作品不得含有色情、暴力或反动因素,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
征集过程
所有征集的作品将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最终选出最佳摄影、最佳导演两个单项奖,最佳长纪录、最佳短记录、最佳剧情片三个综合奖,性别关注特别单元、中学生单元的三个奖项,以及最高奖——年度大奖。
选送方式
1、参赛作品需在影片前加上长度为5秒的大赛参赛作品官方片头,片头请在大赛官方网站或大赛官方微博的微盘中自行下载;
2、参赛作品题材不限,DV短片、Flash等作品皆可;电视栏目和电视新闻专题片恕不接受;
3、参赛作品不得含有色情、暴力或反动因素,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
4、参赛作品的文件大小不得超过4G;
5、由于大赛将邀请国际评委参评,请作者自行制作英文字幕;
6、参加作者可以通过邮件寄送和网络传送两种方式参赛。
(1)选择邮件寄送方式,需要向组委会递交完成作品光盘一张,光盘表面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光盘中的内容;视频格式可选择下列之一:
②高清分辨率作品:分辨率为1280*720及以上的MPG文件(
MPEG-2视频解码);
③也可采用以上两类分辨率之一并以H264视频解码的形式刻录到
数据光盘;
另:30s片花及3张以上剧情截图按上述相同数据格式单独刻录一张光盘同时提交。
(2)选择网络传送上传作品与报名表。
7、通过上述任何一种方式参赛都需要将填写好的报名表与参赛作品一同提交,缺一不可;否则将视为未提交,不予参评。
校外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东配楼112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组委会收,邮编:100024。